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每篇文章,老爸老媽都會看
所以這篇文章寫給你們,爸爸媽媽。感謝你們從小到大對我的教育,我想從自身經歷出發,談談我對教育的理解。
1 探索精神與專註力
其實我小時候接受的教育很土,在鄉下的小鎮上學,下課永遠都是和鄰居的小夥伴們瞎玩,瞎跑,周末就是打電動,或者鼓搗玩具、四驅車之類的東西。
小時候,想來平常,如今卻特別感謝我父母的一點,就是培養了我的探索精神與專註力。父母每月給我幾十塊錢的零花錢,任我支配,我幾乎都會拿去買我喜歡的玩具,尤其是四驅車。
曾記得媽媽有一次對我說,她推門進我房間,經常看到我專心致志的用螺絲刀擰著我的四驅車。那些個夜晚,她從來沒有逼迫我一定要做多少作業,學多少樂器。而是讓我沉醉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之中。
當時看來,四驅車也好、打電動也好,都是玩具,怎麼看都不是什麼「正事」,可父母偏偏沒有阻止我「玩物喪志」,以致於後來我甚至代表學校到市裡去參加了四驅車大賽,看到城市裡的小夥伴們更加高級的馬達,貴的要命的零件,我才陡然覺得,這個東西我不想再玩了。
但是,「專心致志的沉醉於一樣事物」,這樣的習慣,已經保留在了我的身體里,長大後經常有人和我說,我看書的時候,別人叫我,我都沒有反應,那是因為我已經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我正在研究的事物上。
直到長大以後,看了更多的書,才知道這樣的狀態叫做「心流」。1960年,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米哈里最先提出心流這一概念。
用他書中的話說:「心流是一種既集中又放鬆且意識中不存在任何其他雜質的高度投入的狀態。它是一種令人愉悅的自我實現、超凡的狀態。」
這樣的狀態不是一定要在學習的時候產生,在玩樂、寫作、彈琴、運動的時候都有可能產生,因此,我的父母不知不覺培養了我進入「心流」的能力。
後來,當我工作以後決定再度考研,我完全可以心無雜念的重新開始學習那些難解的數學知識,甚至有一天,我在紙上演算,以為剛剛過去15分鐘,卻不知不覺過去了2小時,那是我體會過的最長的「心流」狀態。
2 決策能力與主動性
在這裡我還要感謝我父母的,更是我從小到大幾乎被賦予了所有的選擇權。
當我還是一個12歲的懵懂少年,我有兩所初中可以選擇,姑父帶我逛了兩所學校,略微給我介紹了兩所學校的情況。便讓我自己選擇,當時因為其中一所學校距離外婆家更近,我毫不猶豫選擇了這所。
到我高中畢業,考上了大學,選專業、填志願的時候,也幾乎完全以我為主,父母給了我很多的參考意見,最後讓我自己選擇。
本科畢業,我並沒有想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貿然選擇了第一份工作,工作一年以後,我深知自己選錯了行業,於是決定辭職,也是自己下了決定,後來才告訴父母。
研究生之後我愈發明白,初中開始擇校的那一刻,其實我已經脫離了父母,我的行為幾乎都由自己控制和決策,我開始明白,自己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再不敢弔兒郎當,恣意妄為。
現如今,買房也好,選擇工作也好,全由我自己調研與決策,父母只負責建議和諮詢,所有事務早已徹底放手給我,完全不作干涉。
感謝父母給我最寶貴的禮物,「人生由我自己選擇」。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困難都由我自己解決,所以我幾乎從不畏懼困難,這樣的勇氣,同樣是父母賜予我的寶貴禮物。
3 讚許並鼓勵
這段話同樣寫給我的姑姑。
過年的時候,我和父母,以及姑姑、姑父和弟弟都回來爺爺奶奶家一起吃飯。
席間,姑姑常常脫口而出:「弟弟英語不好,哥哥要多教他一下」,或者是:「這個小傢伙兒,不喜歡學習」,「弟弟就是沒有主見」,之類的話。
我仔細回想了一下,從小到大,父母、爺爺奶奶幾乎從來不會當著別人的面如此數落我,通常都是誇獎我,即便我學習有起伏,也不會當著別人的面說我不好。
我很明白,在教育之中,這樣的批評幾乎沒有任何作用,反倒是合理的鼓勵與讚許,才能讓一個孩子愈發熱愛學習。
還記得每次我在外婆家自習累了,出來到客廳里坐一會兒,如果有鄰居來外婆家串門,外婆常常如此誇獎我:「我家外孫真的乖,自己很會掌握學習節奏,累了就休息一下,待會兒又進去看書了,我一點都不用操心。」
當時的我,每次聽完這種話,都在心裡偷偷傻樂,然後屁顛屁顛又進去學習了,並且真如外婆所說,很會管控自己的學習進度。
如今想來,我是被她「套路」了,但這樣的套路我心甘情願。因為,用誇獎和讚許來鼓勵正確的行動,並且形成正反饋的行為模式,這才是合理的教育方法。比之反覆的批評,讚許和鼓勵真的有效多了。
4 寫給父母的話
最後,想對父母說的一點是,曾經我是孩子,如今我把你們看作我的孩子。我常常想,我該如何介入你們的生活呢?
我的回答是:「保持你們生活的原有節奏,不刻意去改變你們的生活方式。」
我這一輩的同齡人,進過了城市的,便對小鎮父母很多的生活方式難以接受,覺得不合理,甚至意圖扭轉。
我曾經也有這樣的想法,後來經過仔細的思考,總算明白,總有一天,我也要老去,老去之後,我希望自己的子女如何對待我呢?已經有了幾十年的生活方式,我也知道有些習慣可能不好,但我也不希望自己被子女數落。子女給我買禮物我會很開心,但是我希望這些禮物不要改變我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否則可能只是平添麻煩。
子女送給父母掃地機器人、凈水器、空氣凈化器,這般種種,當然是好心,但是這些科技產品,對年輕人來說是健康的象徵,對老年人來說,可能反而是生活的累贅。
所以每次送禮物,我都會仔細思量,我送的禮物,到底對我父母來說,有沒有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究竟會不會喜歡,有時候寧可不送,也不能亂送。
我看到過上一輩的老人家,過分的節儉,缺乏精神生活。但我更加知道,他們已經過了幾十年這樣的日子,對年輕人來說無法忍受的,或許老年人早已習慣。
我像你們尊重我一般的尊重你們,關於你們的未來,我只能給出懇切的建議:
我還是會擔心你們的老年精神生活不夠豐富,還好你們會打麻將,我希望你們多多開啟娛樂生活,培養一種甚至「一些」獨立自然的樂趣。
人年歲越大,便要更加開放,建立更大的朋友圈子,甚至應該學習廣場舞,即便不會跳也不要緊,重要的是結交朋友。
最後,爸爸媽媽,我愛你們。
高德勒
2017.7.21
推薦閱讀:
※欺虐幼兒事件頻發,作為父母應該怎麼教孩子反虐待?
※《爸爸去哪兒》第三季中,你最欣賞誰的教育方法?最不欣賞誰的教育方法?
※基本生活技能,對孩子在幼兒園的影響有多大?
※父母的哪些行為是你堅決認為要避免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
※作為學霸的父母是一種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