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性第六章——懦弱

首先我強調一下,我這裡所說的懦弱和通常我們所說的懦弱不是一個意思。

我對「懦弱」的定義——因非理性的恐懼和壓力造成「自我抑制」。

通俗點的說法就是——為了避免承受負面情緒,而盲目的做出躲避的舉動,最終損害自己。

而前面的《人性第三章——認同》《人性第四章——恐懼和膽量》就是為了給這一章做鋪墊。

講懦弱之前先講一講

情緒——憤怒和恐懼

人為什麼會憤怒,什麼是憤怒?人為什麼會恐懼,什麼是恐懼?

當我們做某件事讓自己「不滿」有了挫敗感時,我們會憤怒。當別人的行為讓我們「不滿」我們也會憤怒。

比如有人在路上搶了你的錢,你可能會憤怒的去追趕,當你發現搶你錢的人有不得已的苦衷,甚至是拿錢去救人時,你的憤怒可能就消解了。

所以憤怒並不取決於事實本身(他搶了我的東西),而是取決於我們是否能接納這件事(我能不能接受他搶我東西這個事實)。接不接納是人的自主心理活動,所以憤怒是精神上的一種因在意的事物的狀態或結果讓我們不能接受引發的強烈不滿——也就是《人性第三章——認同》討論的「認不認同」。(所以說人的絕大部分感受被認同所影響)

恐懼就很簡單,當我們遭受危險的時候,會引發我們的恐懼。

但恐懼和憤怒不同,憤怒是更多傾向於直接或間接的捍衛精神世界(別人的傷害不重要,重要是我滿不滿意)。恐懼更多是傾向於捍衛身體,避免受到傷害。

為什麼我們要討論憤怒或恐懼?

因為憤怒和恐懼的作用與懦弱息息相關

一個人讓你不滿,你憤怒了,但當你意識到這個人對你有很大的威脅會讓你受到傷害讓你感到恐懼時,你的憤怒就消失了。

同樣的當一個人讓你感受到恐懼,如果你對他的不滿到了一定的程度產生的憤怒足夠強時,你的恐懼就消失了。

也就是說憤怒與恐懼會相互抑制,相互排斥(這句話就是這一章最關鍵的邏輯)。

也就是說恐懼會抑制人的憤怒,也就是恐懼會抑制人的不認同,再換一種說法就是——恐懼會讓人合理化對自己不利的東西,會讓人自我抑制。

不只是憤怒感和恐懼,人的任何情緒感受都可以互相壓制。比如你得了皮膚病很癢,通過刺痛的方式可以減輕或消除癢的感受(所以一癢我們就去抓撓,因為抓撓造成的刺痛感可以阻斷癢的感受)。我的個人揣測和猜想,並不科學——這是因為人在精確的時間內只能做一種情緒處理,獲得一種情緒感受。所以雖然我們常說一個人又哭又笑,但實際上我們無法同一時間做出哭和笑的表情,而是短時間內在哭和笑之間快速的做出切換。

也就是說,我們的這些個人情緒並不是直接由別人的行為產生的,而是我們的大腦對外在信息的處理產生的,情緒的來源是人們各自的大腦。所以人們應該對自己的情緒比他人有更多的控制權。所以絕大多數時候人的非理性的恐懼和壓力本該是可以自控的。正是為了深入的理解這一點,所以我才在前面寫了《人性第四章——恐懼和膽量》。

我們可以利用人的情緒可以相互壓制這一規律,來調節和控制自己或他人的情緒。

這一規律在現實中有著大量的運用,比如戰爭時期士兵面對戰場和死亡有著人性本能的恐懼。為了幫士兵克服恐懼,管理層會通過製造仇恨和敵意來讓士兵產生憤怒從而壓制士兵的恐懼。同樣的如果你激怒了某個人,他要做出傷害你的行為,你可以想辦法激起他的其他情緒來消解掉他的憤怒,憤怒一消除他也許就沒有傷害你的勇氣了。

那麼懦弱和憤怒或恐懼有什麼關係?

什麼是懦弱?

