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世界簡史(7) 古希臘之光

希臘城邦

古希臘文明是在克里特-邁錫尼文明的廢墟上重新建立起來的。與被埋葬的克里特-邁錫尼文明不同,古希臘文明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今天西方文明的核心。

古希臘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由一系列城邦組成。在邁錫尼文明滅亡200年後,古希臘的城邦們慢慢成長恢復起來,其中最強大的是雅典和斯巴達。前776年,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召開,標誌著古希臘文明進入了興盛時期,此後希臘人開始向外殖民,包括安納托利亞、義大利和北非的地中海沿岸都建立了希臘殖民地,海洋貿易欣欣向榮。而在此時期,亞洲大陸上的國家也發展起來。

前559年,居魯士大帝在西亞建立了統一的波斯帝國。波斯帝國不斷向西擴張,佔領了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前490年,波斯國王大流士率軍渡海西侵希臘,在馬拉松被人數處於劣勢的雅典人擊敗。這次戰役的一個後果就是誕生了馬拉松長跑項目,但這無疑不是波斯人的目的,於是在前480年,國王薛西斯一世率50萬大軍再度入侵。這次希臘各城邦組成聯盟,以斯巴達為首的陸軍在溫泉關阻擊波斯大軍,包括國王在內的300勇士全部犧牲,但為海軍集結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隨後,雅典率領的希臘海軍在薩拉米斯海戰中擊潰了波斯海軍。最終,希臘聯軍徹底打敗了波斯人,古波斯帝國從此一蹶不振。

希波戰爭以後,雅典成為希臘的霸主。這一時期是雅典的黃金年代,哲學和文化極度繁榮。但同時,雅典的統治者們越來越驕橫,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不滿雅典霸權,雙方爆發多次摩擦。前431年,斯巴達同盟與雅典同盟之間正式爆發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希臘城邦陷入數十年的混戰,國力大幅度衰退。此時,北方的馬其頓王國在天才的亞歷山大大帝領導下崛起了。

亞歷山大

馬其頓是希臘的北方鄰國,曾被希臘人視為蠻族。前359年,腓力二世即位,他帶領馬其頓成為巴爾幹地區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出於對希臘文明的仰慕,腓力二世聘請了亞里斯多德作為他的兒子亞歷山大的老師。前336年,腓力遇刺身亡,亞歷山大即位,隨即開啟了一個偉大的時代。

亞歷山大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軍事統帥之一。他首先平定了希臘,繼而率大軍渡海東征,迎戰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先攻佔了安納托利亞半島,然後在海軍不佔優勢的情況下,以陸軍沿地中海東岸南下,逐一拔取每個港口,奪取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地區。波斯佔領下的埃及主動投降。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在屢敗之後試圖求和,但被亞歷山大拒絕。前331年,亞歷山大和大流士三世在高加米拉進行決戰,亞歷山大再一次以少勝多取得了勝利,並乘勢攻下巴比倫,古波斯帝國滅亡。亞歷山大揮師東進,進入中亞並消滅了波斯殘餘勢力,然後繼續挺進到印度河流域並擊敗了印度國王。此時亞歷山大還想繼續向東方探索未知世界,但手下的將士已經厭戰思歸,於是他便率軍返回到波斯。

亞歷山大希望把希臘和波斯融合成一個強大的多民族國家,但此事剛剛著手進行,他就於前323年突然病故了,還不滿33歲。

亞歷山大並未留下合法的繼承人。據說當部下請他在臨死前指定繼承人時,他只留下一句含混的「讓最強者繼承」就去世了。因此,在他死後為了爭奪帝位而爆發了一連串的繼任者戰爭。最終,整個帝國被分裂成三個部分,分別被他的三位將軍所得:在亞歷山大遠征時留守家鄉的安提柯一世獲得了馬其頓和希臘本土,托勒密獲得了富庶的埃及,塞琉古獲得了在亞洲的大部分領土。這其中塞琉古的領土是面積最大的,但也是最為多元而難以統治的。塞琉古王國先是很快喪失了對印度的統治(月護王起義),後來又由於帕提亞人獨立建國而失去了波斯,而殘留在波斯與帕米爾高原之間的希臘-馬其頓勢力也宣布獨立,稱為巴克特里亞王國——這個國家大致與今日中國的新疆接壤,是古希臘文明曾經到達的最東端。但最終塞琉古保住了安納托利亞和兩河平原,因此在東地中海沿岸,安提柯/托勒密/塞琉古三國鼎立的局面維持了300年左右,直到最後全部被羅馬帝國征服。

