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自我?如何建立一個強大而完整的自我? | 建立自我 | 空心道

今天的話題是自我,嚴格來講,這是一個心理學的詞語。小編翻遍了各種關於自我的解釋。

什麼是自我?

弗洛伊德認為的自我,是個體的內部需要和外在環境之間的中介,是本能慾望的執行者。

阿德勒說自我是個體的一種追求和潛能,是每個人試圖超越自己和他人的意識。

榮格認為自我是個體意識的中心,代表了一種統一的力量,這種力量將個體的人格結構加以整合併使之穩定。

埃里克森眼中的自我,是個體發展你的內在指導和內部機構,健康的自我應該擁有信任、希望、意志、獨立自主、決心、勤勉、同一性、忠誠、創造、關心、愛和智慧的特徵。

100年前的威廉詹姆斯說「自我是個人心理宇宙的中心」

百科上的解釋是,自我亦稱自我意識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是個體對其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在我們的經驗中,覺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區別於周圍其他的物與其他的人,這就是自我,就是自我意識。這裡所說自己的一切指我們的軀體,我們的生理與心理活動。

每種解釋都是在不斷超越前人的基礎上得來的,我更傾向於埃里克森對健康自我具備特徵的描述,所以今天其實討論的就是如何建立一個健康自我--強大而完整的自我。

弗蘭克爾認為,人類自進入20世紀以來,社會上就普遍存在著「存在的虛空」現象,在快速發展的工業社會,作為社會主體的「人」卻被忽略甚至邊緣化,人們普遍感到渺小、無助、不安,每一個生命個體似乎都成了社會迅疾變化的附屬品。一個人如果喪失自我,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就會到之後「存在的虛空」,從而引發存在性神經症(Viktor E.Frankl,1978)。

擁有強大而完整的自我是種怎樣的體驗?

自我這個概念放到現實社會中,就是「一個完整的我」,但事實上真正的自我是比較少見的,這需要知識的積累,閱歷的豐富以及認知的升級。人類的自我只有通過精神才可以超越生理與心理的局限,在各種生活情境中發現意義,實現人類的自我超越,這是人類發展的根本動力.

那麼擁有強大而完整的自我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

1、明確的認知和方向

人類不斷社會化的過程也是不斷建立自我的過程,嬰幼兒時期是沒有自我的,有的是本我,遵循快樂的原則,吃飽就開心了,舒服就開心了。在成長的歷程中,不斷的接收外界信息與刺激,逐漸開始有了自我,來控制本我的衝動,開始明白「我是誰」,「我想要成為什麼樣」。不過看似這麼簡單的問題,卻是困惑很多人的問題,有的人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更不懂自己想要什麼,大多數時間裡都在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比如別人考研,那我也考研,別人考公務員,那我也考公務員。問的時候,便答道,大家都在考啊。

沒有人是天生成熟懂事明事理的,都是在人生這個旅程中去看、去聽、去想,然後領悟的,只不過有的人領悟的快,有的人領悟的慢,而有的人,一生都無法領悟。那些領悟的快的人漸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認知並且不斷升級,有著明確的方向並為之奮進,於是,建立了完整而強大的自我。

就好比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個「孤獨者」,別人喧嘩的時候,TA在思考,以一種追求真理的態度和精神在和喧嘩較勁,在和自己較勁。這樣的人理性的居多,因為感性總會帶來一些細膩的糾結。TA們的強大還體現在堅定的格物致知,丁肇中在《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說到,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這些擁有完整自我的人也正是有著這樣的精神,去探索自我,去成就自我。

2、既有原則又態度溫和

強大的自我不單單體現在獨處時,還體現在待人接物上。莊子云:「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這句話說的就是對於見識淺陋的人,不要和他談論大道理,因為他受到眼界和教育的束縛。如果一個人沒有建立真正的自我,遇到「夏蟲」,也許還想語一下「冰」,興許還想爭論幾番,會輕易的打亂自己的原則,而讓脾氣佔了上風。見過那些強大自我的人就會明白,在TA們看來,你有你說話的權利,我誓死捍衛你,但我有我的原則,我可以不參與你,但對你的態度並不因為你的無知與淺陋而有所折損。

總是喜歡爭論,隨意反駁他人的觀點,不能說是直率,而是不考慮他人的感受,通俗一點就是情商低,官方一點就是缺乏同理心。畢竟,沒有人會喜歡不加思考就反駁自己的人的。

3、言行一致

很多時候我們會出現認知失調,也就是當態度和行為的認知成分出現相互矛盾時,比如做了與態度相違背的事,或者沒做想做的事,就產生了心理緊張(Leon Festinger,1957)。為了消除內心的緊張,就會做一些認知上的調整,暗示自己做的事情是符合心意的。在這裡說認知失調不是強調說擁有自我的人就不會出現認知失調,而是TA們會避免自己出現這種心理緊張,在事情發生之前,最突出的體現就是其言行的高度一致。要麼不說,說了就會做到,這是其為人的根本原則。舉個反例就是,自我未能建立的人,對自己說的話或者做的事都缺乏清楚的判斷,大概就是隨性而為,同時對人的優劣、好壞、以及對方的目的也難以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人,或許,我們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反觀那些擁有完整自我的人,能清楚的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事,說什麼話,怎麼看人,很少受到他人的影響。

為什麼要建立自我?