懦弱就是非理性的軟弱且沒有獨立人格從而「自我抑制」。(簡單講就是因為非理性產生的壓力和恐懼壓制和消解了憤怒,讓人從現實和心理都做了退讓,且認為別人這樣對待自己很合理)我們常常講的羊性和奴性其實就是懦弱。

什麼是非理性?

就是一種盲目的,不假思索的,本能的反應。當一個人遇到危險的時候,因為判斷錯誤,做出了錯誤的選擇,這只是判斷錯誤,這不是非理性。一個人的視線捕捉到有異物飛向眼睛,本能的躲避,這也不是非理性,因為這時我們沒有時間思考。而非理性是在有條件做思考的情況下,但是幾乎沒有做思考。

什麼是軟弱?

一個人因為害怕或恐懼而做退讓就是軟弱。軟弱是相對的,一個人面對甲很強勢,面對乙可能就很軟弱。也就是軟弱的人只是怕,還沒有因為怕就去將自己不能接受的東西合理化。

軟弱和膽量沒有關係(當然了,在前面的《人性第四章——恐懼和膽量》中我說了膽量是個偽概念,但是大家習慣這樣的稱呼,所以我就用膽量這個詞)。一個人膽大是他害怕的東西少,而軟弱是人面對他害怕的東西時在行為和心理上的退卻。膽大的人也有害怕的東西,膽大的人面對他所害怕的東西也可能退卻。所以膽大的人也可能軟弱。所以任何人都會軟弱。非理性的軟弱,就是因非理性的害怕導致的行為和心理上的退卻。

什麼是獨立人格?

獨立人格就是合理的心理自我《人性第二章——自我》章節講過人的自我分——理想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現實的自我)。

而沒有獨立人格就是喪失自我,就是沒有合理的心理自我。比如一個人面對別人的無端指責和攻擊,必然是不滿的、厭惡的,因為這些行為傷害自己的的自我。但當面對某些巨大的外在壓力逼迫我們做出放棄一部分自我時,我們只好放棄一部分現實的自我。但是在心理的自我中那部分被放棄的自我還存在(就是別人搶了我的東西,我無力反抗,也許我行為上接受了那東西不是我的,但我心理上還是覺得那東西是我的)。而不合理的心理自我就是,面對壓力時別人對我們的無端指責和攻擊我們覺得很合理(就是別人搶了我的東西,我無力反抗,這時現實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沒有契合。所以內心有了負面情緒和感受,為了消除這些負面情緒和感受,調整心理的自我。在心理上也接受那個東西不是我的了,並且可能還會認可搶東西人的行為,認為他的行為很合理)。沒有獨立人格、沒有合理心理自我的人,在面對那些對他來說有著巨大壓力或恐懼的人對自己進行傷害時,會不斷的合理化這些對自己的傷害。

非理性的順從和退讓就是懦弱的表現。

這裡我再講講退讓。我把退讓分成三個階段

退讓的三個階段

退讓手段為第一階段,也是理性的階段是成熟的表現。出於和平共處的目的,或出於利益的考量,或外界環境所迫,做出適當的退讓。當退讓不能達到目的,則改變對待方式。這一階段能比較合理的分析退讓的利弊,恰當的把握退讓的分寸。退讓只是一種處事方法,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

退讓心態為第二階段,這裡就已經是軟弱了是不理性不成熟的開始。退讓不只是一種合理考量之後的處事方法,而是一種原始人的本能性的處事方式。遇到危險或壓力或感到恐懼的事物,本能性的作出躲避或逃跑行為,以期獲得安全。是一種逃避問題的行為,無法把握退讓分寸,總是在退讓中失去更多。因為退讓不面對問題,所以就沒有處理問題的經驗和經歷,就無法掌握處理衝突的方法。將退讓成為一種習慣,習慣再變成心態,但此時還只是軟弱還沒有喪失獨立人格,還沒有合理化對自己的傷害。

退讓性格,退讓的第三階段——也就是懦弱。嚴重的不理性不成熟。無論利弊凡事有壓力或產生恐懼都以退讓為主。無端地盲目的毫無理由的退讓,無法正確判斷,在安全狀態下也視為危險狀態,在自己處於優勢情況下也視為劣勢。莫名恐慌,將危險無限放大,無法控制情緒,莫名的暴躁。此時已喪失了獨立人格,不斷合理化對自己的傷害,甚至會崇拜給自己製造壓力的人,崇拜壓迫自己的人。

