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避依戀者安全感的背後
迴避依戀者安全感的背後(一)
導讀:
城堡一旦建立,接踵而來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迴避依戀者需要這麼一個城堡來保證自己的安全感?或者說,對於非迴避型依戀者,他們的安全感來自與哪裡?
正文:
在迴避型依戀者看來,安全感實現必須要來自於自己,而存放這種自我實現的城堡,最終實現了迴避依戀者安全感的來源。那麼,為什麼會存在這樣的現象呢?
根本原因是由於迴避依戀者對於外界世界的鏈接出現了斷層。換句話說,非迴避行依戀者對於外界世界的鏈接處於正常互動的狀態,可以將自己充分暴露在外部世界中,並沒有感受到不適。而這種認識和行為,在迴避型依戀者看來,是沒辦法接受,這個接受包括認知接受和行為接受。在迴避依戀者看來,外部世界,具有天然的不確定性,相對於其他人,比較難與產生信任感。在將自己暴露在外部世界的時候,也比較難產生舒適感,反而更容易產生緊張感和不適感。雖然,在進入全新環境中,所有人都會有一個短暫周期性的不適感和緊張感,事實上這種感覺反而更容易讓個人保持良好的狀態。可是這種感覺,在迴避依戀者身上,彷彿是被自己延時器給人為地加長了,甚至,嚴重者會在成年之後,對外部世界呈現出高敏感的防禦狀態。這種狀態下面,在表面行為中,迴避依戀者就會呈現出了外表長時間理智狀態,而內心仍然會出現豐富的情緒波動的反差。
那麼,這種在普通人看起來很正常,與外界互動的鏈接中,為什麼在迴避型依戀者看來,就難以實現,甚至於,他們從來沒有透漏出來要嘗試的傾向呢?我覺得,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可能會有以下幾種可能:
就像許多小夥伴問我,迴避依戀形成的原因,到底是先天性格還是後天成長?我人為兩者都是造成迴避依戀特風格的原因。甚至這兩個原因,還有相互作用,彼此影響的現象。首先,迴避依戀者對外部世界的體驗與其他依戀風格的體驗是不同的。假設,個體的體驗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個體自身性格造成的,那麼迴避依戀的形成,性格肯定會起到相關作用。心中有佛,所見皆佛。迴避依戀者自身高敏感的性格特質,對於同一件事情,可能會存在解讀偏差的情況,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假如通過這套高敏感的解讀器,去理解到外界其他人的體驗中的話,就會明顯呈現出理解偏差。這兩點的偏差,迴避依戀者自身比較難以發現。認知誤差下,行為的誤差可能會更大,而這種行為上誤差反饋到外界里,更多就是對於迴避依戀者的行為無法理解。這種狀況的出現,反而會加劇了迴避依戀者對於外界刻意的保持距離。換句話說,需要這麼一座城堡的存在,隔離出迴避依戀者自身的體驗和外界,進而保證了不會因為認同感的缺失而帶來的失落,或者其他的負面情緒。
在《讀懂戀人心》中,對迴避者做出一種假設:對於伴侶的失落的表情,迴避依戀者存在無法識別的情況。可是,在實際接觸中,我發現,迴避依戀者不僅不會存在表情識別的遺漏,反而相當的迴避依戀者,存在情緒預識別的能力。而在第三方觀察中,迴避依戀者出現識別遺漏的情形,很可能只是迴避依戀者識別後,無法對對方情緒變化產生認同感,當然也就沒有相應的反饋。舉個例子,假如一個小孩子,在最初情緒體驗的建設時期,即自我情緒體驗觸發、自我情緒體驗表達、對於外部情緒變化識別、對於外部情緒體驗反饋的過程中,如果被過分要求加強其中一個技能——比如對於外部情緒變化識別,可能就會造成其他方面情緒體驗的能力發展過分滯後,甚至出現偏差。而有意思的是,相當一部分迴避依戀者就會在兒童事情,莫名其妙地被刻意訓練出了其中一種情緒體驗技能,這種技能是有利於保證生存的。通俗地說,如果發現兒童會出現過分地早於同齡人實現了自我管理能力,或者是分辨周圍環境情緒變化的能力,那麼,在兒童成年後,這種技能會隨著他們年齡不斷加強,繼而影響其他情緒體驗能力建設,進一步會造成他們迴避依戀的風格形成。
