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幸福課 第二十二集 自尊與自我實現

今天我們會講完自尊,下節課是我們最後一次上課,至少是這個學期,我會總結一下我們講過的內容,我們講過的和我們將要講的內容,先回顧一下我們講過的,就在幻燈片上,有很多研究,有很多觀點都說了自尊有多重要,它確實很重要,有研究表明它與我們的健康、成功有關,而低自尊通常與犯罪,藥物濫用,心情低落,焦慮抑鬱有關,所以自尊很重要,這我們知道,但在自尊這個課題里,也不是天下太平的,我們上節課講過了,問題之一就是自相矛盾的證據,高自尊的人通常都仁慈、慷慨和富有同情心,但另一方面高自尊的人又會表現出敵意,缺乏合作精神,有抵觸情緒,另一個問題就是人們誤解,自尊對表現的影響,對幸福的影響,以及其中自尊的矛盾,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表現得很優秀,受到很多讚揚,但自尊上升之後,很快又回落到基本水平,甚至更糟,因為我們要盡更大努力,才能讓自尊回到基本水平,要得到更多讚揚和成就,做什麼都不夠了,所以有證明表明自尊的來源以及它的後果,存在矛盾,解釋這些矛盾的方法之一就是借鑒別人的研究,例如Maslow,Nathaniel Branden或者Carl Rogers,Rollo May Lovinger,看看我們能怎麼分解自尊的基本構成,這就是我的論文的內容,也就是我上節課講的,基本上就是講了自尊這個領域裡的研究人員的觀點,那些思考這些問題的人,比如馬路對面教育學院的Robert Kegan,他研究自尊的額角度更傾向於發展心理學,我給大家介紹了那個漸成模型 漸成 再說一次 它的意思就是必須實現了一層 或者至少部分實現了一層 才能去到下一層 這三層分別是依賴性自尊 獨立性自尊 和無條件自尊。依賴性自尊 它有兩個構成部分,首先,有高度依賴性自尊的人時刻需要他人的讚揚,不管是選擇職業還是決定下午做什麼這樣的小事,都是根據他人的認同來做決定的,有依賴性自尊的人,在能力感方面,總是拿自己跟別人比較,我比他們好還是差?比他們優秀還是不如他們?獨立型自尊是一種取決於自我的自尊,這樣的人在評價自己時,用的是自己的意見,他們的能力感取決於,自己認為自己進步了多少,改善了多少,覺得自己的潛力發揮了多少,這就是獨立型自尊,並不取決於他人的言論或想法。無條件自尊是最高層次的自尊,也就是Maslow說的「自我實現」David schnarch 說的「分化良好型」,想被了解,而不是被認可,無條件型自尊是指我們的自尊高到,讓我們對自己感覺良好,所以我們並不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甚至不在乎自己怎麼看自己,在比較方面,我們不會比較 我們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聯繫的,我上節課舉的一個例子是寫書,假設我出版一本書 我是一個高度依賴型自尊的人,首先我寫這本書,出版這本書,是為了得到讚揚,我的首要動機是獲得外界認同,我的首要動機是想出版一本比別人的書都好的書,相比較而獲得的能力感 以及取決於外界 又假設我寫了一本書 我是一個高度獨立型自尊的人 我寫了書 我自己評價 「這是本好書」或「這本書不怎樣 需要修改」,在比較方面,我跟我自己比較「我比起剛開始寫時進步了很多」,這本書比我之前一本要好,我的書寫得更真實了,這就是獨立型自尊的評價,無條件型自尊是我們所知的最高層次自尊,我寫了一本書 我不在乎評價 不管它是好是壞 我當然想變得越來越好 但這並不影響我對自己的感覺 我就是我 我寫了這本書 我處於心流狀態 我體驗這種經歷 至於這本書是不是比別人的好 或者比我以前寫的好,不重要,我高興的是,我寫成了一本書,如果別人也寫了一本書 我也同樣會替他感到高興。別人寫了一本更能幫助別人的好書 我會同樣高興 甚至更高興。這個模型有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明白的,我們從很小的年紀開始就有這三層自尊,並非只有吹喇叭那個或特蕾莎修女,曼德拉或者瑪格麗特米德,這樣的名人,才是自我實現的人,他們並不是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但他們大部分時候都是自覺的,做自己相信的事,和他人相互聯繫,想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但他們並非不在乎,並非他們評價自己時不會跟自己比較,也不會跟他人比較,這是人的天性。我翻過一個錯誤,我跟自己說,好的我想要有獨立性自尊。當我後來明白無條件型自尊是什麼時,我說,我想有無條件型自尊,我把這兩種自尊列為好的,獨立型自尊列為壞的,結果呢,只加劇了我對他人的依賴, 因為當我們有違天性時,天性就會跟我們作對 我們贏不了 就像第二節課一樣 如果我跟自己說 「Tal 別緊張 別緊張 別心急」結果呢?我看到粉紅色大象出來了,我變得更焦慮更緊張了,但當我接受這種天性時,放任它 不強求自己,它就頓時威力大減,因為我可以說「好的 這個人不喜歡我的書 我無所謂 不喜歡我的課 無所謂」我接受它 這是天性 我會傷心 我當然想他們都喜歡 但轉念一想 我就想通了 「我要怎樣做才能活出自我?我作為一個老師要怎樣才能被了解,而不是整天想著得到別人的認同?」積極接受 回顧一下 接受我的天性 然後決定 最適合的做法是什麼 我的榜樣之一是warren Bennis在領導才能這個領域,做過很多研究 演講和工作,他先在南加州大學教旁聽課,後來才來到哈弗和麻省理工,他來哈弗商學院教了三年,第一年 作為客座教授 第一年我上了他的班,一次非常特別的經歷,第二年他教那個班時,我當了他的助教,我經常和他一起工作 互動 我經常為Warren 折服,他當時80,現在83歲了,他走進教室時,整間教室都亮起來了。他的微笑、姿勢、直率、他豐富的表達,都是為了和同學發生互動。他的一舉一動讓其他人,對自己感覺更好了。他自信堅強,我把這樣的人視為自我實現的人,他有很高的無條件自尊,我們走得很近,他在很多方面都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最大的幫助就是他活出自我,我觀察他、學習他、吸收他給這個世界帶來的東西;吸收他每天給數百萬讀他的書的人、聽他演講的人、和他有過接觸的人,所帶來的知識。