自我實現

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一書中說,人有自我實現的趨向。自我實現的人也被他稱為「最健康、最完美的人格」。他把人的自我實現視為人不斷自我調整自身心理傾向、實現自身潛能或潛力的一種需要,自我實現就是自我發揮和自我完善,強調自我實現者有很強的成功的個性特點,是自我價值最大程度的實現(Abraham H. Maslow,1954 )。馬斯洛的這些觀點就是在告訴我們人為什麼要建立自我,這既是本能的趨向,也是人類成長成功的必備條件。當然,這也是一種結果。

弗蘭克爾說,「人類最好的時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標的過程中,把自身實力發揮得淋漓盡致之時」,這就是一種自我實現,是在不斷開發自身潛能之後產生的榮耀感,真正體驗到生命的價值,自我的價值。

建立自我,是為了更好的自我實現,為了更好的自我超越。

沒有自我,就易他信

一個沒有自我的人,就如同晚海中失去指引的航船,飄搖而沒有方向,最終迷失。可以仔細思考一下,倘若沒有建立自我,就意味著沒有自己的價值準則和處事原則,就容易看別人做事,聽別人說話,也就是容易他信。別人說什麼,你就相信照做,別人做什麼,你就跟著模仿。這是很容易被人利用,很容易受騙受傷的。當你建立自我,相當於心中有一桿秤,衡量自身與外物,有原則,有方式,就會有選擇,而不是被選擇。

生活中時刻可能遇到的事情,自己隨時可能要做的選擇,沒有自己的原則、觀點和傾向性,依然覺得任何一方都有理,如果自己遇到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那麼這種情況,對你自己的生活走向,和將要做出的選擇,就會有很大的影響了。

如何建立?

自知之明

自知是說過千百遍的話題了,也是建立自我的第一步,也即上文提到了「最簡單的問題」--我是誰。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精神的,就和管理學中的SWOT分析一樣,了解你的優勢有什麼,劣勢有什麼,目前有的機會是什麼,面臨的威脅可能有什麼。這樣分析自己,能更具體細化一些。

知識的儲備與經驗的積累是前提和基礎,是認知升級的寶庫,從前不懂的事現在懂了,從前不會的東西現在會了,這都是進步,都是升級,也是不斷認識自己的過程。放到自我中,你得經常思考並總結自己在不同的環境中是如何適應的,自己的人格有哪些部分是可以重新塑造的,以及你自控的能力有多高,是不是能在能力範圍之內達到自我的建立。

建立自己的內心原則

我們說一個人得有自己的原則,就是有內心統一的判斷標準,這點是需要不斷錘鍊的。從眾心理是普遍的,尤其是你走的是少有人走的路時,會懷疑自己的選擇,有時就會跟隨別人的步伐,為了保證內心的安全感,消除緊張感。這點究其根本就是你有沒有自信堅持自己的原則,而自信就源於,自己目前具備的品質和能力上。同時,這也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多思考,尋求背後原因

當我們經歷一些事情時,或者旁觀一些事情時,不要覺得這事現在和我無關,就只看個熱鬧看個結果。無論正面還是反面的例子,都試著努力尋找背後的原因,有意識地加固自己的立足點,整理出適合自己的判斷標準。這一條非常重要,越早開始著手越好。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容易被輿論所導向,這就是因為獲取的信息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在關注事件的時候沒有過多的資源去判斷,就容易被一些主流輿論所導引。放到生活中息息相關的事件上也是如此,需要我們多了解、所思考,才能基於其背後機制來做出相對準確的判斷。

明確自己想要和不想要的

想要的東西有很多,如果不知道,可以先明確自己不想要的,哪些東西是你不想要的,哪些狀況是你不想發生的,剔除掉,剩下就好辦了。人生無非就是一場探索,不要在不想要的事情上浪費時間和精力,而要花費相應的精力去探索自己想要的,去堅定自己想要的。

願你能建立一個強大而完整的自我

References:

Viktor E.Frankl.The unheard crytor meaning:psychotherapy and humanism[M].New York:Simon&Schuster press,1978.

Abraham H. Maslow,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1954

更多心理學知識,關注微信訂閱號小麥心理X(xiaomaixinlix)


推薦閱讀:

作為INFP,你覺得你自己真的善良嗎?
自我與自私的區別是什麼?
為什麼有的人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進化的決心:超越集體意識,獲取切實知識

TAG:自我 | 心理學 | 強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