假如在童年時期,情緒體驗建設過程中,如果被刻意要求訓練加強對外界情緒變化識別的能力,兒童可能會存在在潛意識下的認知混亂。換句話說,這種刻意訓練,看似有利技能的背後,兒童可能會存在由於過分關注外界情緒體驗,進而忽視自身產生的情緒體驗。兒童會存在無法分辨出我努力識別的外部情緒體驗,到底是不是就是我真實的情緒體驗。這種情況一旦出現,很容易出現另一種情況,兒童會錯誤地把外界的情緒體驗,帶入進自己的情緒體驗中,慢慢地忽視甚至無視自己的情緒體驗,雖然自己情緒體驗一直都在那裡發生,可是它就像房門後面的花朵,沒人關注。這種情況出現後,就很容解釋了一個問題:為什麼迴避型依戀者,在成年以後,會有一種認識,人應該能後實現自己的情緒管理,而不應該通過尋求親密關係者的傾訴來獲得情緒共鳴。換句話說,迴避依戀者自身認知體系中,實現的情緒管理,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情緒地無意識忽視。這種情況下,就很容易解讀出迴避依戀者另一種行為,在應對親密關係中的情緒體驗看似很「混亂「,比如覺得前任的美好或者對於完美情人的幻想。這種情緒」混亂「的背後,恰好是對外界情緒識別關注的間隙,自我情緒體驗的靈光乍現。寫到這裡,突然想起另一件有趣的現象,在迴避依戀者視角下,總認為現任伴侶的缺點,認為他們懦弱、不成熟、不獨立、智商上不匹配自己……這些負面的評價,是不是恰好是通過外界視角來看待自己和伴侶的親密關係,以及彼此是否匹配的對比?
迴避依戀者的安全感的背後(二)
導讀:
認知城堡建設的原因——情緒反饋的中止。
正文:
迴避依戀者自身安全感的來源——自我認知體系,這個自建的城堡。那麼,這個城堡的基石是什麼?其中一個重要的基石,就是自我依靠。在非迴避依戀風格的個體身上,自我依靠也是存在的。可是迴避依戀者自我暗示下,自我依靠發展的這麼壯碩,甚至於犧牲了全面的認知的機會。在非迴避者的身上,兒童時期,顯然無法完全實現自我依靠的。自我依靠的實現,只能通過困難的預篩選,換句話說,是否實現自我依靠,要取決於這件事情,在兒童視角內,需要先進行一個判定,如果可以實現,那麼獨立完成,實現自我依靠。
而在迴避依戀者視角下,即使兒童時期,他們自發或者被要求要跳過預篩選的步驟,直接進入了自我依靠這個步驟。這裡面存在一個明顯的問題,就是能夠直接進行這個步驟,而忽略了預篩選的過程,其中就不可避免地要進行情緒的自我壓抑,而這個情緒自我壓抑的方式,很重要的一種,就是情緒延時。換句話說,能夠實現這種跳過預篩選,而直接進入自我依靠,來應對事件時候,迴避依戀者通過某種方式(有可能是自己或者別人要求下),暫時關閉了自我的情感體驗,換取無感知狀態下,通過自我靠的方式,來應對和解決問題。這就很好解釋了,為什麼迴避依戀者在生存適應方面,為什麼會呈現出理智冷靜的狀態。針對這種情況,相比與上一篇中提到的情況,我把它定於為選擇性的自我情感的忽視。
這種情形,也有很好的現實例證的支持。比如「運用之道,存乎一心」,這裡講的一心,我相信就是一個單線程處理模式,在這個單線程模式中,根本就無法實現情緒理智的併線運行,只有理智一條線來運行。還有許多宗教中,提出的磨練心性,我覺得他們也意識得到了情緒會伴隨著理智並行處理問題,而為了達到理智單線運行的理想模式,而提出磨練心性,只是希望於通過自我控制,實現暫時達到情緒反應的關閉。而這種狀況,在迴避依戀者的本能反應中,往往會時常出現。當然,情緒關閉,這一點,根據個體迴避依戀個體的差異,關閉的程度和時間也各不相同。當然,關閉情緒這種說法只是為了我們解釋這種狀態,實際上情緒不可能被關閉,就是被各種方式忽視掉了。
有個有趣的角度,回到最初的陌生人測試法中,假如把母親的回歸和離去看作情緒變化的外化的話,迴避依戀者這種自我欺騙式的忽視行為,是不是恰好就是成年後迴避依戀特質的最初預演?