幾年後,有一天,我是他的助教,我們關係很親近,所以我問他「Warren 你是怎麼變成現在這樣的?」他回應時,把手放在我肩膀,看著我,帶著一個平靜、接受、慷慨的微笑說 「Tal 我不是一出生就這樣的」他就只說了這一句,這就是我需要聽到的答案。因為在他的回答里,有很多重要的信息,而最重要的兩個信息是,第一個,他是慢慢進步成這樣的,需要時間,你不會在20歲 或者四十歲時,一夜之間,去到第三層自尊。變成一個自我實現的人,需要時間,需要下功夫,需要一次次跌倒和站起來,學會失敗,然後從失敗中學習 需要學習接受自己,需要敞開心扉,接受傷害、犯錯,需要做一個徹徹底底的人,我不是一出生就這樣的。第二個信息是,他很誠懇,他很真實,他並沒有說「Tal 別誇我,我也不是很厲害,過獎了」。他沒有這樣,他很真誠,他知道自己的價值,他自信,他沒有虛偽的謙虛。當我開始思考自尊時,自尊的真正意義,Branden的著作中所寫的意義。對了,他和Nathaniel Branden是好朋友,當我開始讀Branden的書時,當我明白真正的自尊是什麼時,我明白有高自尊的人都是謙虛的,你不需要顯擺。你們知道,自大、自戀是自尊的對立,目中無人、自以為是、跟真正意義上的自我感是完全對立的,所以當我明白了這點以後,我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變得謙虛。最重要的目標,所以我越來越覺得,要讓大家都知道我很謙虛,英國哲學家Francis Bacon說謙虛不過是換了個法子在顯擺而已,這句話用在我身上最合適不過了。但對別人來說不總是這樣,我認為 Warren Bennis是真正的謙虛,我認為曼德拉,當他謙虛時,他是真正的謙虛。但問題是,你怎樣才能達到那種層次的謙虛?你要達到那種層次的謙虛,方法就是活出自我,活得真實,走完這個過程。這個過程就像我們上節課說的那樣,就像學習走路,我們剛出生時,我們連走路是什麼都不知道。但慢慢地,我們能站起來。但我們需要別人扶著,或者靠著什麼東西,比如、我們靠著桌子小心地走出第一步,慢慢地我們可以自己走了,但我們還是要想著第一步怎麼邁,我們摔倒了就再爬起來,學會失敗,或者一錯再錯。然後我們繼續走,我們心裡時刻想著怎麼抬起這條腿,當你觀察嬰兒學走路時,會覺得很神奇,他們需要調動很多東西,才能完成 這麼簡單的一個動作。過了一段時間後,嬰兒變得更自信了,她開始跑了,她不再想著怎麼走或跑,因為她自然地就會走了。

自我感也是這樣,一開始我們沒有自我感,區分不開我和媽媽,或者世界上的其它物件。慢慢地我們發展出自我感,但這個自我感是完全依賴外界的,不管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我們都依賴於父母、重要的大人、哥哥或姐姐。然後過了一段時間,通常是到我們進入青春期後,我們開始獲得獨立,這時我們開始渴望,聽到自己的聲音,想讓別人聽到自己的聲音,青春期這段時間很難,對青少年來說難,對父母來說也難。但這是自然的,是進化的必經步驟,這時候我們需要我們的界限,但同時,我們有時候又需要打破界限。我們需要試探現實,確定自我,然後隨著時間流逝,如果我們這麼做,隨著時間過去,我們同時開始一個新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真正的分化,這時候獨立的自我變得太強烈,我們能夠與其他人連接得更好。再一次,引用回講戀愛課的內容,Nathaniel說過,"我們越獨立,我們就越互相依存,然後我們進步。"這需要很長時間,如果我們沒有依賴的一面。例如,如果我們年少時沒有得到任何讚揚,或者用Carl Rogers的話來說無條件的自我關注,我們就會有這個需求,回憶一下那個漸成模型,我們不能跳過這一層。通常我們需要一個治療師,幫助我們找到無條件的自我關注,這樣我們就能到達下一層。或者我們需要一段關係,或幾段人際關係幫助我們培養無條件的自我關注,這樣我們就能到達下一層。如果在我們青少年時期,不停地有人叫我們安靜、守規矩、阻止我們確立自我、活出自我,那麼我們就不可能順利地到達下一層。

