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懂傳奇:一失足成千古恨,威尼斯「四帝共治像」背後的跌宕大戲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一般聊天超過2小時,就必定要開始講這個故事,而且會特別入戲特別激動。此刻我開始打字時,心跳又開始加快了,大家且耐心聽我慢慢道來,高潮留到最後。

今天要講的,是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正門右手邊牆角上的一尊紫斑岩雕像,叫「四帝共治像」。我基本上可以打包票,如果大家跟旅行團,沒有導遊會講解這麼冷門的東西。而且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百度是搜索不到它的傳奇故事的。這個雕像的背後,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而它本身,更是身世精彩,一般大劇根本望塵莫及。

「四帝共治像」,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本人拍攝)

這個雕像上有四個男人,兩兩相擁,看上去特別基,最後一個人,還少了一隻腳(高能伏筆: 這一腳有大故事,先賣個關子)。這個雕像差不多是1700來年前的東西,當時中國正在晉朝,王羲之差不多就在那個時間點出生。這四個人(名字我後面會提到)演繹了一段羅馬帝國晚期的風雲歷史——四帝共治。

四帝共治,顧名思義,就是四個皇帝一起治理。好好的一個帝國,幹嘛要放四個皇帝呢?這我們得先看一下當時羅馬帝國的版圖。

羅馬帝國版圖

從版圖上看,羅馬帝國搶的地那是相當之多,但是有個問題,這些地方圍著地中海繞了一圈,上邊還有一個黑海,版圖雖然大,看著特別零碎,跟我們中國大面積集中的版圖真的不好比。一句話概括,地方超大,管理超難。

這麼大這麼難搞的工作量到底是怎麼積累起來的呢?我試著給大家盡量簡單捋一下。

古羅馬文明有2900多年的歷史。在大約2500年前,古羅馬人借鑒了古希臘人的民主經驗,成立了羅馬共和國,極其牛逼地建立了元老院、執政官和部族會議三權分立的體系。元老院由貴族組成,執政官是通過選舉從貴族中產生,部族大會由男性平民和男性貴族構成。這就是西方共和制體系的緣起。

羅馬共和國差不多有500年的歷史,在這500年里,它逐漸征服了義大利半島,成為了地中海的霸主。但是羅馬共和制跟今天的共和制是完全不同的,因為那時候全球都處於奴隸制社會,所以這個共和國是比較奇特的共和制與奴隸制共存的,它的民主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斯巴達克斯起義。為了對飆起義軍,羅馬軍人的勢力開始越來越大,羅馬也開始從共和制逐漸進入了軍人執政的時代。我們熟知的凱撒大帝實際上並沒有稱帝,因為他是大帥,手握兵權,因此在羅馬共和國的末期,他已經可以說是無冕之王。

公元前27年,凱撒的養子屋大維建立「元首制」(不好意思直說罷了,其實就是稱帝啦),羅馬共和國正式轉變為羅馬帝國。屋大維就是羅馬帝國的第一任皇帝。這之後差不多不到兩百年時間,羅馬帝國牛到不行,版圖不斷擴張,就基本上變成了大家剛剛看到的那張地圖顯示的樣子。

屋大維

凡事到了這個層面,就會應了咱們老祖宗的老話,盈滿則虧,盛極必衰。羅馬帝國進入公元三世紀的時候,各種問題集中爆發:首先是奴隸制走向窮途末路導致的經濟大蕭條;其次是宮廷、官僚、軍隊體系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已經極度膨脹臃腫,在經濟危機的情況下還佔用了帝國政府巨大的經費;然後就是外族入侵、邊境叛亂。真正的內憂外患。古羅馬開始政局動蕩,各派爭鬥廝殺,公元235年之後的50年時間裡,羅馬竟換了26個皇帝。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公元284年上位的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才會想出「四帝共治」這一下策。我之所以說這種政體是下策,是因為四帝必然導致統治階層的開支更龐大,因為肯定會有四套領導班子;而且,這樣會形成割據局面,很容易造成帝國的分裂(實際上,沒多久後羅馬帝國確實就分為東西兩半了)。但站在戴克里先的角度,在這麼一個版圖零碎、內憂外患的超級帝國面前,確實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了,此時的羅馬帝國,日薄西山,氣數將盡,歷史已經不給它力挽狂瀾的機會了。

戴克里先

「四帝共治」是在大約公元293年左右開始的。所謂「四帝共治」,這四帝的地位還是略有差別的,因為戴克里先是把帝國分成了東西兩部分而不是均等的四部分,東西兩部分都各有一位皇帝管(稱為「奧古斯都」),這位皇帝再指定一位助手和繼承人(稱為「凱撒」)來一同治理。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雕像上四人是兩兩相擁、滿滿基情的模樣。

