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設計盤點——Jan&Feb 18
因為和CES的時間很近,有幾個朋友去了一趟美國,看了兩次大展覽。事實上我認為越來越式微的北美車展如果以後和CES捆綁其實不錯的。因為這年頭科技企業不宣布造車就沒話題,汽車企業不做科技就不「互聯網」……
Audi A6 C8:今年全球最重要的量產車之一
從2014年的Prologue概念車開始,奧迪A6 C8就已經開始了預熱。回顧歷史來看,奧迪從一個被收購的落魄品牌而崛起正是從A6的前身奧迪100開始的。如果說賓士的精髓在S級,寶馬的精髓在3系,那麼奧迪的精髓就在於它的行政級轎車A6。
和A6 C8有密切關係的車包括以下幾個:
2014 Audi Prologue Concept 2017 Audi A8 D5 2017 Audi A7 C8 2011 Audi A6 C7
本代A6 C8的尺寸相比C7全方位加大了一點,其實也就是一代一代的加大一點,如今的B級車才會和10年前的C級車一樣大……
事實上,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奧迪的代次更新都是以A6為第一台車而進行的更新。比如大幅提升奧迪品牌形象的「大嘴」格柵就是從A6 C6才開始出現的。
而奧迪在A8 D4的中期改款上把產品線大換代的節奏點提到了A8上後,我就知道奧迪也要把D級車作為標杆,以方便宣傳後面的心頭肉A6是「小A8」。同平台同內飾的A7先於A6發布,又可以說A6沿用了A7的內飾。
可以看到A6的各種特徵線和A8可以說如出一轍:靠近車窗水切的一條連通頭燈和尾燈的特徵線;前後車輪包上方的的兩條特徵線;穿過門把手一條折線。
同時這代由於格柵更加寬闊,所以A6看上去真的非常寬,以行政級轎車的消費者的口味來說,這種看上去更大、更寬的設計是非常討喜的,相對而言賓士E級的前臉和尾部就比較向內側收縮,會有些顯小。
從格柵左右兩個進氣口的尺寸比較大,形式比較張揚的設計上來看,這次A6發布出來的官圖應該都是S Line產品線上的,日內瓦車展上應該還會看到另外一款偏商務的套件存在。
兩代A6想對比,從Package來說,C8幾乎沒做什麼更改,用輪子圖來比較一下,除了軸距加長導致的後輪後移一點之外,各種關鍵點也都一一對應。
從側面看,兩車風格上的差異也僅在於車身側面特徵線的不同而已。C7一條腰線,一條裙線,舒展修長,相對和更柔和優雅一點。而C8則用了和A8 D5非常相似的車身側面特徵,三段式的腰線會顯得整車更緊緻一些,同時中間和門把手平齊的折線也有利於壓低整車的視覺高度。裙線整體降低了不少,這裡也成為了奧迪釋放衝壓功力的地方,只不過A6沒有像A7做得那麼犀利。
可以看到A6比A7沒有高多少,甚至兩車大燈的燈角處高度都是幾乎一樣的,不過A7的格柵上邊緣向下壓低了不少,同時大嘴實際上也更寬,所以A7的前臉要扁寬很多。相對而言,A6的格柵就方得多,畢竟是家用商用為主的行政級轎車。
但不得不說,A6的前臉設計已經非常寬了,我想以後在一般人的印象中,A6可能會比E級大不少。
大燈方面,A6的發布讓我明白了奧迪在這裡的設計策略。A6和A8這類普通定位的車型,都是以平面化的一個主線條加幾根短線條來勾勒眼神。而A7、Q8這兩個運動定位的車型就用了相似的縱深感非常強的倒梯形DRL。我估計在以後推出的A5、TT中期改款車型上都會見到和A7類似的DRL設計。
大燈的迎賓模式做得非常有科技感,轉向燈的掃略速度非常快,不是原來一般的200毫秒的標準速度。我覺得這種快速的點亮效果和激光以及科技感是非常配的。
尾燈呢,A8是完全體,低一個級別的A7拿掉了OLED,而到了A6身上,又去掉了橫向貫穿式的位置燈,依然是左右兩個獨立的尾燈,中間用一根很細的飾條連著。