通常在以後的生活里,我們需要做的事就是,首先要確立自己,就像青少年那樣,這樣就能到達下一層。但不管怎樣,這個過程不會順順利利,為什麼?因為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天下沒有完美的成長環境,沒有完美的老師幫助我們自然而順利地 通過這些階段,這是不現實的,在地球上不存在。我們在艱苦中隨著時間進步、克服困難、犯錯、跌倒、再爬起來,慢慢地獨立的自我。無條件的自尊開始浮現,我們對自己更有自信,Maslow說他沒有見過在45歲以下就自我實現的人,即使是那些自我實現的人,仍然有殘留的一絲絲獨立型自尊和依賴性自尊,這種自尊是不會徹底消失的。但這時它變弱了,它不佔主導地位,這時的人不再執著於,獲得更多讚揚。當別人不喜歡他們時就傷心欲絕,當自己不是最好時就傷心欲絕。他們接受現實,他們會說,贏了固然是好,贏不了也無所謂(it would be nice to win this)然後他們會繼續前進 他們會問 「我怎樣才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我怎麼把積極情緒帶給別人?」Maslow沒見過45歲以下自我實現的人,Schnarch說要到五六十歲人才分化,才到醞釀出一段關係中最高層次的感情,需要時間,我不是一生下來就這樣的,正如Bennis指出,不是一生下來就這樣的,非常重要的一個道理。

很多人都問這個理論是不是放之四海皆準,因為你們知道,獨立、或者說個人主義,是西方文化、或者說美國文化、西歐文化,如果你去非洲,這會很不同,群體的概念 比個體的概念更重要,如果大家去亞洲國家,「我們」的概念、集體的概念、群體的概念比個體的概念更重要。那在其他地方呢?這是一個專屬於西方的理論嗎?答案是「不一定」,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完全自我實現,或者用Rogers的話來說,在成為一個人的過程中,向著這個目標奮進。那麼最後,相互依存這個最後階段對所有文化來說都一樣,所有文化都重視這一點,不同文化的人,這個過程可能看起來不同,美國人、日本人、埃及人、以色列人、辛巴威人、都各不相同。這個過程看起來不同,但它有很多相同之處。我在第三節課時講過吹喇叭那個,他說他發現西方心理學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太著重文化差異了,吹喇叭那個是一個文化觸覺非常敏銳的人,他說差異確實存在,我們需要學習它們,但與此同時,我們更需要學習相同之處,正是這些相同之處把我們聯合起來、團結起來,而且相同之處多不勝數,希望不久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人研究 這個話題,並把它應用於不同的文化中。看看它與西方文化以外的世界有什麼聯繫,因為我等一下提到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在美國做的,有一些是在英國,如果能看看別的地方這個過程是如何的,那會很有趣,但它的核心是,相似多於差異。

為什麼獨立很重要?為什麼我們要奮力地到達獨立階段?為什麼我們不應該遵從他人?依賴外界?我的理由,以及很多研究結果,還有很多歷史事件都表明,培養獨立是我們培養相互依存的一個重要途徑,首先,因為道德行為,如果大家想想歷史上最可怕的暴行,歷史上最可怕的暴行,正是那些遵從他人,服從權威的人犯下的,那種種族主義或民族主義的信念和行為導致的。現在來看看我剛才提到的三件事,服從權威,一個人,如果有很高的依賴性自尊,就越有可能服從權威人物,為什麼?因為這樣的人尋求讚揚,他們尋求認同,他們沒有強烈的自我感,他們需要一個有魅力的領袖告訴他們 「你真棒,你真厲害,你太了不起了」因為他們的自我感依賴於這些讚揚,如果我們需要不停地獲得群體的讚揚,我們就更可能遵循群體的做法。大家想想Milgram 的實驗 ASCH的實驗,上過第15節和第1節的同學,大家想想種族主義,什麼是種族主義?就是通過比較一些外在因素,來證明自己高人一等,換言之,我本身不夠好,證明不了我有多好,我必須拿自己跟別人比較。我可以比較居住的地方、比較成長教育、比較膚色,它的中心是相對能力感。但是獨立的人呢?沒有這種比較的需求或者說這種需求沒那麼強烈,遵循他人的需求也沒那麼強烈,他們堅持原則,他們自己的原則。但原則並不是萬靈藥,原則並不總是好的,因為納粹分子,也很堅持自己的原則,但我等一下講的研究,表明堅持原則的人更可能聽從自己的心。要他們的心沒有受傷,我說的受傷不是一個比喻,他們會追求做好事,他們會追求幫助他人,他們的移情會增加,這是移情的矛盾,當我培養移情時,或者說當我們培養,實在找不到更好的詞,我也不想用一個新詞,當我們培養自愛時,當我們培養自尊時,我們就會更可能變得富有同情心、愛別人。大家想想黃金原則,要像愛自己一樣愛你的鄰居。在這個原則里,愛你的鄰居的先決條件是什麼?愛自己,你就是標準,我們自己是我們評價他人的標準,因為我們怎麼對待他們經常,不是通常,但經常都反映了我們怎麼對待自己。所以那些培養獨立自我感的人,那些有強烈自我認同的人,更能認同別人。除了道德行為以外,還會有更好的認知表現,有強烈依賴性自尊的人,或者說行動主要由他人言論決定的人,會遵循別人在遵循的規矩,他們很可能變得就像一台機器一樣,因為他們會為了得到讚揚而努力。努力是好事,但他們不會打破陳規,而有強烈獨立型自尊的人就會打破陳規,選擇別人沒有走過的道路,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會選擇別人已經走過的道路,只是這是他們真正真正想要的生活就行了,所以如果我們說「別人說走東,我偏偏走西」這同樣也是依賴型,因為我的行為還是取決於他人 所以這不是獨立型自尊,而是依賴型。

