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小內向,這跟社交恐懼症到底有沒有關係?
有些家長說起自己孩子的特點的時候都會說 膽小、內向、怕見生人等,也有很多家長認為這不是什麼大事兒,如果孩子年齡很小,往往引起不了大人們的關注,以為孩子就是喜歡自己玩耍等大一些就好了。
然而,大家卻不知這可能是孩子的一種心理疾病「社交恐懼症」的一種表現。
寶寶是個男孩子,爸爸媽媽工作忙,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由於老 人歲數大,身體不是很好,很少帶孩子去外面和小朋友玩,擔心被別的孩子欺負,總認為天氣太熱或者太冷對孩子身體不好,所以大多數時間都是讓寶寶在家裡和他們玩。而晚上爸爸媽媽回到家裡,看到寶寶很乖,也沒覺得什麼。後來寶寶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據老師反映,他在幼兒園裡很少和其他小朋友玩,需要他表演的活動就很痛苦,經常哭泣說自己不敢。幼兒園畢業的時候老師給的評語是性格膽小內向,而爸爸媽媽也覺得孩子就是這樣的性格,在家裡看見親戚來了就躲進屋子裡,讓他打招呼很困難,如果強制他就大哭。但是,上了小學之後,寶寶的困擾就不僅僅局限在性格膽小內向了,非常害怕上課舉手發言,當老師叫到他的時候,他經常說不出來話。漸漸地媽媽感覺到,每天上學對於寶寶來說都是個非常艱難的事情,出門前就一趟一趟地上廁所,直到媽媽急得沖他發火,他才能走出家門。
媽媽非常擔心,寶寶是不是有什麼問題了,怕哪一天孩子真的強烈拒絕去上學。
和寶寶類似情況的孩子很多,這是兒童社交恐懼症的表現。然而家長、普通諮詢人員和兒科醫生對此都沒辦法識別出來給予及早的干預,有的會使孩子的自尊心極大的受挫,社交恐懼的癥狀會延續到青春期甚至成年之後。
經過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兒童中社交恐懼症的患病率大概的範圍是1-2%,青少年中的發病率為1.7%。這種心理疾病的癥狀開始於兒童期,約一半的孩子是開始於10歲之前。孩子的與人交往的功能會受損,社交技能差,經常會感覺到孤獨,經常交不到朋友而苦惱。
孩子害怕參加人多的活動,特別是需要大家關注的活動,比如表演、講話甚至是打招呼等。因為這樣的情境會給他們很多的壓力,自己很緊張,臉紅髮抖和出汗,而且他會認為別人看到他這樣會認為他很笨拙,別人會嘲笑他,老師會批評他。於是他會選擇逃避不參加,或者沉默,這是一種迴避和行為抑制的反應。在社交場合下的緊張還會讓他們的身體上發生反應,比如像寶寶那樣頻繁上廁所,越是到該上場或者上課回答問題的時候就會越明顯,自己也會控制不住。
孩子的緊張反應表現不一樣,越是年幼的孩子越不容易被父母理解,比如孩子會過分糾纏父母/尾隨父母、哭鬧喊叫;年齡大一些的孩子表現為雨人交往時窘迫、不敢與人對視、沉默少語,很少有朋友;再大一些的青少年可能就會表現出行為上的攻擊性和紊亂,比如不願意出家門、不願意工作,甚至是打架鬥毆、喝酒或者物質濫用等。孩子的社交恐懼問題拖得越久,就有可能會使孩子的社會功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受損。
因此,孩子的內向、膽小、害羞等的社會交往上的問題還需要儘早得以解決。
1 心理治療,比如認知行為療法、自信心訓練、放鬆訓練等。
2 親子關係的改善,父母的過度焦慮、憤怒、拒絕等態度需要轉變。
3 增加社會交往的機會,可以先從參與人數少的活動開始,不斷鼓勵孩子。
4 當孩子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不要強制孩子去當眾講話或者和其他人打招呼等。
推薦閱讀:
※不忘初心,回尋本心,2017新年心愿
※女人的戀愛心理有哪些
※「江西心理學大會」印象
※親子教育沙龍第三期回顧:親子衝突的產生及暴力的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