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音:修行真的不一定都成功
在未圓滿福慧資糧之前,無法獲得自性清凈與離垢清凈的佛果,同時也不能現前色身與法身,如《中觀寶鬘論》云:「諸佛之色身,由福資所成,法身若攝略,由慧資所生。」其實不說佛果,即便是無倒空性的證悟,也要相應圓滿二種資糧。
修行需要福報其實,不僅是這些大的事業,就是一個人出家,也要靠福報,不是想剃就剃:「上師,您給我剪一下吧,我要出家。」哪有那麼簡單?不懺悔,也不積累福報,一個地地道道的俗人,想一下子變成「金光閃閃」的比丘、比丘尼,哪有這麼容易?按漢地的規矩,要出家,就要干粗活,服務僧眾;就算出了家,也要為常住做事,培福報。藏地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個人出家以後,依止上師。上師讓他為僧眾印經,並說:「有福報就會有智慧,你從現在開始培福報。」於是他每天用印經板刻印經書(那時候沒有油印機、複印機,靠的是印經板手工勞作),從早到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印,一直印了幾十年。但有一天,他突然厭煩了。心想:上師是不是說錯了?為什麼我積累福報這麼久,但還沒有開智慧,還是這麼笨呢?不如我請文殊菩薩作個證明吧。於是他說道:「文殊菩薩啊,上師說『只有積累福報才能開智慧』,現在我要把印經板扔到空中,如果它掉下來,就說明上師說錯了;如果不掉下來,那上師就是對的(他只是找個借口而已,自己也知道百分之百會掉下來)。」說完以後,將板子扔了上去。但等了一會兒,板子竟然沒掉下來!他抬眼一看,文殊菩薩顯現在空中,接住了那塊印經板。菩薩說:「不要對上師生邪見,你的上師說得完全正確。你要繼續為僧眾發心,以後會開智慧的。」他又驚又喜,愣愣地站在那裡。長期印經的福德現前了,就像無著見到彌勒一樣,他見到了文殊菩薩。從此以後,他對上師再也不生邪見了,只有信心和感恩。他依然天天印經,最終也開啟了智慧。所以,福德是非常重要的,而供曼茶羅的目的也在於此。有些人修加行是另有原因,「不修就聽不成密法了」、「別人都修,我不修不好意思」……其實這些想法是不合理的。還有人說:「您不是說,在規定時間裡完成五加行可以得蓮師像嗎,我現在一直在努力,就是為了得蓮師像。」蓮師像固然殊勝,但以「得到什麼」的目標而修,效果不會好。剛才的發願也是,如果有壓力,「反正堪布說了,那就發願吧」,勉強舉了手,然後每天修的時候痛苦一番,這樣也沒有必要。修行應該是自覺自愿的。不管是哪個修法,了解它的功德以後,修一輩子都可以。像這個供曼茶羅,有的人已經修過多次了,但再修一次也好,為什麼呢?因為修這個法,一方面是積累資糧,一方面也是懺悔,有遣除違緣的作用。藏地有種說法:「一福壓百禍。」有了福德,便能遣除一切違緣。下面講一則公案:近代有位圓照比丘尼,是中國三大比丘尼之一,90歲時圓寂。年輕時,她曾依止過貢嘎上師。在依止過程中,她對「金剛橛」很有信心。為了以後閉關時可以自護,她向上師求這個法。上師說:「金剛橛是很好,但對你來說,最主要的還是供曼茶羅。所謂『一福壓百禍』,你的福德增上以後,可以遣除一切道障。」不過,她一方面擔心,怕女身修行違緣多,一方面對金剛橛信心強烈,所以一再請求。後來上師也勉強傳了。得法以後,她精進修持,還修出了一些感應:她可以將金剛橛插進石頭裡;插到水裡,也不會倒下去……見有如此威力,她不怕了,離開上師到終南山閉關去了。
修了很長時間以後,突然有一天在她打坐時,對面山上有一塊磐石崩落下來,正好朝她壓了過來。在接近她的一剎那,她趕緊拿起金剛橛,朝它一指,磐石當下裂成兩半,從兩邊滾走了。這時她很慶幸,覺得幸虧修了金剛橛。但是不久,她在走路時卻摔了一跤,手臂斷了。當時大雪封山,看不見任何人影。不過幸好遇到一個上山採藥的老人,給她治好了。經過這些挫折,她終於明白:「上師說得對,『一福壓百禍』,金剛橛雖然殊勝,但如果當初聽上師的話,多供曼茶羅,這些違緣根本就不會出現。」從此之後,她非常精進地供曼茶羅。而且,在她的開示中,也常常強調福德的重要性,讓人多供曼茶羅。這是真實的歷史,很有說服力。因此,大家若想保證以後的修行順暢,一定要多供曼茶羅。