如果我坐下說「好的,我該怎麼過我的人生?」我很認真地想,把自己置身於一個沒人知道我在做什麼的世界,我會更可能找到我的愛好、我的核心、我的使命,也許是在投資銀行工作,也許是在某某地方,這並不重要。問題是「我的動力是什麼?」「what is the sourceofthat」,有獨立型自尊的人活到老學到老。回憶一下,John Carlton的研究在哈弗商學院的畢業生中,優等生與別的學生之間的區別就是,他們總是問問題,總是想學到更多,他們不會,從大學或商學院畢業後,或者讀完博士,諸如此類的學位後,說 「我懂得夠多了,現在我是經理了,我是領導了,我會告訴人們應該做什麼」 這是Warren Bennis的一個優點,他總是問問題,他對別人做的事感興趣,他總是在學習。我等一下會給大家看一個研究,當我們有獨立型自尊時,我們的幸福感會更高、會更平靜、不會不停地向別人證明自己。總是處於警惕狀態是一件很勞心勞力的事,這個人會喜歡我嗎?我怎麼得到他們的認同?當我們這樣想時,我們會更平靜 「讓我表達自己,沒錯,我也許會受傷,如果他們不喜歡我 ,我會傷心,沒問題,我承受得住,我很堅強,我可以接受」存在感更平靜了,當我們表達自己,而不是時刻想著表現自己,想像一下我們的生活會變得多輕鬆。

如果當我們在教室時,或者當我們走出教室時,我們感受到這種存在感。越來越多地重申一次,不是完全地,因為這有違人的天性,但我們可以越來越多地單純地存在,感激我們的存在,作為一個整體存在。我給大家講幾個研究,這樣的研究不是很多,我想給大家講我做的一些研究,是我讀博士學位時做的,後來還繼續做了一點。第一個研究是關於自尊的矛盾,也就是說,有些人得到很多讚揚,但他們的自尊下降了,而那些有很高自尊的人,有些有敵對情緒,但有些卻對別人寬厚仁慈。第一個研究是Kernis做的,他在1995年提出自尊穩定性這個概念,他說,真正能夠預測一個人究竟是敵對還是寬厚,他們的自尊會隨著時間增高,還是降低的,不是自尊本身,而是自尊的穩定性。他發現,他追蹤實驗對象,例如,一兩周,他會測評他們的狀態自尊而不是特質自尊。他們當時的狀態自尊,有些人,假設這是是自尊水平,這裡是時間,只某個時候,有些人的自尊在這裡,然後第二天這裡,然後又回到這裡,這裡。假設他測了十次,他想測出,這些數據分布的標準偏差,它有多接近?有多穩定?假設這個來了,平均來說,有很高的自尊,但有很多起伏。有些人則象這樣,也有起起伏伏,有時是很大的起伏,但總體來說,很穩定。同樣水平的自尊、特質自尊,但狀態自尊的起伏少了很多。他發現,是自尊的穩定性,而不是自尊本身決定了一個人是敵對還是仁慈。自尊不穩定的人,更可能充滿敵對情緒,而自尊更穩定的人,更可能寬厚仁慈,這就解釋了自尊理論的很多矛盾和誤解。當我看到這個理論時,我頓悟了,親身體驗到的一次頓悟,我說「就是它了,他找到答案了」。我在2000年寫我的碩士論文時,我設計了一個問卷,一個很簡單的問卷,測量依賴性自尊和獨立型自尊的對比。我測評學生,大部分是哈佛的學生,我還在新加坡做了代表性抽樣調查,我那時經常在新加坡,得出同樣的結果,亞洲和美國一樣,至少新加坡和美國的一樣。我發現,依賴型自尊與不穩定性有關,而獨立型自尊與穩定性有關。換言之,我只測量了一次,而不是十次,到底這種自尊會導致敵對情緒、焦慮還是平靜或寬厚。我只用了一個測量數據,我發現,依賴性自尊與自尊不穩定性高度相關,兩者成正比;而獨立型自尊和穩定型自尊,也成正比。當時我的一些學生也就此做了一些研究,比如 MC,你們會在這門課上,看到她寫的一些東西,她本科時寫的畢業論文,就是表明,獨立型自尊和快樂、獨立型自尊與心流(flow),那些有高度獨立型自尊的人,最有可能在運動場上體驗到心流,因為這就是她的研究對象,哈佛運動員。

高度獨立自尊的人也有更高的幸福感,我的論文是想準確地找出,自尊理論存在的問題。我說過,高度自尊意味著自戀,怎麼區分這兩者?我在論文里發現,自戀其實是與高度依賴型自尊有關,而自戀與獨立型自尊沒有什麼關係。至於寬厚,這也許是研究中最令人意外的結果:有獨立型自尊的人,其實更寬厚仁慈,不僅自我報告如此,對他人的行為也是如此,非常強烈的自我感。我說過,象愛自己一樣愛你的鄰居,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當你對自我有一個高標準時,對他人也會有一個高標準,通常這是無意識地發生的,因為我們怎麼對待他人就會怎麼對待自己。還有敵對情緒,敵對情緒與自尊本身沒有關係,因為有些有高度自尊的人,有很高的敵對情緒,但有些有高度自尊的人,敵對情緒很低,而且更寬厚仁慈。但依賴型和獨立型自尊能預測敵對情緒,那些有高度自尊的人,而且自尊主要是依賴型的,這樣的人更可能,但也有例外,不是所有都會這樣,但平均來說,這樣的人更可能表現出敵意而那些有高度自尊,而且主要是獨立型自尊的人,會更坦率、合作、寬厚

