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經典摘抄筆記

少有人走的路

PART1.自律

1.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主要的方法。

2.所謂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擔痛苦,解決問題。自律有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於事實、保持平衡。

3.「問題」使我們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承受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痛苦,我們就能從痛苦中學到很多東西。

4.我們要讓我們自己,也要讓我們的孩子認識到,人生的問題和痛苦具有非凡的價值。用於承擔責任,敢於面對困難,能夠是心靈變得健康。我們要求自己和孩子自律,其實就是在培養雙方如何忍受痛苦,獲得成長。

一、 推遲滿足感

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後甜,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

1.子不教,誰之過

父母自己不遵守自律的原則,就不可能成為孩子們的榜樣,只會成為反面教材。他們缺乏長輩起碼的自制力、尊嚴和理性;他們形容邋遢、一塌糊塗,甚至偷懶耍滑、背信棄義。這些父母的生活毫無自律,卻強迫孩子有條不紊的生活,結果可想而知。

培養孩子學會自律,需要投入足夠的時間。聰明的父母在問題發生之前,就願意花時間了解孩子,從孩子吃蛋糕,做功課、撒謊、欺騙、逃避責行為中,及時發現問題;他們會給孩子講有意義的故事,用小小的親吻、擁抱和愛撫,用小小的警告和批評,就能及時糾正孩子的問題,巧妙地引導孩子的發展方向。

「我是個有價值的人「——像這樣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培養自律的根基。它直接來源於父母的愛「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樣的自信必須從小培養,成年後再作補救只能事倍功半。如果孩子從年幼起就能享受父母的愛,成年之後即使遭遇天大的挫折,根基堅固的自信也會讓他們鼓足勇氣,勇敢的戰勝困難,而不是自暴自棄。

對自我價值的肯定是自律的基礎,因為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很有價值時,就會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來照顧自己。自律是自我照顧、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棄。

孩子到了六個月大,就會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與父母是彼此分離的,這使他們感到無助。他們知道依靠父母的養育才能生存,遭到遺棄就會死亡,所以孩子害怕任何形式的遺棄。有的父母貪圖省事,缺乏耐心,動不動就用「遺棄」來威脅孩子「照我的話做,不然我就不再愛你,你自己想想,會落得什麼下場!」——那當然意味著拋棄和死亡,這會使得孩子對未來充滿恐懼,於是他們寧可提前透支將來的快樂和滿足,也不願推遲滿足感。在他們眼裡,將來太遙遠、太渺茫、太不可靠,所以,即使將來比現在好過許多倍,他們也不願去等待。

2.解決問題的時機

我相信,除非存在智力障礙,不然只要花時間學習,就沒有什麼問題解決不了。許多人只是沒有付出足夠的時間和經理,去解決知識、社交、心理方面的問題。

Eg:修單車

和缺乏耐心、想讓問題馬上解決的態度相比,另一種面對問題的態度更低級,也更有破壞性,那就是希望問題自行消失。

忽視問題的存在,反映出人們不願推遲滿足感的心理。前面已經說過,直面問題會使人感覺痛苦。問題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阻礙心智的成熟。

二、 承擔責任

我們必須面對屬於自己的問題,這是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避之唯恐不及,認為「這不是我的問題」,肯定於事無補;指望別人解決自己的問題,也不是明智之舉。唯一的辦法——我們應該勇敢地說:「這是我的問題,要由我來解決!」

Eg:小肚子越來越大,抱怨沒有健身房,沒有合適的場所鍛煉、跑步,其實根源不過是自己內心的懶惰不想動而已。

1. 神經官能症患者:

為自己強加責任。與外界發生矛盾時,認為錯在自己

常常把「我本來可以」「我或許應該」「我本不應該」掛在嘴邊。不管做什麼事情,他們都覺得自己能力不及他人,不夠資格,因而缺乏勇氣和個性,總是做出錯誤的判斷。

2. 人格失調症患者:

不願承擔原本屬於自己的責任,與外界發生矛盾時,把錯誤歸咎於旁人

總是說「我不能」、「我不可能」「我不得不」似乎他們根本就沒有選擇的餘地,他們的行為完全是迫於外界壓力的無奈之舉。他們缺少自主判斷和承擔責任的能力。

3.「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美國黑人作家埃爾德里奇

三、忠於事實

通向事實的道路並不平坦,我們出生時,並不是帶著地圖來到世界的。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順利行進,我們需要努力繪製自己的地圖。我們努力程度越高,對事實的認識越清楚,地圖的準確性就越高。

1.移情:過時的地圖

移情:把產生和適用於童年時期的那些感知世界、對世界做出反應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後的環境,儘管這些方式已經不再適用於心的環境

