王路:聊聊天人
1、
十四年前,2004年6月,在文學網站紅袖添香上,看到一篇帖子:《女人,期待一場低濃度的艷遇》。作者是個姑娘。她說,早上坐公交,偶遇一位乾淨帥氣的男士,坐在她旁邊,中途搭了幾句話。無非是些天氣很好呀,你去哪裡之類的。到站就下了。沒有要聯繫方式,也沒有互通姓名。
過完一天,姑娘覺得餘味未盡,有些落寞悵然,也有些甜蜜,就打開電腦,撥號上網,寫了這篇帖子。
底下清一色的評論:「你也太純了吧?」 「這也算艷遇?」 「濃度也太低了!」
好些年後,我想到「艷遇」這個詞,想到關於「艷遇」的文章,首先想到這篇。大學時也看過一些小說,文學雜誌上,艷遇的故事也不少,但沒有一篇,比這個故事更印象深刻。
是不是一定要兩個人發生了性關係,才算是艷遇?
依佛教看,一切有戀著的相遇,都是艷遇。「戀著」,給人一種否定的印象。其實也要看語境。比如說,菩薩在世間,也可以說是不戀著的戀著。眾生就是菩薩的戀著,慈悲就是菩薩的戀著。只是,眾生的戀著是雜染的,菩薩的戀著是清凈的。就像蓮花出於污泥,離了污泥,是沒有蓮花的。因為眾生病,菩薩也要示現病相。如果對世間沒有任何留戀,菩薩就不會在這裡了。
佛家講五趣,好的就是人趣、天趣。人趣眾生,愛一個人,就要跟他過一輩子,長相廝守。可現實生活里,我們一輩子可能會愛上很多人,在不同的年齡愛上不同的人。愛得疲憊不已,心殫力竭。像菩薩那樣,愛一切有情眾生,無有疲厭,是怎麼做到的呢?
我們先聊人,再聊天人,最後聊菩薩。
2、
人趣有情,常因相遇而產生好感。男上司對女下屬說:你有家庭和孩子,我也有家庭和孩子,但我還是想告訴你,我喜歡你,雖然我們什麼也做不了,我不可能離婚,你也不可能離婚,但就是想讓你知道。
兩個人以後再打交道,就多了一重曖昧情愫。也許哪天,彼此離開了,沒有再接觸的契機,就罷了。就像低濃度艷遇的姑娘,公交車到站了,她和鄰座男士的緣分,就畫上了句號。如果不能離開,也有可能某天,在什麼機緣下,曖昧打破,兩個人終於發生更親密的關係。
人趣眾生,往往不能滿足現有的因緣。「染著」,就像一滴墨水滴在布上,滴上去很容易,洗去很難。跟一個人相遇很容易,分開很難;愛上一個人很容易,割捨很難。
人趣眾生對另一個有情產生好感後,總希望更加親密。男女之情,往往以發生性關係為終極。喜歡一個人的靈魂,進而渴望他的身體;厭倦了他的身體,因此鄙棄他的靈魂。往往如此。
渴望親密關係更進一步,是人趣眾生的重負,就像熱氣球下懸掛的石頭,如果沒有石頭,熱氣球是可以飛到天上去的。人趣眾生,愛得很累,筋疲力竭,就像綁了一塊大石頭。
明知道一個人有家室,或者明知道在一起希望渺茫,還是會勇猛撲上去,哪怕傷害別人。在人趣眾生的愛中,自私暴露無遺。有人說,愛情是無私的,因為心甘情願為所愛的人付出一切。其實這也是自私,他之所以願意付出,不過是因為把所愛的人看成了自己所有,這種看成也是暫時的。對其他人,他是一毛不拔的,甚至是不惜深深傷害的。而當對立的情緒轉移到曾經愛過的人身上時,他又會生起深深的恨,不顧一切地懲罰她。
3、
天趣眾生,不是這樣子。天人也有眷戀。天人的眷戀和愛慕,不以發生性關係為終極。性的享受,在天人看來,是粗重的,不是靜妙的。當天人戀著粗重的欲樂,就會從天上墮下來,到人趣或者三惡趣。
天人的欲樂,叫「笑視交抱觸」。這裡說的是「欲界天」。欲界天有六處。最底下叫「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也叫「夜叉天」、「忉利天」。這兩處天,和人趣一樣,也是要到發生了性關係才罷休的。只是,交會的時候,沒有不凈流出。