完美主義,那時我有兩個學生T和N,她是這個班的助教,做了一個很優秀的研究,表明完美主義和自尊有關,有高度獨立型自尊的人,他們是完美主義的可能性更低,為什麼?獨立型自尊的人更注重表達自己,注重學習和成長,而學習和成長就必定要跌倒再爬起,學習只有這個途徑;而依賴型自尊更注重,我上節課引用Mihnea Moldoveanu說的話,"我們聲稱自己想要真相,但其實我們只是想自己是正確的"。更依賴於他人的看法,更完美主義,更害怕失敗,這同樣適用於我們之前講過,但我想再說一次,適用於戀愛,這也是David Schnarch,就是這個課題所做的研究,我們說過,我們怎麼達到被了解的階段,而不是被認可的階段。這並不代表在七八十歲時,當我們完全進化了,我們並不喜歡,或者不需要我們伴侶的認可,我們需要,但同時,我們更關心的是表達自我。David Schnarch是這樣說的 「分化(differentiations)是你維持自我感的能力,當你情緒上或身體上,與別人親近,尤其是這些人變得對你越來越重要時,分化使你維持自己的道路,當愛人、朋友、家庭向你施壓,讓你同意和遵從時,分化良好的人能夠同意,但又不會覺得他們「失去自我」 能夠不同意,但又不會覺得被排擠和難受」。這正是被了解的含義,做你自己,分化出來,這就是獨立型自尊的核心,這是最高境界的相互依存的真諦。說來容易做來難,但用它來啟發我們是非常有用的,在我們的潛意識裡,當它發生時,能夠注意到,因為在20歲這個年齡,你們也會經歷相互依存的時刻,與朋友家人產生真正的聯繫,走在後院里,欣賞美景,這些珍貴的時刻,隨著時間過去,我們會有越來越多,只要我們跟從這條自然的道路,自然的發展。繼續用回走路那個比喻,我經常,我們知道,歷史上有很多故事,有些人被迫穿上太小的鞋子,或者被剝奪走路的自由。C統治下的羅馬尼亞就是這樣,人們無法自然發展,當自然發展被阻礙了。這是有可能的,我們就不能如我們所能的那樣發展,所以在心理層面上也有這個問題,我們怎樣才能如我們所能地發展?你們在這個學期所學到的一些方法,不管是認知的學習方法,允許自己有人的天性,還是你們具體地運用的方法,例如寫日記、做運動、學會感恩、冥想、練瑜伽,這些方法都是,有助實現自我的方法。它們能加速這個過程,當我們加速這個過程,就意味著此時此刻我們就能越來越多地,體驗到那種存在感,我們不用等到50、60、70歲。

我們可以早早地就踏上那條健康的道路,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我們說回,我們講改變時講過的那個模型,我們講過改變的ABC,A是情感,B是行為,C是認知。我說過改變的最重要方法 改變的最有效方法是B 行為。我用一個模型講過態度如何改變行為,反過來行為如何改變態度,大家回憶一下自我知覺理論,如果你想在某個生活領域得到改善,最好方法就是讓自己的行為變得象改善了一樣。如果我想要高度自尊,我的行為就要像一個有高度自尊的人,為什麼?因為自尊就是一種態度,是我對自我的態度,是我對自己的評價。要提高這種態度,我就要,或者說或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唯一的方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表現出一個,有高度自尊的人的行為,所以榜樣的作用很重要,我說的榜樣不止一個,有榜樣很重要。我們可以學習這些人說,「我想有這樣的性格,不,我想有Warren Bennis那樣的平靜,包容和慷慨精神;我想有Marva Collins身上的那種對教學的熱愛,把榜樣的所有優點綜合起來,這樣我們就能有他們那樣的行為」,並且慢慢地培養。我們追求的那種態度,我來講一下提高自尊的幾個方法,大部分都已經講過了,所以這也算時很好地總結一下我們講過的內容,首先有高度獨立型自尊的人通常,正如我們之前從研究中看到的那樣,包括MS和其他人的研究,他們通常更平靜,所以獨立型自尊是一種態度,平靜是一種行為,也就是說,行為平靜的人,他們的獨立型自尊會隨著時間增加。我們在和冥想相關的研究中看過,例如,正念冥想當我們越來越多地練習這種方法,我們的自尊,我們的獨立型自尊,因為它不需要讚揚,「我今天冥想得真好,大家給我掌聲」 這不是這種自尊的重點,它的重點是帶來平靜,關注自己,活出自己。又例如運動,運動能帶來平靜,因為它在體內釋放某種酶,某些化學物質,這樣隨著時間過去它能直接增強我們的獨立型自尊,因為行為,體驗了平靜,導致態度的轉變。

假設你中了一個無名詛咒,從現在起你的餘生里,沒有人會知道你做什麼,除了你自己,沒有人知道你有多好,你有多寬厚,你有多仁慈;除了你自己 ,沒有人知道你有多富有多強大,你有多重要,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的成就,只有你知道你有多好的操守、道德和性格。在這樣一個世界裡,你中了無名詛咒,你會怎麼做?有誰覺得很熟悉嗎?你們會怎麼做?正如我在課後作業里提過那樣,這並不代表我們在匿名世界裡怎麼生活,在現實世界裡就應該怎麼生活,這個方法的意義是,在這樣一個世界裡,或者說做這樣的練習,它能磨練我們,在拋開讚揚和聲望的情況下,我們會怎麼做。我經常練習這個方法,大家知道,在這個班上,我介紹給大家的方法,我都一一練過,我也像大家一樣邊上課邊學習。

