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人格解體的文化因素
原作:Overcoming 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
譯者:Cain
在某些文化中,人格解體或其它解離症可能作為一種必要工具而出現,以幫助自身維持社會普遍認可的行為。舉例來說,在巴厘島文化中,自我保護通常與堅韌頑強等品質相關,人們對心裡的痛苦置之不理,總是向外界呈現出安穩堅強的假象(Wikan,1990年)。在其它一些文化中,人們會有意識地避開劇烈的情緒波動,因為他們認為強烈情感與身體欠佳有密切關係(Wellenkamp,2002年)。在土耳其的部分地區,表達抑鬱或焦慮等情緒是不被接受的,由於長期抑制自己泄露這些禁忌的負面情緒,土耳其人普遍患有疑病症、解離症、或兩者同時存在。因此,倘若你處於情感表達出口被堵塞的文化中,同時內心又鬱鬱寡歡難以紓解,解離症或許就成為了不錯的替代品。
一些地域約定俗成的儀式或宗教療愈也可能誘發解離症。然而,在這些文化中,解離的表徵可能是人們渴望或追求的目標,而不被看作精神障礙的一種表現。在這些極端現象中,人們常常進入解離的狀態,對周圍的環境徹底失去知覺。他們無視了外部世界,完完全全專註於某個單一的事物,例如一本書或一台電視,或者將注意力局限於一場活動,包括參與一項體育運動或僅僅是發獃。人們不但心甘情願地讓自己進入這種被廣泛接受的解離狀態,而且常常主動強化解離的程度(Butler & Palesh,2004年)。這些類型的解離症被視為凈化心靈的手段而受到大眾的追捧(Seligman & Kirmayer,2008年)。
推薦閱讀:
※今日推薦:7.11-7.22(遊學)遇見精神分析 · 倫敦· 塔維訪學計劃
※哪裡來的「父母皆禍害」續二
※如何評價心理老師以聊天名義對學生收集案例?
※怎麼評價題目提到了一種精神病症,評論里全都是覺得自己是患者的現象?
※如何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待姐姐對弟弟愛?
TAG:精神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