再往上,是「時分天」,也叫「夜摩天」。在夜摩天,男女只需要擁抱,就已經是終極的滿足了,就相當於人趣的做愛。佛家叫「熱惱便息」。再往上,是「知足天」,也叫「兜率天」。兜率天的天人,只需要拉拉手,熱惱便息,就得到了終極的滿足。再往上,是「樂化天」,也叫「化樂天」,樂化天的天人,連牽手都不用,只需要相視一笑,熱惱便息。再往上,是欲界天的頂端,「他化自在天」。天人只需要相互看一眼,熱惱便息,連莞爾一笑都不需要。
假如我們對一個人的戀著,一定要到非得發生性關係才滿足,我們就是人趣眾生,最多是夜叉天、忉利天的眾生。這是低等的天趣。
所謂天趣,說的不是物理世界,不是開著飛機就可以跑到天趣。天趣是心的狀態。如果對一個人的戀著,滿足於擁抱,以此為終極,不再希求其他,這種戀著,就是夜摩天。比如,子女和父母的關係,在身體接觸上,最多到擁抱為止。同樣是戀著,這種戀著在心靈上的成分比在身體上更多,因此,比人趣的戀著更靜妙。陷溺在愛情里的人,很容易大喜大悲,對親情的戀著,不會勾起相思成災的大喜大悲。
如果對一個人的戀著,滿足於執手,以此為終極,那就是兜率天的戀著。兜率天也叫知足天。知足的人,拉拉手就滿足了,別無所求。如果可以滿足於相視一笑,就是樂化天。滿足於彼此相顧,就是他化自在天。
我們在世上,會對很多人產生好感。日常的接觸,說話聊天,乃至走廊上不經意的招呼,也許就彼此覺得蠻好。這種好感,往往只能到此為止。你不可能跟每一個覺得挺好的人,都發生一場關係,談一場戀愛。很多你覺得有好感的人,跟你並沒有戀愛結婚的緣分,甚至沒有擁抱執手的緣分。
如果不能於此滿足,渴望更近一步,就只有產生苦惱。其實,怎樣的關係叫近,怎樣的關係叫遠呢?一起做愛就近,只是相視就遠嗎?放縱身體的人,可能跟很多人有過性關係,卻找不到一個推心置腹的人。如果連性關係都不能令其感到親密,止息熱惱,那就連人趣也待不下去,就要到三惡道了。
而天人與人的區別,就在於,對只有牽手因緣的關係,就滿足於牽手,不再有希求與遺憾,這就是兜率天。對只有相視一笑因緣的關係,就滿足於相視一笑,不再有希求與遺憾,這就是樂化天。樂化天的天人很快樂,別人只是朝他笑笑,他就得到了終極的快樂。每一個朝他微笑的人,在他看來,都是平等無別的愛,都是最愛他的人。他對別人也沒有微笑之外的期待和要求。他的世界就是快樂化成的。而他化自在天,連微笑都不需要。他只要與別人對視一眼,就得到了終極的快樂。在他的世界,他遇見的每一個人,都是他快樂的源泉。
如果你對一個人的眷戀,能夠通過彼此相視得到終極滿足,更無所求,那你這份眷戀,就是他化自在天的眷戀。所謂「人天福報」,就是這個意思。人趣眾生之間,並不是只有人趣的感情,也是可以有天趣的感情的。只是以人趣的感情為最重,為主要。
如果你對所有人的眷戀,都能夠通過彼此相視得到終極滿足,更無所求,那你就是他化自在天的天人。對他化自在天的天人來說,別人看你一眼,都是終極的艷遇。當然,前提是你就此滿足了。如果你還有心結,還要回家寫一篇帖子,還渴望擁抱和接吻,那就又從他化自在天墮到人間了。
我們是人趣眾生,心卻不是恆常在人趣。恨一個人的時候,就到地獄道去了;特別渴望得到不能擁有的東西的時候,就到餓鬼道去了;而滿足於彼此相顧,止息了熱惱的一刻,就到他化自在天去了。
他化自在天是欲界天的頂端。再往上,一般來說是到不了的,要修「不動業」才能到。
4、
欲界往上是色界。色界共有四禪天。我們只聊前兩個。其中初禪天,分為三處: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這個天層的特色是「梵」。梵,就是清凈行。倉央嘉措有句詩,「曾慮多情損梵行」。多情,就損害了清凈。當然,這種多情是人世間的情執,不是菩薩的多情。如果能離開欲界的情執,就進入了色界的梵天。所以,梵天也叫「離生喜樂地」,出離了欲界的貪,生起了色界的喜樂。