我會經常用這個方法,例如,我在這裡讀研究生的時候,我當時的答案是在那樣一個世界裡,我可能連博士學位都拿不到,因為讀博士對我來說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雖然很有意義,但沒那麼愉快。我讀得不是很好,不覺得我自己有什麼驚人能力。但我也跟自己說,在現實世界裡,不是那個沒人知道我在做什麼的世界,而是在一個別人知道我在做什麼的世界。我需要一個博士學位才能在大學任教,所以我繼續學習,最終拿到了我的博士學位。我是在畢業前不久做這個練習的,我當時在考慮不同的出路,我想,在一個沒有人知道我在做什麼的世界裡,我會做什麼?我的答案是教書,我的答案是我不會做研究,這是肯定的,所以那時候我決定放棄爭取終身任期。即使當時外界,那些關心我的人,給了我很大的壓力。他們說,"再寫兩三篇文章,你就能拿到一個很好的職位,爭取終身任期,你能做到的,你的博士論文可以發表的」 。但我知道我不想過那樣的生活,我要為此付出代價嗎?要,其中一個代價就是,這是我在哈佛的倒數第二節課了,但我想要什麼樣的世界,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這個方法幫助我找到了。

你熱愛什麼?你真正想過的是怎麼樣的人生?你希望10年,20年後,你會變成什麼樣?什麼對你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什麼對你來說是重要的 就算沒有別人的認同、點頭、讚揚和歡呼、反對或者批評,你也會做的?你在這樣一個世界裡會做什麼?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些有高度獨立型自尊的人會追求他們的興趣,那些追求他們興趣的人會有更高的自尊,那些有很多心流的人,他們的獨立型自尊也會增加,問問你自己「你什麼情況下體驗過心流?你什麼時候忘我過?是你讀書的時候嗎?是坐在你隊友旁邊吃晚餐時嗎?是你寫作時嗎?是你站在全班同學前面介紹一個課後活動時嗎?你什麼時候體驗過?你以前什麼時候感受過心流?問問你自己」 。因為它最能預測到你未來什麼情況下會有心流,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你真正想做的是什麼?有高度獨立型自尊的人會付諸行動,他們會應對,不停地加強自己,因為他們總是想學習成長、進步、發揮更大的作用、觸及更多的人,那些應對的人。大家回憶一下,自我知覺理論,那些應對的人,隨著時間過去,會獲得更高的獨立型自尊,即使他們這樣做的時候跌倒過,即使失敗了四次,他們會重新站起來,變得更強大,他們的獨立型自尊會隨著時間增強,那個圖並不是這樣子的,起起伏伏、有高有低,真正的圖是有起有伏,但健康、快樂和自尊的走勢,是呈上升走勢的。

謙虛,真誠的謙虛。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也是我的心裡最重要的一本書之一 Pirkei Avos《先賢諫言》the chapter of the fathers 裡面有一句話,一句諺語,我讀了一遍又一遍,但一直都參透不了。直到我聽到著名的拉比,對這句話的解釋,這句話是這樣說的 「那些追逐榮譽的人,榮譽會躲避他們,那些躲避榮譽的人,榮譽會追逐他們」,再說一次,「那些追逐榮譽的人,榮譽會躲避他們,那些躲避榮譽的人,榮譽會追逐他們」。我一直參透不了,直到我聽到拉比Wohlberg 關於自尊的一場演講,並把它跟這句話結合起來解釋,榮譽本質是尊敬自己,相信自己,如果我不停地追逐榮譽,追逐下一個讚揚、下一個獎、下一個認同、下一個認同,榮譽就會躲避我。下一次我就要在更陡的山坡上,把石頭推上去,我繼續追逐榮譽,等我到達了山頂,科林斯望就要繼續推石頭,而山坡變得,越來越陡峭。相反,如果我躲避榮譽,言行謙虛 隨著時間過去,真正的榮譽,打心底發出的榮譽感就會追逐我。

行為可以改變態度,這需要時間,重申,一開始,正如我之前說過,我想變得謙虛,我想大家都知道,我有多謙虛,我明白,那不是真正的謙虛,但我仍然可以保持謙虛的言行,隨著時間過去,它就會慢慢地融入我們,行為不會一夜之間就改變態度。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個80歲,完成進化,實現自我的人,不會追尋榮譽,當他們被讚揚時,不會覺得高興,那是很自然的。是人的天性,以下這個知識點很重要,我們在班上經常講簡化生活。那我經常想,為什麼在一個 象美國這樣的國家裡,一個追崇個人主義,自力更生的國家,大家在高中時讀了愛默生,那麼多關於個人主義和自我的書,為什麼你們還是那麼隨波逐流?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還是走以前很多人已經走過的路?這並不意味著走這條路的人都是隨波逐流的。再一次,你可能很循規蹈矩,選擇做一個顧問或者在流浪者之家做志願者。你可能是取決於他人的,也可能是取決於自我的。重點不在於選哪條路,重點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這麼多隨波逐流的人,我想這是因為他們的成長教育,我想是因為美國人,或者普遍來說,西方國家,沒有花足夠的時間來反省思考這樣的問題「我真正想過的人生是怎樣的?」問這樣的問題 「在一個沒有人知道我在做什麼的世界裡,我會做什麼?」用三問法來問自己,意義 「什麼有意義?」「什麼讓我快樂?」「我喜歡什麼?」「我擅長什麼?」「我的強項是什麼?」問自己這些問題,因為當我們後退一步,慢慢思考,這時我們才能變得自我,我們才能找到適合我們的道路。我想用一個階段模型來給大家講解,這是以Daniel Gilbert的研究為基礎的,與他的認知眩暈研究有間接關係,他和其他人的研究發現。當人的認知忙亂時,當他們匆匆忙忙時,他們的行為會非常不同於,當他們慢慢花時間,專心思考一下他們所作的事時,也跟Tim Kasser的時間充裕研究有關,第一個階段是我們沒有時間的階段,我們很趕時間,匆匆忙忙,我們的反應是無意識的,在這個階段 我們會隨波逐流,我們會遵從群體,就像Asch做的實驗那樣。在這個階段,當那個穿白袍的人,告訴我們實驗必須繼續時,我們會遵從,我們會按下按鈕,電擊一個無辜的人。在這個階段我們會隨波逐流地服從,服從群體,當我們沒有時間時,當我們匆忙時,當我們不認真思考,我們想做什麼,可以做什麼時,這是依賴的自我。第一階段,通常這時我們會到達第二階段,不用等很久,這時,如果我們慢慢來,因為如果我們慢慢來,這時我們就開始有意識思考,把思考與行為結合起來,這時候我們會想我們做的事,想我們想的事。我們慢慢來,這個階段的自我是自主的,這個時候獨立型自尊出現了,當我們慢慢來時,我們隨波逐流的可能性就會減低。這時我們會培養,表達我們獨立的核心自我,想想接下來的一個實驗,今天做不了,很可惜,這個實驗其實是重複Milgram的實驗,但有一個改動。