懦弱個性的成因。

兒童的認知都非常有限,所以他們無法像成人一樣理性思考,很容易就會恐懼。在兒童摸索著如何去滿足或實現自己的需求的道路上,總是遇到各種阻力。這些阻力里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成人世界。成人為了實現自己的權力欲、控制欲,在不管兒童的行為合不合理情況下,都會使用恐嚇、責罵、威嚇、訓斥等各種暴力語言或者其它手段壓迫孩子,使孩子順從他們。面對這些成人的手段,大部分孩子最終都會選擇順從。只是因為——孩子承受恐懼壓力的能力不同,有的孩子能讓他感受到恐懼從而順從的人很多,而有的孩子只有少數人能讓他順從。

人都會尋求認同,雖然追求認同的類型和獲取認同的方式不相同。有的人側重於道德認同,希望別人認可他的為人。有的人側重於能力認同,希望別人認可他的本領。而兒童同樣希望獲得認同。而在父母的眼中或者社會的道德規範里,如果把順從性當成認同的標準,為了獲得成人世界的認同,孩子會主動去遵從這些標準,或者為了不被排斥被動的去遵從這些標準,把自己規範成一個順從的人。

兒童在這種各種自己主動順從或被動要求他們順從的環境下成長,導致孩子只要面對讓他有壓力和恐懼的人就會輕易的去順從,因為順從能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獲得了某些「益處」。比如選擇面對,會產生壓力等各種負面情緒或感受,而順從就能夠讓他們進入了心理舒適區,得到放鬆。在壓力和放鬆之間自然是放鬆更好。或者順從能夠減少承擔的責任、獲得他人的喜愛、得到特別的照顧等等。而慢慢的就不再會去認真思考:我為什麼要聽他的,不聽他的會有什麼後果,聽了他的又會帶來什麼後果?直到最後順從成了一種心理上的行為上的慣性,就完全不思考了。這樣的順從似乎成了一種「本能」,而不是一種理性思考利弊之後作出的「選擇」。

但順從真的能給他們帶來益處嗎?

順從到底有什麼危害?——詳見《人性第七章——權力(權威)》章節,節選《順從到底有什麼危害?》

所以說——人可以軟弱,卻不可以懦弱。

就如同人遇見了盤踞山嶺的老虎,為了躲避危險,我們繞道而行,因為繞道可以讓我們避免損失。任何的躲避都是「趨利避害」而不是「趨害避利」。而懦弱就是因非理性的恐懼和壓力造成「自我抑制,也就是懦弱的本質就是「趨害避利」

為了避免承受負面情緒,而盲目的做出躲避的舉動,從而促發了他人進一步的冒犯,反而背離了自己的初衷,使得自己要承受更多負面情緒。

————————————————————————————————————————————————————————————————————————————————————

怎樣避免和克服懦弱

一 消除非理性的恐懼或者認同

什麼是非理性的恐懼?

非理性的恐懼就是因為盲目而建立的錯誤的認知導致的恐懼,人常常會因為錯誤的認知把不危險的事物判斷成為危險的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阻礙,而在盲目的狀態下情況就更為嚴重。為了祛除這不必要的阻礙,我們應該在自己感受到危險的時候多做思考。問問自己,為什麼要害怕?應不應該害怕?多做深入思考。

什麼是非理性的認同?

前面《人性第三章——認同》就談到了「不合理的認同造成自我扭曲」。也談到了「建立或者獲取認同的方式」「一種是:利用認同的傳遞性建立認同」,「還一種是:給予對方利益。也就是主觀思考認為對自己有利所以認同」。

而第一種就是非理性的認同,這種認同的建立也是盲目的,幾乎沒有或者很少經過自主思考。所以我們建立認同的時候也要問問自己,為什麼要認同?應不應認同?多做深入思考。要明白自己的初心,也就是對《人性第壹章 —— 人性總綱》做深入理解。

所以,消除非理性的恐懼或者認同,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正確的認知,

因為正確的認知能讓人對危險判斷更準確合理,從而避免非理性的恐懼

怎樣建立正確的認知?

