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漸進學心學
天人合一,天道即人道,天心即人心。心者,健動陽明,進進不已,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物者,凝滯沉墮,固守其故,所謂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心物不二,宇宙本體即是心物流行,而心以陽明導物,物以柔順承之,繼往開來,剎那剎那故故不留,新新而起。心物為矛盾雙方,互相制約,互相促進,但終以心為主導,物隨順發展至健,猶如水在川下,奔流不息。
以性而言,心體繼承本體之特性,遍周於一切大化流行中,所謂月印萬川,萬物皆承一心。從這個角度來說,可謂是萬物一體,物我無二。
雖然萬物同心,而唯有人才具備了足夠精密複雜的身體結構,有了發揮本心的物質基礎,才能將此心發揚光大。正所謂「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才會有聖人所謂「性相近,習相遠」,「人皆可以為堯舜」。才會有陸象山所謂的 「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年之下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才會有其「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的大豪情。
每人都是同心同理,可稱之為「良知」,可以知善知惡,為千古一點明機,但同時人生在世,不免有諸多惡習,比如臨財欲苟得,臨難欲苟免,此陽明子所謂「隨順驅殼起念」。此等習氣,在臨事良知發動時就會趁勢而起,如同浮雲蔽日。如果人能緊守良知的這點明機,發揚光大,就可以如大日破雲,摒除惡習的干擾,行事為人光明磊落,一如本心。若能夠事事如此,良知便可以日臻完善,通達於事事物物之上,此可謂「致良知」「集義」是也。如果分辨不明,隨私情而動,便是昧著良心做事,雖然良知仍在,自己也若有所感,但由於被利慾所蒙蔽而自欺自騙從而行不義之事。如果經常昧著良知行事,其私慾便會形成重重迷障,遮蔽了良知的發用,以至於最後形同禽獸,毫無人性。
良知在躬,則行事無所不公,日積月累,就能盡性至命,成就完美品性,一言一行率性而動,皆為真心流露。到此境界,可謂人生至樂。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哲人所說的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讓自己這一生無怨無悔?
首先,要有自信。相信自己的本性,相信自己的良知,相信自己具備一切積極上進的潛能。正如前面所述,人人皆可以為堯舜,每個人的本性純良,都具備了成為「聖人」的可能性。陽明子有雲,「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講的就是我們都是良知在內,只要反身自躬,發揚本性,就可以無悔一生,不必向外求索,勞碌而無所得。同樣,這也是陸象山所云「先立其大者」。
其次,要循序漸進。良知在躬,卻只是一點明機。正如星星之火雖然可以燎原,但每個人的良知在初始時也只是一點火星,雖然永不覆滅,卻需要我們耐心呵護,讓它有個發展壯大的過程,唯唯諾諾,若有事焉,惟精惟一,才能最終大化流行,無一不是良知呈現。
具體做法的話,可以先從簡單的做起,靜坐獨處,靜靜回想自己以前的為人處世,在沒有紛擾的情況下仔細體會自己良知的存在,重新把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復盤,試著遵循本心再來處理。這種做法,可以認為是所謂的「集夜氣」,也就是先致之以靜,從干擾最少的情況做起,一點一滴的進步。聖人也有雲,吾日三省乎吾身,同此理也。
然後就是保持「慎獨」的心態,在事上磨練。在平時的一舉一動中,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當下的真實想法,慎思審問明辨篤察,仔細分別何為良知之動,何為私慾之擾。保持這種心態,不斷分辨提高自己的自查自省能力。
其實,這就是「致良知」的過程,由簡單到複雜,由靜入動,最終一舉一動無不合天理,遠私慾。致的過程,就是良知日漸繁盛,以至於充塞吾身,達到物我一體,萬物皆備於我的至高境界。此等境界,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人生如此,更復何求!
願與諸君共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