大家想像一下,有些同學熟悉Milgram的實驗,我們在班上已經講過了,你坐在椅子里,手放在按鈕上,或者在你面前有一個控制台 你選擇60伏電壓,那個學習者沒有什麼反應,你上升到75伏,增加了15伏,你升高到120伏,那個被電擊的人,你覺得他真的被電擊了。他說「哎呦 很痛」你抬起頭看那個穿白袍的人,他說「實驗必須繼續」你繼續提高電壓。那個人被電得尖叫 告訴你他要心臟病發了,你抬頭看實驗人員,他看起來就像那樣,他告訴你,我之前一直沒注意過他,很高興我從沒注意過他,他跟你說「實驗必須繼續」。你繼續,那些人開始大哭起來 「我有心臟病,快放我出去」你抬頭看,實驗人員說,「沒有答案是錯誤的答案,提高電壓,實驗必須繼續」。這時63%的參與者會把電壓提高到350伏,超過那個人所能承受的水平,他們繼續電擊到,直到某個點,超過危險水平的點。因為他告訴他們 實驗必須繼續,現在想像一個 同樣的實驗,但有一個小小的改動,你用75伏電壓電他們。他們說,「哎呦 很痛」,然後實驗人員告訴你,實驗必須繼續。不如你先休息15分鐘,你出去休息15分鐘,等你回來時,這時是90伏,假設你提高到120伏,120伏,那個人在尖叫,「放我出去,你們沒權把我關在這裡」。你抬頭看實驗人員,他告訴你 「實驗必須繼續,不如你先休息15分鐘?」你們認為這時會怎麼樣?如果這些人電擊人之前有15分鐘的時間休息?你認為會有63%的人會把電壓提高到超越危險水平嗎?很可能不會,因為在這15分鐘里,我們不再處於熱態,而是出於冷態。這是引用GL的話,當他們處於冷態時,他們會想 「我瘋了嗎?我在這裡幹什麼?」他們會去打電話報警,而不是15分鐘後再走進去 「好的,現在我願意殺了他們」 。因為他們在這個實驗里就是以為自己殺了這些人。如果他們沒有那15分鐘,而是「實驗必須繼續」,「實驗必須繼續」他們就會繼續 他們會為失去自我付出代價。

我們的現代生活也是這樣,當然後果沒有Milgramd的實驗那麼可怕。而且在現代,即使我們服從權威,我們也沒做什麼不道德得事,但通常我們會傷害到自己,因為我們隨波逐流,遵從主流,我們做別人認為我們該做的事我們做那把聲音叫我們做的事。我們沒有做自己想做的事,你們知道我認為這門課最重要的部分是什麼嗎?是階段作業和課後作業,我這麼說不是因為謙虛。沒錯,我想你們覺得我謙虛,但這不是我這麼說的原因,而是因為這時候你們有時間思考,和你們的助教討論、和你們的同學討論、思考。你們被迫用額外時間來思考,這時你們坐下寫課後作業,回答我提出的問題,這時你們真正的獨立自我浮現了,你時你跟朋友談這門課,或者在食堂跟隊友分享,這時你有時間和你的父母分享,這時獨立自我就出現了。

最後,正直。Nathaniel Branden和他的很多病人這樣做過,他是心理治療師,他叫病人來,告訴他們,「好的,下周,暫停,不能說謊,要完全誠實坦白」。他發現這個方法,尤其是對於那些,會撒一點謊的病人來說,能夠提高他們的自尊。在96或97年 柯林頓彈劾案正在審判,CNN請來DePaulo,她是維珍妮亞大學的一位教授,她專門研究說謊。他們採訪了她,那是第一次,我接觸到她的研究,她在CNN上說她的研究發現,基本上所有人都說謊。很多時候都是一些小謊,為了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厲害;很多時候是大謊,她發現,人平均每天說三個謊。當我聽到的時候,我輕笑了一聲 「也許其他人每天說三次慌,但我不說謊」。我解釋一下為什麼說我不說謊,這是真的,因為我讀大學時寫的畢業論文,就是說誠實是會帶來好處的,我當時既學心理學也學哲學,我對道德、自尊、動機感興趣。我根據研究,根據亞里斯多德?亞當?史密斯的哲學著作,發現每次我們說謊、欺騙、不誠實時、要付出巨大的心理和情緒代價。所以我跟自己說「讓我試試DePaule的方法",她的方法就是叫人講完一段對話後,馬上評估有哪些是真的?有哪些是說謊的?趁他們還清楚記得自己說過什麼,他們會寫一本日記,完全匿名的 ,所以我想,「我會寫,雖然我不說謊」。因為我知道說謊的後果,因為我的論文就是寫這個的,我是誠實這個課題的專家。我說我會寫日記的,因為我想實驗一下。