威尼斯聖馬可教堂牆角雕像上的四個人,是第一代「四帝共治」的四帝,他們的名字和轄區如下:

「四帝共治」一共有兩代,但總的時間非常短暫,也就13年。戴克里先在位時這個體系還能撐一段時間,他一退位,這個體系也就無可救藥地崩了。直到公元323年,君士坦丁大帝再次統一羅馬帝國,定都君士坦丁堡(今天的土耳其伊斯坦布爾)。但回天乏術的羅馬帝國大概也就撐了60來年,後來還是分裂為東西兩部分了。西羅馬帝國撐了一百年不到就徹底滅了,歐洲從此進入長達千年的黑暗中世紀;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占庭帝國)因為君士坦丁大帝對後世超牛的影響力,加上首都君士坦丁堡橫跨歐亞大陸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還繼續存在了上千年。

君士坦丁大帝

用了快2000字,講了這個「四帝共治像」的歷史大背景,現在開始講講它的傳奇故事。這個雕像的雕刻時間是在第一代「四帝共治」時期,雕像最初安放在土耳其的伊茲密特,也就是戴克里先的都城,後來搬到君士坦丁堡。那麼怎麼會到了威尼斯呢?

這就要提到十字軍東征了。

我在古懂傳奇第一期古懂傳奇:史上被盜最多次——威尼斯銅馬的曠世傳說里,就講過十字軍東征的故事。歷史進入到11世紀,天主教世界對伊斯蘭世界長達兩百年的大征戰開始了,史稱「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東征一共進行了八次,把耶路撒冷打擊慘了。十字軍東征中,有一支主力軍就是威尼斯人,威尼斯在公元9世紀到18世紀是一個獨立的共和國,以現在的威尼斯為首都。威尼斯人由於靠海的地理優勢,控制了貿易線路而變得超有錢,特別熱衷海上擴張、跨海搶劫,所以十字軍東征他們是特別起勁。

實際上,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十字軍東征目標不僅僅限於伊斯蘭,比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年-1204年),目標是信奉東正教的東羅馬帝國。天主教跟東正教本來是同宗同源的,隨著羅馬帝國的分裂也就開始決裂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主題,羅馬教皇是奔著「收復」去的,威尼斯人具體執行,他們是奔著搶劫去的。「四帝共治像」跟威尼斯銅奔馬一樣,都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被威尼斯軍隊從君士坦丁堡掠奪來的。

《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約1840年) 法國 歐仁·德拉克羅瓦 描繪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威尼斯軍隊佔領君士坦丁堡的畫面

在將「四帝共治像」從君士坦丁堡運送到威尼斯途中,雕像的一隻腳損壞並遺失了。所以今天大家在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門口看到的這個雕像,少了一隻腳。

非常神奇的是,這隻腳在神秘失蹤了近千年之後,居然在上世紀60年代奇蹟般地出土了!出土的地址在伊斯坦布爾,很可能是威尼斯軍隊將雕像整塊敲下時當場敲掉了。義大利政府請求土耳其政府能將這隻斷腳移交給他們,土耳其政府只回以一句話:「你們偷竊了雕塑,我們保留屬於我們的這隻腳。」

2014年6月我在威尼斯看到了這座雕像,2016年2月,我來到伊斯坦布爾。那時的土耳其,時局已經開始動蕩,大批敘利亞難民逃亡到此,街頭到處都是乞討的難民。所住酒店樓下,藍色清真寺的廣場邊,十來天前剛發生一次恐怖襲擊,十餘名德國遊客在爆炸中罹難。土耳其旅遊受到極大衝擊,熱門景點人都不多,博物館忠粉才會光顧的伊斯坦布爾考古博物館,更是門可羅雀。博物館索性開始各種修繕,各種調整展位。我就這樣忍著油漆味,在一扇扇裝修隔板、一個個空置展櫃間穿行……直到,轉過了不知道第幾塊隔板,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在一個普普通通的轉角邊,那隻腳,就這樣靜靜出現在我的面前。

「四帝共治像」那隻遺失千年的奇蹟之腳,伊斯坦布爾考古博物館(本人拍攝)

這是一種很難用語言描述的感受,彼時彼刻,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之中。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文物的原因,它們承載了浩瀚的歷史,本身有比戲劇更戲劇的命運,當你愛上它們,也就成為了傳奇的一部分。它們的故事,你的故事,從此水乳交融,地老天荒。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更多倪小姐藝術史八卦, 請關注公眾號:gudongshenghuo

推薦閱讀:

美景之美,在其憂傷|誰的伊斯坦布爾
《伊斯坦布爾的貓》我被這部萌寵片暖化了

TAG:古羅馬 | 威尼斯 | 伊斯坦布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