而且最好將曼茶盤帶在身邊,就像阿底峽尊者那樣,隨身帶一個曼茶盤,遇到戒律上稍有違犯,或者起了不好的心念,就立即停下來供曼茶羅,一邊懺悔,一邊積累資糧。發心也要福報其實不僅是修行,發心也要福報。特別是有些利益眾生的地位,如全知麥彭仁波切再三強調說,有些顯赫高位,用黃金也買不到。因此,利益眾生的機會是很難得的。有些發心人員,平時只是普普通通的修行人,而依靠發心,卻能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包括我身邊的個別發心人員,很多年一直在做事,我覺得這就是福報問題。沒有福報的人,覺得這是一種壓力:「好痛苦!什麼時候把我換下來?」弘法利生,好像是在監獄服刑:「唉,判了我六年,什麼時候才能釋放啊?」每天算日子,度日如年。有些一釋放,就消失了,不知道是去了天上、天下,還是龍宮,也不知道做什麼去了。對我個人而言,有人發心也可以,沒有也無所謂,我弘揚佛法是隨緣的,不會強迫和施加任何壓力。如果因緣具足,那就多做一點,否則就簡單一點,我沒有什麼特別的要求。但對發心人來說,能做到什麼程度,福報的的確確非常重要。以前,上師如意寶講「福力王子」的公案時,一直強調:「我們修行人特別特別需要福報!沒有福報,做任何善事都不會成功。」看看學院里的法師、輔導員,其實智慧都差不多,但有福報的,就能長期講經說法;閉關修行的人,也是一個道理。所以,同樣在學院里聞思修行,有沒有福報,差別是很大的。菩提學會裡也是一樣,有福報的人,即使開頭不太精進,但他能堅持下來,現在還不斷在學;但沒有福報的話,即使剛開始特別精進,智慧、人格也都不錯,但後來一出違緣,心就變了,或者心死了,心一死,再也恢復不到原來的狀態了。因此,不論是為了修行,還是利益眾生,都要供曼茶羅、積累福報。有人說:「我是修空性的,要什麼福報啊!」這純粹是不懂佛理。好像自己的境界,比如來芽尊者、無垢光尊者還高,他們都不會說這種大話。
有些人聽到過「空性」這個詞,就以為理解了。其實就像因明裡講的,「名」是一樣的,但它的真實「義」,可以說邊都沒沾上。不了解空性的人,拿空性說大話,沒有任何意義。《月燈三昧經》云:「為求菩提修勝因,積集福德及智慧。」菩提的殊勝之因是什麼呢?福德和智慧。不想求菩提則另當別論,想求菩提的話,這二種資糧就不能缺少。在座的,多數應該是希求菩提的,不過也許有個別人懷著其他目的,有其他目的的話,就不給他說真實竅訣了。(眾笑)證悟空性要依靠因緣經中說:「乃至殊勝二資未圓滿,期間不能證悟勝空性。」這和上面是一個道理。有些人特別著急:「您給我傳個大圓滿吧,就給講最高最高的境界,我實在來不及啦!沒時間修加行……」給你傳一百遍也沒有用!以前不也傳過嘛?但你不積累資糧,不凈除罪障,證悟是不可能現前的。證悟也要靠因緣啊!靠什麼因緣呢?經云:「當知勝義俱生智,唯依積資凈障力,乃與具證師加持,依止他法誠愚痴。」想通達勝義空性的俱生智慧,一定要依靠兩種因緣:第一、積累資糧和凈除罪障。供修曼茶羅,是積累資糧;修金剛薩埵,是凈除罪障。第二、具證悟上師之加持。這是最殊勝的兩種方法。捨棄它們而尋找其他途徑,實在是愚痴。這個教證特別重要!會修行的人,受一兩個教證啟發,就上路了。像禪宗里的大德,以及大圓滿的傳承祖師,很多都是如此。有些人也有這種善根,一旦與法相應、相契合了,像這樣短短一句教言,修行就有了方向:在我以後的修行中,絕不捨棄積資凈障,一定要祈禱上師!前段時間我看到一個教言,它說:「如果你常常祈禱上師,心會越來越滋潤,越來越調柔,越來越堪能。」這一點我也有感受。上師不同於老師,老師對學生,除了理論上的講解以外,沒有心對心的傳遞,而上師是從內心將智慧傳遞給弟子,這就是佛教中所謂的「意傳加持」。得到這種加持的弟子,他們對自己傳承上師的那種信心與感恩之心,可以說無以言表。我們都想解脫,也都想證悟空性,但要證悟空性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它有它的因緣。誰對這種因緣具有善巧的智慧,誰才有機會。因此,一定要記住這兩點:積資凈障,祈禱上師。
