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全人類的精神困境

一,孤獨的美學:孤獨與詩意

在人生中,我們常常懷著某種難言的鄉愁,踏上懷鄉之路;也在某種精神的孤獨之中產生審美體驗;也在愛中沉淪迷醉,最後我們回歸於土。

何謂詩意?就是我們體味其中,有著莫名的審美感悟。意味著我們超越了自身,把我們的局限性消解。而孤獨就是我們人生需要面對的重大課題,也是我們最真實的處境,它是和詩意的生命相通的一種超越的審美體驗。真正的孤獨就是一種生命性的圓滿,一種飽和的心靈狀態。在西方古體語境中,孤獨就代表太陽,許多人的孤獨感大都來源精神的卓然傲絕,此時,也就產生了美。孤獨也就有了美學的韻味。

例如托爾斯泰離家出走,只是因為他心中的理想,八大山人的畫中那個烏鴉,一隻眼面對世界,面對寬廣的宇宙,我們也就能體驗「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孤傲的精神氣質。

從而也就有許多畫家 小說家 詩人熱衷表現孤獨這一題材。比如著名的詩人海子寫下的《在昌平的孤獨》:

孤獨是一隻魚筐

是魚筐中的泉水

放在泉水中

孤獨是泉水中睡著的鹿王

夢見的獵鹿人

就是那用魚筐提水的人

以及其他的孤獨

是柏木之舟中的兩個兒子

和所有的女兒,圍著詩經桑麻沅湘木葉

在愛情中失敗

他們是魚筐中的火苗

沉到水底

拉到岸上還是一隻魚筐

孤獨不可言說


二,孤獨的來源:虛無的體驗

在我看來,孤獨有二種來源,一是帶有哲學中形而上學性質的,二是社會意義中的。也就是孤獨的反面是交往。

其具體表現為就像蔣勛先生說的那樣:

當語言不具有溝通性時,語言才開始具有溝通的可能,在傳達意思時,總會有誤差,當利用另外一種陌生語言模式來表達,解讀意思時就有可能不是本意,從而造成了隔閡,無法接受其思想,成為孤獨。

而其實真正的孤獨就是屬於第一種,孤獨就來源於對生命的終極感悟。來源於這樣的思考:

我們只能孤零零地降生,也孤零零地只能一個人面對死亡,這是任何事物代替不來的。是絕對的,是永恆的。是基於生命的自然規律的。我們只能面對,根本逃避不了這樣的宿命。當我們被生下來的那一刻,就意味著死,就已經踏上了死亡的旅程。而當你在夜晚,獨自這樣想的時候,我們的眼淚也總是流了下來,是的,真的很殘忍,很不願意自己死。真的不願意麵對這樣的真相。你會感到無比的虛無,一種無比巨大的孤獨把你吞噬。所以說,如果你感到孤獨,你就一定程度上感覺到了生命的離合悲歡,當你承認了,也意識到了自己會在某一天獨自死去,你就會感到這種真正的孤獨。所以說,孤獨是我們全人類與生俱來的,來源於我們生命深處。當代著名學者周國平就在《愛與孤獨》這樣講到:孤獨是人的宿命。

虛無是什麼?就是什麼都是無,而死亡無疑是虛無的巨大場所,當你思考死亡,必然感到"一切皆空",頓時覺得生命沒有任何意義,所有你認為美好的事物,你死後什麼也帶不走,此時,精神無疑遭受茫然無邊的痛苦,思系死亡後,在這裡,就會產生兩種人:

一種是走入了"虛無主義"的泥潭,否定一切價值,遁入佛門。被"死亡"打得趴下,一病不起。

不能忍受生命沒有任何意義,此時在他的眼裡,生命是荒誕,是荒謬的。回顧歷史,我們知道出現這種思想的人,幾乎都在二戰後期,遭受了人間慘劇,經歷了生死別離,必然有著這類的感悟,

在美學上,有荒誕美學

在文學上,有荒誕派戲劇。

這一種人,我稱之為弱者。也很同情他們。

另外一種是積極恢復自已,努力找尋生命的意義,重塑自己的精神世界。會比以往更加熱愛生命,他會重新評估並選擇世界,比如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全人類解放而鬥爭,為人民群眾服務的信仰,所以說有信仰的人真的活得純粹,就像那個海上鋼琴師,一生都活在海上,不肯踏入陸地半步。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信仰的存在就是為了恢復人類在死亡面前的尊嚴,一一"你可以被打倒,但絕不能被打敗。"

這一類人,是強者。

至於有人說現在是缺乏信仰的時代,我認為原因之一就是科學技術發展太快,導致生活節奏加快,從未思考過自己的人生該怎麼過。

但其實我們知道科學技術根本不可能解決人的生死問題,最多只能延長壽命。

科學是理性,而宗教與信仰是非理性。


推薦閱讀:

上帝的視角下我們的星球
《判斷力批判》讀書報告
參遇話菩提之星月篇——為什麼錢沒少花,配出來的星月卻總不滿意
美人在骨不在皮,嘴型太丑塗再貴的口紅也會油膩

TAG:孤獨 | 文學 | 美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