逃避現實痛苦是人類的天性

小時候,爺爺的告密 與媽媽的相處方式 假裝爸媽的矛盾衝突不存在 大學室友讓我意識到自己的重大事情不過是別人的消遣,不再信任 每次吵架不願面對核心問題

2.迎接挑戰

人之所以為人,或許就在於我們可以改變本性,超越本性

不管個人還是組織,要想接受質疑和挑戰,必須要真正允許別人來檢視我們的地圖。完全忠於事實的第三個要求,就是我們需要一輩子保持誠實。我們必須不斷自我反省,確保我們的言語能夠準確地表述出我們所認知的事實。

誠實可能帶來痛苦。人們說謊,就是為了逃避質疑帶來的痛苦。

人們不禁對別人撒謊,也會對自己撒謊。由於對別人撒謊違背自己的良知,會遭到良心的譴責,這會使我們感到痛苦,所以,為了逃避這種痛苦,人們便會對自己撒謊。

在我看來,所謂心理治療,其實就是「鼓勵說真話的遊戲」。心理醫生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患者說出真話。長時間自欺欺人,使人的愧疚累積,就會導致心理疾病。

3.隱瞞真相

父母的白色謊言不是對孩子的保護,而是對孩子權利的剝奪,讓他們無法了解到有關金錢、疾病、毒品、性、婚姻、父母、祖父母以及其他方面的真實情形。孩子接觸的不是誠實的「角色榜樣」,而是延時、隱瞞和懦弱。

對於想進入政治和企業高層領域的人而言,有選擇地保留個人意見極為重要。凡是直言不諱的人,極易被上司認為是桀驁不馴,甚至被視為「搗亂分子」,是對組織和集體的威脅。要想在組織和集體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就要注重表達意見的時間、場合和方式。換句話說,一個人應該有選擇地表達意見和想法。

怎麼做菜不至於違背忠於事實的自律精神:

1. 永遠不要說假話,避免黑色謊言

2. 牢牢記住,除非是迫不得已,或者處於重大道德因素的考慮,否則,不說出全部真相就等於說謊

3. 不可因個人自私自利的慾望,例如滿足權利慾、可以討上司歡心、逃避修訂心靈地圖的挑戰等,將部分真想隱瞞下來

4. 只有在確認對對方有好處的情況下,才能有選擇的隱瞞部分真相

四、保持平衡

保持平衡,意味著確立富有彈性的約束機制。例如,當我們心理或生理上受到侵犯,某個人、某件事令我們傷心和失望時,我們就會生氣。要正常地生活,生氣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反擊方式。從來不會生氣的人,註定終生遭受欺凌和壓制,直至被摧毀和消滅。必要的時候生氣,可以使我們更好的生存。

1.放棄與新生

但不管你願不願意,人總是要死的。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似乎不管我們怎樣努力,人生的價值都終將蕩然無存。

PART2.愛

1.愛的定義

作者的定義: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願。

1. 愛與非愛最顯著的區別之一,就在於當事人意識和潛意識中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的愛

2. 愛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愛,意味著心靈的不斷成長和心智的不斷成熟。我們付出的愛,不禁能讓他人的心智成熟,同樣也能使自己獲益。

3. 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不愛自己的人,絕不可能去愛他人。

4. 愛需要付出努力

5. 愛是一種意願。並不是所有的「慾望」都能轉化成行動,而只有強大到足以轉化成行動的慾望,才能夠成為意願。

2.墜入情網

人們之所以墜入情網,是因為他們在潛意識裡有一種性衝動,這樣的愛,終不悔持續太久。

在某種意義上,墜入情網是情感和心靈的一種退化。與心愛的人結合在一起,跟童年時與父母相伴的記憶彼此呼應,讓我們彷彿又體驗到幼年時無所不能的快感,有感覺到自己強大有力,似乎沒什麼能組織我們實現願望。我們感覺愛無比強大,能夠征服一切,前途無限光明。但我們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感覺是虛幻的,常常與現實脫節、這種感覺就像一個兩歲大的幼兒,自認為能稱霸世界一樣不可理喻。

殘酷的現實,遲早會擊潰兩歲孩子的幻想,同時也會擊潰我們的愛情之夢。日常的瑣事和難題,會使我們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和衝突:男人渴望性愛,女人卻因心情不好而予以拒絕;女人想看電影,男人卻想留在家裡看電視;女人想談談自己的工作,男人卻想談談他的工作。雙方都驚訝而痛苦的意識到,其實自己並沒有跟對方融為一體,彼此的慾望、愛好和想法都相去甚遠。於是兩個人各自的自我界限重新合攏,又恢復成為兩個不同的個體。幻覺破滅,就可能面臨勞燕分飛的局面。毋庸置疑,若想避免這種情形,兩人就必須面對現實,學會真正的相知相愛。