尾燈的迎賓和解鎖方式也和A8 A7有一些相似之處,只不過因為沒有左右連通,所以在效果上要打了不少折扣。當然,這也已經足夠讓習慣了無鑰匙進入的車主偶爾從口袋裡掏出鑰匙來欣賞一下自己的車了。
內飾方面,A6和A7共享同樣的內飾。
從A8開始,奧迪的內飾進入到了很有幾何立體感的造型結構來,同時引入了以觸控為主要操作方式的MMI系統。可以說,之前在A4 B9上的那套算是MMI在實體物理旋鈕、按鍵為主的形式中做出來的巔峰水準。
從各方面來看,目前國內市面上的比較新版的MMI和iDrive的系統優化空間的確已經不多,而引入觸控、語音和手勢控制才能比較有效果的解決現在車內人機交互系統的瓶頸。但以我看到的使用體驗來看,觸控絕對不是一個對駕駛者友好的操作方式。
A6和A8用了設計風格非常相近的內飾。它們都代表了奧迪的全新一代內飾設計風格。而像前面的車型包括A4 Q5等等都算前一代的風格了。可以說,奧迪的C級車及以上的內飾設計是領先B級車及以下大概半代時間的。
比如上圖左邊是2007年發布的A4 B8,右邊是2004年發布的奧迪A6 C6。所以從時間上看,奧迪的C級車內飾是引領整個品牌的走向的。當然因為都知道要先發布D級車來引領逼格,所以到現在把A8放在了最前面來作為打頭陣的車型。
A8的內飾更加強調平、寬闊的感覺。比如中控區域,A8的鋼琴黑面板一直通道方向盤這裡,穿過方向盤後一直延伸到門板。駕駛位的門把手也橫著放,沒有像其他車型一樣做成斜的布置在靠近方向盤的地方。
而A6、A7的內飾更有偏向駕駛員的傾向。中控區域包括屏幕的黑色面板到方向盤這裡就結束了。上下兩塊屏幕的朝向更傾向於駕駛員。A6和A7相比較,A6的內飾顏色從官方傳播顏色上選擇了更偏向於深棕色、深米色皮革和木質飾條這種溫暖、商務、家庭感覺強一些的搭配;不像之前A7發布的時候用的是黑色+淺灰色以及拉絲鋁飾條這種偏向於冰冷、年輕、運動的搭配。
本代A6的推出可以說讓人們徹底明白了奧迪新一代設計的策略和規劃。同時我們看出來奧迪在普通車型上運動定位車型上的差異化設計會越來越顯著。尤其在外飾的姿態以及諸如大燈等關鍵零部件的設計上,奧迪會把A開頭單數和雙數的車型做得儘可能不一樣。
作為一台實實在在的「小A8」,A6 C8並不讓人驚艷,算是在「標準化生產」大背景下的標準答案吧。
Mercedes-Benz G Class 這麼多年終於換代了
從1990年正式開始叫做「G-Class」開始,G級就一直是W463軍用底盤為基礎的車型,從1990到2018這將近30年的時間裡,它的每次變化都是「升級」而不是「換代」。
以上從左到右依次是2006、2012和2018年的G級,除了前臉的幾個關鍵外飾件的差異之外,其他地方無論側面的黑色飾條,凸起的輪眉,車窗的大小和形狀以及整體輪廓,這些都是看不出什麼區別的。
其實最開始的賓士G級定位和路虎衛士以及JEEP牧馬人差不多,屬於功能型汽車。牧馬人依然堅持在原來的路上,而衛士已經停產卻又在這個月以「概念車」的形式詐屍。而G級已經成為了全世界土豪鍾愛的「大G」。
賓士G級的Package幾乎沒有任何變化,所以這裡連輪子分析圖都不用畫。排除掉上下兩張照片的角度區別,它們的A柱位置和角度以及車輪直徑、軸距等各個地方的大小比例都很難從肉眼看出區別。新舊兩款G級側面的區別其實主要集中在幾處細節的圓角化處理,以及變得更圓潤的新款平台化後視鏡。
最有意思的是,新一代G級向我們證明了,在一樣的限制條件下,好的設計往往選擇不多。例如這個大燈的基本布局和形式就和牧馬人不謀而合了:同樣都是一個圓形的DRL加上橫向放置的透射式近光單元,上下用反射式遠光單元填充。
