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抑鬱症的思考(上)——抑鬱症的動物原理

事先聲明,本文純屬民科思考,非官方研究。

習得性無助=抑鬱?

所謂的抑鬱就是整個人處於低能量狀態(消極,不願運動,不願思考,思維和運動能力都比正常狀態低下)

從微觀角度去研究,什麼多巴胺分泌之類,並沒有涉及問題的本質,即使通過藥物補充,也只是暫時有效,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抑鬱症的起源,大部分都和生活中遭受重大挫折有關(例如身邊有因為感情挫折,本來各方面都很好的人,最後要接受藥物治療,嚴重影響到生活和工作)

問題的關鍵其實就是挫折。一方面是環境因素,另一方則是個人對待挫折的態度。

以動物為例,同樣有類似抑鬱的情況。例如之前關於動物的習得性無助實驗。(具體可百度百科「習得性無助」)。以狗為實驗對象,在封閉的籠子里對其進行電擊,一開始是會不斷掙扎,但到最後發現任何掙扎均無效時,即使打開籠子,它也不會從籠子里跑出來。而是躺地上痛苦呻吟。

這和人類的抑鬱何其相像。

遭受挫折,掙扎,無效

然後不斷重複挫折,重複掙扎,但結果都是一樣。

久而久之,動物的身體就形成一種條件反射:掙扎是無效的,與其掙扎,不如節省能量,將機體切換到低能量狀態:不願意動,不願意思考,悲觀絕望,盡量原地躺倒,增加睡眠時間,修復機體。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群居動物里,總會有競爭失敗者,如果所有個體都進化出這種習得性無助心理機制,競爭失敗後一蹶不振,就很容易被邊緣化,或者被種群所淘汰,或者是離開群體,開闢出一種新的,更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例如熊貓的祖先可能是在食物競爭上失敗,從而吃沒有其他熊類吃的竹子,最後反而生存下來)。這對維持種群的基因延續其實是起到一定促進作用的。

基於上述兩個原因,群體性高等動物,很可能都進化出了習得性無助這種心理機制。

這種機制其實是一種對個體和群體的保護,說明目前的環境並不適合個體生存。

剩下的選擇只有三種:

1.個體先休息,修復好機體,等體能回來後再進行競爭

2.一直處於低能量狀態苟延殘喘,最後被自然界淘汰,維持種群基因的環境適應性(淘汰落後基因)。

3.脫離群體,另外開闢新的生存之路,成為新群體的開拓者,用另外的方法保證了群體基因的延續。(延續變異後的優勢基因)

有這種心理機制的動物,基因的延續性明顯高於沒有這種機制的動物。

因此,抑鬱症(習得性無助)其實是刻在我們基因里的一種本能。

你要做的不是對抗抑鬱症本身。而是去找到他的源頭,看能不能從源頭改變他。(消滅挫折,或者調整面對挫折的心態)

推薦閱讀:

Nat. Commun.:「情緒維他命」GABA幫你遠離焦慮症

TAG:抑鬱症 | 抑鬱 | 對抗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