亞歷山大和他的繼任者帝國不僅繼承了希臘文明,還將其傳播到埃及、波斯和中亞地區,這是地中海文明最早的一次全球化擴張,因此這段時間被稱為「希臘化時代」。亞歷山大遠征極大的改變了人類文明的視野。在此之前,各個種族文明就好像一顆顆分散的珍珠,並未串聯成線。在亞歷山大遠征之後,從地中海到印度的走廊被打通了,西方人見識到東方的豐富物產,至此打開了東西方貿易的大門。但通往中國的道路仍未打通,還需要再等到300年後,張騫出使西域。

理想國

古希臘諸城邦雖然滅亡了,但古希臘文明卻傳播開去,並且和後來的羅馬文明融合起來,成為今天西方文明的基石。與關注道德倫理的東方文明不同,古希臘更關注數學、哲學和政治。已知最早的哲學家是泰勒斯(約前624~546年),他研究了平面幾何問題,並成功預言了日食。而最重要的則是雅典黃金時代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三位大思想家。蘇格拉底沒有留下任何著作,我們難以探究他本人的真實思想,而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都有大量著作傳世,在後來的歐洲文藝復興和思想啟蒙運動中都起到巨大的影響。

與今日不同,古希臘人認為不同人種、等級之間的不平等是天經地義的,因此「正義」與平等無關,而是使不同等級的人各居其位,各司其職。基於這樣的原則,柏拉圖在其著作《理想國》之中描繪了他對完美城邦的幻想:城邦由普通公民、軍人和衛國者三個等級組成,每個等級均為世襲,但特別優秀/拙劣者可以被改變等級;衛國者是統治階級,取消個人財產和家庭,實行共產、共妻的公有制生活,並由國家分配任務。而居於頂端的,則由最有智慧、品德的哲學家擔任國王進行統治。除此之外,柏拉圖認為現存的政治制度都是有缺陷的。

亞里士多德不贊成柏拉圖的理想,他認為集體主義會使人懶惰,私有制才能激發人努力向上。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評判政府好壞的標準不是看誰來統治,而是看是否為全體利益服務。好政府關心所有人的利益,有三種:君主制(一人為全體)>>貴族制(少數人為全體)>>共和制(多數人為全體);壞政府只關心部分人的利益,也有三種:僭主制(一人只顧自身利益)<<寡頭制(少數人忽視多數人利益)<<民主制(多數人忽視少數人利益,與今日所說的民主制不是同一概念)。亞里斯多德認為,理想的好政體是很難維持的,最好的君主制容易墮落成僭主制,次好的貴族制亦容易墮落成寡頭制。而在壞的制度中,最能容忍的是民主制,只是容易造成多數人通過投票來侵害少數人的權益,所以必須引入不同群體的利益平衡,並用法律加以約束。因此,亞里斯多德認為在現實中切實可行的最好政體是介於寡頭制和民主制之間的某種混合形式,並以法律而非專政手段治國。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理論都是基於自給自足的城邦社會,而未曾擔心外部的威脅。然而現實情況是,分散而弱小的希臘城邦不久就在馬其頓的入侵下消亡,而數百年後繼承希臘文化的西羅馬帝國也在蠻族和匈奴的入侵下覆滅。古希臘的哲學和文化在西方消失了,只有拜占庭保留下來,並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前後重新流傳到西方歐洲,再度點燃西方的人文之光。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思考,對於今日世界中的很多爭論仍有重大意義。

推薦閱讀:

大國的風範與氣度,有容乃大,包羅萬象!
人類歷史上那些影響深遠的全球化進程
城市:社會文化史研究的切入點Ⅱ
科學與科研者:它者的宗教,別樣的「薩滿」

TAG:世界歷史 | 歐洲歷史 | 古希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