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思想家文集)入門書籍推薦。

【版權所有:中國哲學吧,作者:黃龍周虎】

先作一個聲明,很多書名是憑記憶向大家彙報的,和實際很可能有細微的出入,請見諒。並請各位指出謬誤,一面自誤誤人。

談談推薦的標準。既然是「中國哲學」,就是以現代學科劃分後的普遍意義上的「哲學」學科為標準,挑選一些能反映這一學科內容的書籍。至於《菜根譚》,勸世良言之類的處世經驗類的書籍不在範圍之內,而余秋雨之流的《何謂文化》之類的打打哲學擦邊球的也都忽略不計。推薦這個書目的意義在於,希望有志於了解中國哲學的朋友可以通過閱讀這些書真正了解並進入到中國哲學的視域內。

首先推薦兩本無關中國哲學的書籍,一本是龐思奮的《哲學之樹》,一本是羅素的《西方哲學史》。為什麼推薦這兩本呢,是想讓初涉及哲學的朋友們能對「哲學」本身有所了解。雖說中國哲學是很有自身特色的相對獨立的學科,但不可否認的是現代意義上的中國哲學,甚至整個哲學,是以西方哲學作為一個標準或範式來構建的。在這個背景下,試想如果連基本的本體論,認識論,邏輯,這些基本的構成哲學的要素都不了解的話,怎能展開對中國哲學中相關問題的哲學式思考呢?

尤其是《哲學之樹》,以形而上學、邏輯、認識論、存在哲學等幾個最基本的版塊勾勒了哲學學科中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哲學入門的絕好材料。其中介紹分析邏輯和綜合邏輯之區別的部分,對理解中西哲學和差異和溝通也是啟示意義的。

《西方哲學史》則更詳細地介紹了西方哲學發展的一個脈絡,一時看不進去可以放一放再看。但是要強調的是,能看進去的話,對學習中國哲學大有裨益。而且,作為同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該作品,文筆也是很風趣優美的。

如果有興趣的話,進一步可以看看趙敦華的《西方哲學簡史》,那個更適應現代的哲學課程的表述方式,知識點也更密集。

學習中國哲學呢,我建議朋友們結合原著和教科書一起看。只看原著呢,缺乏有系統的哲學視域下的指導,把握原著當中的哲學思維有難度,而且很費功夫。只看教科書,猶如嚼別人嚼過的饅頭,不看原汁原味的著作是永遠也體會不到真切的關於中國哲學的精神的。

原著方面:四書、老子、莊子是適合用來入門,閱讀起來又很有趣味的基礎性著作。而且,有志於了解中哲的朋友們會發現你無論如何都繞不過這六本書去學習中哲。玄學是老莊的後進,理學是孔孟的傳承,離開四書和老莊,始終也不可能對中哲有深入的了解。所以還是勸告大家多讀這六本基礎原典,如果還能涉及《易傳》,《大乘起信論》等更深層次的原著就更好。但是四書老莊是基礎中的基礎,無論如何學習,最後還是脫離不了這六本。

原著的版本也很重要,入門以後會覺得各種版本各有利弊,但是入門時選對了版本就能事半功倍。

孔孟,推薦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孟子譯註》。這是最經典的版本,中華書局不斷地再版,久經讀者的考驗。楊伯峻先生的注釋樸素到位,深入淺出,將知識和可讀性高度結合了,在入門讀本中無出其右。

當然,深入學習的話,劉寶楠《論語正義》,焦循《孟子正義》都薈萃了兩千年注孔孟的全部精華,可以仔細品玩。

老莊的話,我是看著陳鼓應先生的《老子註譯與評介》,《老子今注今譯》,《莊子今注今譯》開始學習的。另,陳的《周易今注今譯》也不錯,這個系列實在是可以匹敵楊伯峻之孔孟的三玄注本。

看到有吧友批評陳鼓應先生的注釋,深深地不以為然。作為普及型的作品,陳鼓應不但以通俗的語言將符合一般哲學視域的意義梳理出來,還結合了很多新出的研究成果。比如楚簡本老子的最新研究。