梵眾天,是梵天大眾所居之處;梵輔天,是梵天輔弼所居之處;大梵天,是梵天天王所居之處。如果把它們看成三處,會發現,越往上,所居有情越少。梵眾天,還是有有情眾生的,梵輔天,就少了,大梵天,就只剩下天王了。陳寅恪有句詩,「四海無人對夕陽」,可以用來形容大梵天的境界。那個世界裡,他的壽命最長,梵天初成時,他就誕生了,梵天滅去時,他才死亡。整個世界的壽命,都不會比他更久,所以,大梵天主很容易產生錯覺,以為自己不生不滅,與天地同壽,甚至以為這就是涅槃。這叫「大梵天惡見」。
其實,「大梵天」只是「中間禪」。在它下面,是初禪,有「覺」有「觀」;在它上面,是二禪,無「覺」無「觀」;在它這裡,恰好無「覺」而有「觀」。因此,大梵天主,往往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世界是自己所創造。
再往上,到二禪,特色是光,分為: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在二禪的不同階段,光的特徵是最明顯的。二禪天的光,是由於止息了「覺」、「觀」,眼耳鼻舌身識都沒有了(根是有的),心不再緣慮外界,由「內凈」而生起極大的信心。二禪天往上,都是整個世界只有自己一個人。
在欲界,就算到了他化自在天,戀著一個人,還是希望看他一眼的。到了色界梵天,連看一眼都不需要了;二禪少光天往上,別說看一眼,整個世界除了自己,一個人影都沒有了。有句話叫「情深不壽」,這裡的人,沒有情執,也長壽得很。
正因如此,菩薩是不願在天上的。說菩薩不願意到天上,主要是說色界天。梵天特別清凈,不需要菩薩度;少光天往上,根本連別的有情都沒有,又特別長壽,特別享樂,菩薩是不喜歡這種地方的。菩薩在忉利天說法,在兜率天說法,那些都是欲界天。菩薩是不可能跑到二禪天之上說法的。
菩薩雖然常在欲界,但不被欲界的情執系縛,甚至不被三界的貪著系縛。欲界的貪,以感情的貪著為主;色界的貪,以感情之外的對物質的貪著為主;無色界的貪,則是對心識的貪著。而所有這一切,都不是菩薩的系縛。
雖然如此,菩薩因智興悲,還是會對有情眾生有戀著。這種戀著就叫慈悲,是無緣的慈,同體的悲。眾生常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而在菩薩那裡,愛就是無緣無故的。說「無緣無故」,其實是有著深深的緣的,只是眾生看不見罷了。
菩薩對眾生的戀著,不唯不像人趣眾生那樣,甚至連「他化自在天」天人那種戀著都沒有的。菩薩戀著眾生,卻並不期待眾生看他一眼,甚至不需要眾生知道他的存在。當然,菩薩也不像色界梵天的天人那樣,從來都示現清凈無染的梵行,讓眾生覺得離自己無比遙遠。
菩薩是在眾生當中的。當眾生之間有了「與樂拔苦」的行為,那就是菩薩的示現,菩薩的化身。而當那人又對往昔的善舉生起了情執,有了希求的時候,菩薩的化身就從他那裡離去,到了別處。所以菩薩有千百億化身,千處祈求千處應。維摩詰的丈室,之所以裝得下無量無數的有情,是因為這世間有著無量無數的慈悲,而那慈悲,是並不希求一個擁抱、一次執手,甚至一款回眸的。如果將我們眼中見過的有情,心中想過的有情,都加在一起,恐怕不比維摩詰大士丈室里的有情少吧。而天女散下的花,落在身上,繾綣不去,正是我們為愛不堪重負的緣故。
想起過去寫的一首小詩,《花時》:看到殷殷委地紅,宛如大火照虛空。人間誰解維摩病,花雨一天西復東。
推薦閱讀:
※女生大學了還喜歡看《哆啦A夢》《蠟筆小新》是怎樣一種心態?
※哭鼻子的小孩
※西遊伏妖后,周星馳會再登上電影大銀幕改變社會風氣風靡萬千少女刺激電影市場提高年輕人內涵嗎?
※如何使自己成熟起來?
※男生 25 歲了,應該明白哪些道理?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