建立正確的認知的前提就是認清事實。

也就是承認自己的懦弱,承認自己內心存在的恐懼。只有正視恐懼才能克服恐懼。很多人對於自己的內心的恐懼本能的排斥,不願意承認。然而越是不承認反而越會加重自己的恐懼。而越是承認恐懼的存在,越容易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

(當然,為了避免理解錯誤,在這裡我解釋一下。這裡的承認是為了認清自己,認清事實,而不是去強化自己的缺點,不是到處告訴別人自己懦弱,不是為了讓別人不認同自己。吃飽沒事就把自己的缺點拿出來,這不是認清自己,而是愚蠢,是刻意抹黑自己。所以所有文章中的所有內容都要批判性的理解,因為總有因為我沒解釋清楚的容易被誤解的內容,任何事情選擇應該怎樣做,本質上就是很好的對利弊做衡量。)

具體怎樣建立正確的認知?

詳見《教育》《第二章 怎樣提高思考力》章節。

但認知的建立是長期的,更快捷的方式就是上面提到的利用人類的情緒規律,比如用憤怒去壓制恐懼或者其它負面感受。

懦弱的人多數沒有在對自己來說面對起來感覺很有壓力的人面前發脾氣的體驗,所以可以逐漸從發脾氣學起,學會適時發怒。可以先從對你來說壓力最小的人開始。某個人要是對你有言語和行為上的不合理、不友善,你就可以拿它當練習對象了(因為是他先不友善的,所以你的發怒就很合理,這樣你對他發怒時的心理壓力就很小,不會覺得不妥)。你會發現當你發怒之後會感覺更放鬆了,面對其他人的不合理去反駁時壓力就更小了(對他人個人邊界的突破本身就是一種釋放壓力的行為)。人的行為會影響人的心理,慢慢的通過這樣的行為也能對懦弱的性格做出一些改變,但這種方法效果很有限,建立正確的認知才是正道。

二 建立合理的自我

怎樣建立合理的自我?——詳見《建立合理的自我》章節

——————————————————————————————————————

懦弱的危害?

阻礙了合理自我的建立從而產生一系列問題:

最直接的就是面對對自己來說有壓力和恐懼的人就不捍衛自己的利益。

中國人的成長環境就是一個總是包含不合理的恐懼的環境,不斷的被成人包括父母長輩甚至鄰里老師通過製造恐懼使之守規矩順從聽話,所以中國人最懦弱。懦弱結果就是崇尚權威,依賴權威。

對個人來講懦弱使得缺乏個人的自我治理能力

不會自律——中國人成了最不守規矩也最守規矩的人,關鍵就是看規矩後面有沒有權威維持。也就是中國人守的不是規則本身而是權威。當沒有權威維持中國人面對規則就很隨意,當有權威來維持規則中國人又變得很溫順,不敢計較規則是否合理。

缺乏對環境改變的適應性——安守本分,不喜歡出格,規規矩矩,喜歡在固定的環境下生活。

缺乏創新精神——思想上也是規規矩矩難以產生新奇的想法總是從大流。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所以懦弱的人組成的社會也缺乏自我治理能力

從經濟上講。中國的經濟無法完全市場化,無處不在的強大的貿易壁壘。因為中國的社會對權威——政府,產生了依賴性,所以在經濟上總是試圖讓政府干預市場。

更多的危害性介紹

詳見《威權教育的弊端》

——————————————————————————————————————————————————————————————————————————————————

拓展閱讀 (註:拓展閱讀的部分並不屬於文章內容)

為了讓看文章的人更深入的理解,設了下面幾個問題讓大家思考。

什麼是懦弱、善良、內向、溫和、老實、直爽?

什麼是焦慮?

我對問題的闡述詳見《人性拓展閱讀》


推薦閱讀:

人是否在逆境中才會引發形而上的深刻的思考?如果是,這樣的思考是否是一種消極的自我保護?
生性懦弱怕事得男生如何成為更好的人。 ?
懦弱的人如何變強?
跟人打架心狠不起來。?
懇求諸位幫助,青春期?

TAG:懦弱 | 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