至於教科書么,先從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開始閱讀吧。這本書就是給初涉藩籬的朋友準備的,它不注重知識量而注重知識的線索,可以幫助大家了解中哲中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問題。諸如天人、群己、體用、王霸、心性等基本的要點都有介紹,而且很有趣味。

如果你對某一類問題格外地感興趣,比如本體論,想了解各時代的中哲本體論都有那些,可以閱讀張岱年先生的《中國哲學大綱》,其中「本根」部分就會回答你的困惑。這本大作就是以問題為線索對中哲素材進行分類的,很適合用來學習。

台灣學者的書也很有特色,推薦牟宗三先生的《中國哲學的特質》,其中有大段批評馮友蘭先生的論述,很有意思,也有啟發性。勞思光編過《新編中國哲學史》,也不錯。

讀通史類的教材呢,以上就基本上夠了。如果還想系統、細緻一點,北師大出版的鄭萬耕的《中國哲學概論》和人大郭齊勇《中國哲學史》都是比較新的好教材,可以反映中國哲學研究的現狀。

除了通史類的教材,還有側重於某一領域的著作,也很有參考價值。其中研究先秦哲學或儒道哲學的書籍實在多如牛毛,接觸以後反而沒有印象了。大家可以自己找找來讀。

個人認為魏晉玄學,佛教哲學,宋明理學是比較難懂也是最有分量的三個部分。

玄學一塊有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康中乾《魏晉玄學》不錯。前者有奠基意味,後者比較新比較系統。想深入了解,康中乾還有一本《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本體論再思考》。結合了現象學等西方哲學的方式反思中國哲學中本體論問題,有很好的可讀性。類似的著作還有鄧曉芒年輕時寫的《思辨的張力》,該書前邊有兩章講中西哲學的差異,儘管其結論我不完全贊同,但是其視角有很好的啟發作用。

佛教方面,人大方立天的《中國佛教哲學要義》(新版似乎叫《佛教哲學》)是好書。《佛教哲學》的麻煩在於,它是按知識體系而不是按佛教歷史的線索來編排的,初讀時一頭霧水。所以建議結合湯用彤先生的兩本佛教史一起學習。湯先生的《漢魏兩晉佛教史》,《隋唐佛教史》是中國佛教史的奠基之作。

宋明理學的書籍實在汗牛充棟。當前比較出名的是陳來,他寫了很多專著,通論有《宋明理學》,《宋明理學史教程》,內容是互相關聯的,都是現在大學中流行的教材。專著有《朱熹哲學》,《有無之境》(關於王陽明的專著》等等。他寫了一個系列,涵蓋了所有宋明理學家。

就我自己而言,被觸動最深的還是錢穆先生的《宋明理學》。其中有很多比較樸素的材料,包括許多宋明學者的逸聞趣事,感觸是直接而深入的。

最後說一下,研究、批評和學習之間的關係。很多人批評馮友蘭,批評陳鼓應,揪住他們著作中的隻言片語沒完沒了,進而否定他們的全部價值。這實在是無聊之極也愚蠢之極的行為。哲學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每個學者研究的進路、視域和關注的重點都不一樣。片面地批評其中的片段意義實在不大。研究也是開放的,完全可以針對任何人的任何觀點提出自己的質疑,批判和新的解決方式,哪怕只是一個猜想。但是要本著研究的態度,而不是攻擊某人的態度。而對於學習而言,無論馮友蘭還是陳鼓應,他們都足夠經典,都值得去認真學習體會。舉個例子,陳寅恪重史,馮友蘭重理,金岳霖重邏輯,但是對初學的人而言,挑選任何一個方向都可以進入。

殺豬殺屁股,各有各的殺法。學習的關鍵是你自己學習到了多少思維方式和知識,而不是選了哪一家的著作。

以經典原著為基礎,結合各種教材一起學習,是我推薦的學習中哲的最有效的辦法。和同道者共勉,也歡迎大家補充書目,並批評指正。

————————————————————————————————

補充一個《三字經》裡面的數目,可以參照閱讀:

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賓士。

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

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五子者,有荀楊,文中子,及老莊。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
推薦閱讀:

王夫之的主要思想是什麼?為什麼曾國藩如此推崇他?

TAG:中國哲學 | 思想家 | 書籍推薦 | 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