是否除了以上兩種情況,還會存在第三種情況的情緒被刻意忽視或者自我屏蔽的過程?我相信是存在的。
會不會存在這麼一種情況,在最初,迴避依戀者和其他依戀風格的反應是一樣的,在遇到第一次情緒體驗的變化時,他們選擇了嘗試對外發出情緒體驗變化鏈接的訴求,比如尋找情緒共鳴,需要情緒安慰等動作,可是在兒童時期,他們第一向外界敞開情緒反應時,收到了負面的反饋信號,比如:「你是個男子漢,為什麼會這麼脆弱」「你怎麼能這麼想」……之類的反饋信號,讓他們產生了自我認知偏差。通俗地講,他們會產生一種疑惑:到底是不是我的情緒反應是錯的?可事實是,情緒反應本身是沒有對錯之分的。論跡不論心,早有人認識到,情緒反應是天然賦予人的本能反應,這種反應基於個體差異,千差萬別,不存在像考試答案一樣,有一個統一實現的考量標準,事實上,每個人也無法完成理解他人情緒變化。而當個體存在情緒變化與主流價值體系出現不一致時候,是否就要貼上另類的標籤?
到這裡,我突然想起了一個關於左撇子的假設。遠古時期,一個部落內部出生的小孩子,假如成長過程中,被長輩發現有左撇子的徵兆, 會通過刻意訓練甚至懲罰的方式,糾正他們左撇子的行為,因為他們認為這種行為是一種不吉利的徵兆。這個行為的背後解讀,原因很簡單:在一對一的武力對抗中,如果對方擅長使用右手,而自己用左手的話,會在對抗過程中處於劣勢,受傷或者死亡的概率更高。所以回到情緒體驗不符合主流價值體系時候,通過貼標籤的方式,讓對方處於關閉情緒,或者刻意迴避自我情緒體驗的做法,是否有相通之處呢?
雖然,對於外界這種對於迴避依戀者,這種天然本能情緒反饋的負面回應。我相信外界的回應本身不存在惡意反饋的情況,甚至處於好意,就像出現在遠古時代糾正左撇子這麼一個保證個體生存概率的本意。可是這種負面的情緒反饋,確實會讓迴避依戀產生自我情緒懷疑,繼而就會選擇性忽視自我情緒體驗,或者刻意「關閉」自我情緒體驗,而單獨地進行純理智線索的單線程運行的情形。這種認知一旦形成之後,對於自我情緒體驗長期抵抗的過程中,需要一個強大的認知體系來對抗本能的情緒變化,這恰好就是迴避依戀者安全感城堡存在的意義,有了這個城堡,這一行為就能夠長期進行。
通過這兩篇的解讀,嘗試進行了迴避者依戀自我安全感——認知城堡,進行了一些嘗試性的解析,整理出了迴避依戀者為什麼會存在情緒延時器,理智線索單線程運作的原因。我相信,如果迴避依戀者能夠明白到底是誰悄悄地隱藏了他們的情緒線索,進而讓他們自己也非常痛苦地一直處於選擇性忽視或者關閉自我情緒體驗的循環中,那麼迴避依戀者對於正視自己的情緒體驗,建立自我與外界世界的強鏈接,進而建立對於外部世界的信任感、安全感,那麼對於迴避依戀風格的逐步轉化,也是非常有用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