情侶只有在脫離情網之後,才能真正相愛。真愛的基礎不是戀愛,甚至沒有戀愛的感覺,也無需以之為基礎。

3.依賴性

對愛還有一種最常見的誤解,就是講依賴當成了愛。

沒有別人就無法生存,意味著你是一個寄生蟲,而對方是寄主。你們的關係和感情並不是自由的,而是因為需要依賴才結合到一起的。真正的愛是自由的選擇。真正相愛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而是選擇生活在一起罷了。

適當進行覺得呼喚,就像是進行有趣的遊戲,可以給生活增添更多的情趣,更可以減少對對方的依賴性。他可以訓練我們在沒有伴侶支持的情況下仍然正常生活,而不是突然間失去主張,不知所措。

依賴性過強的人,總是把失去伴侶的支持當成及其恐怖的事。他們絲毫不肯降低對他人的依賴度,也不肯給與對方更多的自由。

4.精神貫注

培養某種愛好,是自我滋養的有效手段。要學會自尊自愛,就需要自我滋養。

5.寵物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並不同於人和寵物之間的關係。受限,我們和寵物的溝通相當有限,我們不知道他們每天在想什麼,卻一廂情願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投射到它們身上,這只是我們的主管願望罷了。其次,我們喜歡寵物的原因是,他們表現乖巧,任憑擺弄。如果我們與某個人相處,我們必要會容許她擁有獨立的思維和意志,因為真正愛的本質之一,就是希望對方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最後一點是,我們豢養寵物,只是希望他們永遠都不要長大,可以乖乖地陪伴我們。我們看中的,是寵物對我們的依賴性。

6.自我犧牲

受虐狂把忍受虐待視為真正的愛,然而他們尋求報復快感的前提和忍受虐待的動機,是來自恨不是愛。受虐狂還有一種錯誤觀念:他們一廂情願,把自我犧牲當成是真的愛。其實,他們的潛意識蘊藏著更多的是恨,並渴望得到發泄和補償。

很多時候,我們自稱為別人著想,可能只是為了逃避責任,滿足自己的願望: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個人的意願,核心動機是滿足自我的需求;不管為別人做什麼事,真正的原因都是為了自己。有得父母會這樣告訴孩子:「你應該感激我們為你所做的一切」可以肯定的說,這樣的父母對孩子缺少真正的愛。其實,我們真心去愛某個人,是因為我們自己需要去愛別人;我們生兒育女,是因為我們自己想要耗子;我們愛自己的孩子,是因為我們渴望成為充滿愛心的父母。真正的愛能夠使人發生改變,在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擴展,而非純粹的自我犧牲。

7.關注的藝術

愛,最重要的體現形式,就是關注。

子女需要傾聽,這一點永遠不會過時

8.投入的風險

充分投入,並作出承諾可以給別人帶來安全感。

蕾切爾跟別人的關係越親近,就越擔心遭到拋棄,這正是「在你拋棄我之前,我的先拋棄你」這個模式所起的作用

PART3.成長與信仰

1.信仰與世界觀

一個人的信仰與世界觀,只有一小部分屬於意識層面。多數患者無法體驗到自己潛意識內容,以及對世界真正的看法和整體的觀念。他們自認為鍍鋅某種宗教,其實信仰的確實另一種東西。

許多成年人的信仰,其實正是移情的產物。我們畢竟不是超人,無法超越文化、父母和童年經驗的影響,只能依據狹窄的人生參照系來待人處事。人們的感受和觀點起源於過去的經驗,卻很少意識到經驗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則,他們對自己的世界觀並沒有完整而善如的認識。

2.嬰兒與洗澡水

科學家容易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潑掉的原因,還在於科學本身就是一種宗教。

PART4.恩典

1.潛意識的奇蹟

如果你更多地了解自己,就會發現你的潛意識——這個你所知甚少的「自己」,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它的神秘超出你的想像。

潛意識是一片神秘的領域,夢是它存在的最好證據。

雖然我們常常對潛意識不予理會,但它仍時刻渴望與我們對話,我們是言行足以暴露一切。我們經常說錯話,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說漏嘴」,這往往是收到壓抑的東西的一種自然流露。

簡而言之,我們的潛意識就是上帝,我們內心的上帝。我們是上帝的一部分,上帝一直與我們同在,無論現在還是未來。

2.熵與原罪

懶惰是人生中的一種可怕的消極力量
推薦閱讀:

當靈魂開始覺醒-《月亮與六便士》
近期觀影&閱讀筆記
CSAPP讀書筆記(20180214)
讀人
關於思鄉的詩句

TAG:讀書筆記 | 摘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