就在我寫日記的期間,有一天晚上我出去約會,一個我沒見過的人,不是Arianna,是我媽媽給我介紹的。我媽和她媽說我們在同一件學校,然後我聽說了她的一些很棒的事迹,我很激動,我們見了面之後就更加激動了。我們坐下來 吃飯聊天,很愉快,她是一個經濟學家,非常成功的經濟學家,她問我是做什麼的,我告訴她我是心理學家,我用我全部的心理知識在她面前表現自己。她說:「我對心理學也感興趣」。我說「這一定會很順利」,我自己心裡說,不是跟她說,我學到了教訓,剛開始約會時不要說這樣的話,我們坐下來 要學會失敗,我們坐下來聊天 。然後她說,「我剛讀到一個心理學家的著作」。她說了這個人的名字,非常著名的一個心理學家,「你聽說過他吧?」我完全不知道,她說的是誰,完全不知道。我記得我呆了一下,微笑地看著她「嗯嗯」。然後我們繼續聊,我沒有注意到自己說謊了,但後來我回到家,回想這次的對話。我說「慢著,我剛才跟她說謊了」。

從那時起,我就經常這麼做,我指的是說謊,不,我經常這麼做,從那時起,我就堅持磨練自己的正直。用Depaulo說的方法,用Nathaniel Branden說的方法,非常留意我說的話,我這麼說是為了表現我自己,而說的假話嗎?我是不是說了小謊?因為你們要明白,當我們說實話時,我們給自己傳達了一個信息,我們給自己傳達的信息是,我的話是有價值的,我的話很重要,我很重要。當我們不說實話時,當我們說謊時,或者想不停滴表現自己時,我們是在說「這樣的我不夠好」,我需要變成另一個人,讓別人來喜歡我。我需要知道這個心理學家,不然她就不會喜歡我,而不是做真實的自己,選擇被認同而不是被了解。用這個方法堅持一周,直到行為改變了我們的態度。我開始更重視我的話,當我跟自己傳達,我是誰,而不是想著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厲害時。當我肯定自己時,當我時不時說「不」時,這樣我就能簡化我的生活。當我該說是的時候說是,即使這個「是」不是很受歡迎,但我應該這樣說,還要從時間和空間上把這個方法擴展開來。首先從我自己開始,為什麼寫日記這麼有用?為什麼又移情心的治療師,他們的治療這麼有效?因為我們活出了自我,我們沒有想著在治療師面前表現自己。一段時間後,我們打開心扉,我們沒有想著在日記里表現自己,我們活出了自我,我們把這種好的感覺從日記里擴展到親密關係和其他人的關係。從一天一次對話中練習正直,到堅持一周,然後堅持一生。想像一下,過這樣的生活,當你不用再不停地表達或表現自己時,我們會感到多自由,我們能夠被了解,能夠活出自我,這樣會多輕鬆?多有力量?我們會覺得有多正直和真實?我們會多快樂?我想在下課前讀一段Meliss Christino的日記,是她在她畢業論文中引用的,當然這是得到她允許的Meliss Christino是哈弗本科畢業生(2002屆),她是這樣寫的,「你真正的潛力,埋藏在你靈魂深處,在你腹部最底處,在你的知識和緊張觸及不到的地方,埋藏在你的恐懼和焦慮之下,雖然它隱藏起來了,但它還在那裡。我知道,因為我以前感受過它的存在,我知道別人也有,因為我見過別人做過奇蹟一般的事。我們體內都有一股無可匹敵的潛力,散發著微弱的光芒,當我們找到它時,它就會發出萬丈光芒。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絲微光,如果我們助長它、培養它,它就會壯大,它就會壯大到超越自己。這時候像Warren Bennis這樣的人,像曼德拉這樣的人,像Anita Roddick這樣的人,像特蕾莎修女這樣的人,他們的存在,他們的存在,就能為別人散發光芒(their being shines a light onto others)。現在我想這樣做,只剩四分鐘,我想這樣做,我會放一首歌給大家聽,通常我會在上課前放的,但今天我想在最後才放,如果你們喜歡的話,可以閉上眼睛,聽歌詞,它們對你有什麼意義,對你的生活有什麼意義,所以如果你們喜歡,閉上眼睛聽,聽聽一下歌詞。Gloria Gaynor 「I am what I am」我就是我,我獨一無二,看我一眼,嗤之以鼻,或為我鼓掌,這是我的世界,我想擁有一點驕傲。我的世界,在這裡我不用躲藏,生命毫無價值,直到你能說,我就是我。睜開眼睛來吧,上來好的,我們下去和他們一起跳。I am what I am,I am my own special creation,so come take a look,give me the hook,or the ovation,it』s my world,that I want to have a little pride in,my world,And it』s not a place I have to hide in,life『s not worth a damn,Till I can say I am what I am

推薦閱讀:

如果你有能力、有機會,你會選擇報復曾經在學校欺負你的人嗎?
做一個笨笨的壞人是一種什麼體驗?
在中國這種男權社會中,作為一個女性,如何擺脫成為性工具、生育機器和家務機器,追求真正的獨立?
一點實話:如果你總是讓別人來指導你的人生,那你有99.99%的可能性要撲街
經歷過鄧小平三起三落的人生是什麼體驗?特別是在谷底的時候怎麼度過?

TAG: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