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迷霧5——人格解體的遺傳傾向
原作:《Feeling Unreal》
譯者:CAIN
與面對其它精神障礙一樣,人們最關心的問題是究竟是什麼誘發了慢性人格解體。為什麼人會解體?人格解體,連同抑鬱症、焦慮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很可能存在遺傳傾向性,加之嬰幼兒時期的創傷惡化了其脆弱性,以及後來生活中的遭遇,以上這些共同導致了慢性人格解體的發作。(但是這種推測並不是確定不疑的。)與其它眾所周知的精神障礙不同的是,當涉及到DPD時,我們對其病因卻知之甚少。
遺傳傾向
非正式詢問的資料顯示,只有少數患者(西奈山醫學院的數據時5%,國王學院的數據是10%)提到了家族中有過人格解體的病史,但兩項研究都未對這些親屬進行正式訪談。看起來似乎可以肯定的說,雖然存在少量患者自述家族中頻發人格解體,但這種疾病沒有明顯的遺傳因素。很可能的是,上一輩的人只是不知道如何描述自己的問題,或恥於說出口;也許他們藉由酗酒、吸毒或其它合法或非法的途徑掩飾自己的離奇感覺與對精神失常的恐懼。
研究某種精神障礙或其它疾病的遺傳傾向的一個最基本的方法是研究同卵與異卵雙胞胎的發病情況。同一種疾病在同卵與異卵雙胞胎身上的複發頻率的差別能顯示出該疾病的遺傳特徵。迄今為止,總共只進行過兩次關於解離症的雙生子研究;且兩者都不是專門針對人格解體症。有趣的是,這兩項研究的結果相互衝突,因此我們無從得知解離症是否具有遺傳傾向。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研究都以《解離癥狀評量表》作為判斷標準;都沒有通過正式訪談實際診斷解離症。沃勒(Waller)與羅斯(Ross)的研究發現,解離症不存在遺傳因素;然而,Jang等人的研究卻表明,大約存在50%的遺傳成分。因此,解離症究竟是否存在遺傳傾向這個問題依然懸而未決。
DPD患者講述自己的故事時,可能傾向於支持他們天生就易發人格解體這樣的觀點。部分病人記得幼年時起一些解體的瞬間,比後來這種疾病持續劇烈發作的時候要早。還有部分患者可能甚至無法想起癥狀本身的發生過程,反而記得多少有點心甘情願地將自己與痛苦的事件隔離開來。除了天生易感性以外,其它因素的作用最終導致了真正DPD的發病,且這些因素因人而異。
你的每一次點贊,都是給我最好的鼓勵
你的每一次分享轉發,都能幫助到其他為病痛所苦的人
公眾號CAIN-HOLD-ON
長按下圖關注公眾號,期待與你成為朋友
推薦閱讀:
※絕大多數的人都存在心理缺陷,或多或少而已。
※真愛沒有缺席這一說
※情商高=會說話?NO!情商高=情緒管理高手
※大家怎麼看我的一位同學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