菩薩也要積累資糧就算是現量證悟了空性,也還是需要積累資糧。因為,在尚未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之前,還要使修行進步,使修道日益增上。菩薩都要努力,何況凡夫了?所以,千萬不要得少為足。也許是傲慢吧,有些人剛當上法師,就不修行、不學習了。那天我問一個熟人:「你怎麼還沒當法師啊?」他說:「不當法師也好,當了法師,我擔心自己會起傲慢心。」我覺得他說得也對。人是不好說的,本來是特別好學的人,但一考上大學,一當上公務員,就再也不學了,也有這種情況。所以,沒有理想就不會有進取。而作為希求菩提的修行人,不但現在要積累資糧,有生之年要積累資糧,乃至成佛之前,都要勤勤懇懇地積累福慧二種資糧。幾位尊者的教言大瑜伽士帝洛巴尊者,曾給他的心子那若巴,傳授過一個極為簡單的竅訣,讓他終身受益。他說:「吾子那若巴,顯現此緣起,未證無生義,莫離積二資。」意思是,我的兒子那若巴啊,你要知道,顯現都是緣起法,是從因緣而生的,因此,在你尚未證悟究竟的無生空性意義之前,千萬不要離開對二種資糧的積累。但現在有很多人,根本就不重視積累二資。甚至有人說:「不用供曼茶羅,不用念百字明……你們不必修加行,只要交給我六百塊錢代替,就OK了。」這種說法很不好。這是我聽來的,也不針對誰,但如果確有其事,那就不合理了。當然,也許這也是一種積累資糧的「方式」,用錢代替加行。不過,我們最好遵循古德的教言,踏踏實實地積累資糧。就像這裡講的,在未證悟空性之前,緣起顯現是不滅的,正因為它不滅,所以要積累資糧、凈除罪障。這是我們應該永遠謹記的竅訣!瑜伽士布瓦巴,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之一,他曾在道歌中說:「雖具不求世俗佛果大把握,然應儘力精勤不斷積福資。」雖然已經具有對世俗佛果無求的把握,但還要不斷地精進積累福德資糧。我們有什麼把握呢?有些人連小資糧道的把握都沒有,卻已經不再積累資糧了,這是特別可怕的事情!《大智度論》云:「佛法相雖空,亦復不斷滅,雖生亦非常,諸行業不失。」意思是說,一切萬法的顯現雖是空性,但不會斷滅;雖然有產生,但也並非常有,所謂不斷亦不常,因此,一切業都不會失壞。這就是因果不虛的定律。這種定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得到佛果之前是不會滅的。佛經中常有記載,說三地菩薩為求正法,還要越過火坑等等,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菩薩尚且要斷惡行善,那自己的境界自己清楚,既然還在因果中受束縛,就不應該妄自斷言:「不用懺悔、不用積資。」否則,這對自他來講,都是很大的障礙。
此外,無等塔波仁波切說過:「雖然積資凈障也是本來清凈,但要從微薄資糧開始積累。」意思是,就積資凈障的本體而言,當然是本來清凈的,但在未達到離垢清凈之前,從世俗層面來講,一定要積累資糧,而且要從最微薄的資糧開始。比如,供一朵花,燃一支香,點一盞燈……這些福德,都要儘力行持。我的寺廟(多芒寺)那邊有個道友,我認識他已經三十年了,出家前就認識。他也是隨身帶著曼茶盤,不管到了哪個聖地、哪個寺院,一坐下來,就開始供曼茶,作簡供。他已經習慣了,多年前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有一次,我們一起去伏藏大師大樂洲的一個伏藏山洞。在那裡,他給我講了一些他的經歷:他曾去過什麼什麼地方,供了多少多少曼茶……可以說,供曼茶是他最主要的修行,他隨時隨地都在修。這就是真正的修行人。但我們很多人不重視加行,認為這只是臨時修法,觀人身難得,要求的數量觀夠了,就不觀了;念百字明,十萬遍念完,就不念了;磕頭等也是如此,根本不重視,修過了就不再修了,這不是修行人的行為。一個修行人,在有生之年,乃至在得佛果之前的生生世世,都應該修持這些法,以此凈除罪障、積累資糧。推薦閱讀:
※你如何告訴家裡自己修行的事?
※如何做到一心不亂,無淫漏?
※一個人的智商、情商不高的人,有可能在佛道修行中取得成就嗎?
※我如何才能割除愛欲,遁入空門,忘卻紅塵,修成正果?
※請問,如何理解人生八苦中的五陰積盛苦?
TAG:佛道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