圖左這個輪轂應該是標配,19寸的8輻精車輪轂對於G來說只能說剛剛夠。這麼多年來,和賓士G級最搭配的還是AMG的SUV款輪轂。從期刊年代的G55開始一直到今天的G63和G65,賓士給G級搭配的一直都是各個年代的粗大款AMG輪轂。我覺得在找到了五星的這個主題後,AMG系列輪轂就走上了正軌:轎車和跑車用單層的,SUV就用右側這種內外雙層的五星式輪轂。
回頭看賓士G級的內飾,基本上反映了賓士這30年來行政級車型內飾的發展。因為從內部尺寸來說,G級其實不大,比E級這種轎車都要小一些,正好卡在C和E的中間。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G級其實一直在跟隨前兩三年左右推出的E級和C級內飾的內飾設計:
上面是我直接找到的幾個圖做的一個對比。圖中標註的時間只代表圖中的這款車的時間,不代表那代車型的推出時間,僅作為一個參考使用。可以看到G級的內飾基本上從之前的車型上取材大量的共用件,然後從型面的設計上做硬化處理。尤其看到2004年的G55用的內飾比2002年的E級還要老上不少……所以可以看出之前賓士在設計上對於G級是非常不重視的。
雖然在品牌化設計的大背景下,G級的內飾設計還是以各種品牌通用件為主,比如方向盤、屏幕、以及各種按鍵。但看上去像一大塊金屬塊的空調出風口周邊設計目前G級是獨一份。精緻+粗獷在這裡結合得特別好。
另外得益於G級的高Console設計,G級的中控台區域看上去沒前幾代那麼窄了,更有高級感一些。
Volvo V60
提前發布的旅行車為轎車做好了預熱。其實按照歐洲市場的需求來說,這類中級車的旅行車版本也並不小眾。要說V60和S60的區別基本上只在車尾部分。而本代沃爾沃的車尾可以基本上參照S90。說回設計:
V60的前臉毫無意外的和XC60以及前幾個發布的Polestar 1如出一轍。「雷神之錘」的錘柄從眼角內側伸出。基於這個造型和配置,我在猜想V60和XC60的大燈是否是直接共用的。
得益於新車的尺寸越更新越大,所以旅行車的尾門可以做得越來越不用太顧及車內空間,做得相對更溜一些,這樣一來設計師容易畫出一個比較好的比例關係,同時也能削弱「貨車」的感覺。
車尾部分的造型和V90的相似度很高,這也是我推斷S60和S90的車尾會很像的依據。像沃爾沃這樣的廠商就想法很簡單,一旦確定一個家族化的設計後,所有車型都基本上成了互相放大縮小的關係,類似的還有賓士。這樣看來反倒是家族化設計最早的寶馬和奧迪在造型設計上「更有追求」一點。
內飾部分不用多講,和XC60一樣,沒有太多可說的。沃爾沃本代儀錶和中央顯示屏的設計在現在看來已稱不上經驗。從交互體驗上來說也和iDrive以及MMI有較大差距。
從我個人來說,我更喜歡V60CC。因為它有足夠好的通過性,同時日常駕駛的時候和一般的轎車差異也不大,從空間上來說也不輸於同平台的SUV。我想對於對越野沒有硬性要求只是要上馬路牙子的大部分消費者來說,這類Cross車型真心不錯。
Mercedes-Benz C Class Facelift
賓士C級迎來了中期改款,更改範圍依然是BBA常用的前後保+前後燈。而且前後燈的邊界也沒有變化,應該可以直接更換。
賓士C級都很熟了。前保基本上只改了一個類似AMG風格的輪廓。感覺AMG的Package也要被濫用了。
頭燈的改動基本上是參照S級的改變風格做了更改,用了新的PES組合形式。DRL還是那個DRL,沒有什麼變化。本代賓士的造型實在太強,在中期改款的節點上也肯定不會做大的更改。而且這個燈和目前高配的雙透鏡大燈相比也並沒有更好看。
日內瓦車展的新車一股腦發布了,本次盤點內容就少一些。接下來的幾天會好好寫一下日內瓦車展的新車。這三四年,各大車企陸陸續續吹了不少牛,竟然都集中在這一次車展集體圓了當年吹的牛……
推薦閱讀:
TAG:汽車設計 | 奧迪AUDI | 賓士MercedesBen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