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銀行風險與所有權結構的意義是什麼?

是為了更好的風險管控?還是為了分析所有權結構對銀行道德風險的影響?


貸款的發放有時候是基於政治而不是經濟上的考量,股東會幹預控制資金流向自己想要的方向,如同 @卡布 所說,主要是governance的問題。

拿上國的分類舉例大概是下面這樣 :

  • 國有大銀行。

國家對國有大行絕對控股,並為其提供隱形擔保,這就容易造成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的道德合謀,以低於市場價格的利率為其提供資金。

  • 地方性金融機構。

地方政府對城商行等地方性銀行有控股地位,由於財政分權,地方政府成為經濟發展主體的同時也通過地方性銀行投放一部分貨幣,而這部分貨幣極易流向前景不明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推動地方GDP發展,增加地方官員考核籌碼。

對地方政府業績來說,發展基礎設施就跟開作弊器一樣,而且是大家都開,搞平台貸款增資開發各種靠譜不靠譜的項目,這個平台被列入監管名單了或者債發滿了就再弄一個。當然實際操作的平台融資一條龍沒有光是說說這麼簡單,但大方向是這樣的。

  • 股份制銀行

股份制銀行其實這方面還好一些,直接跟大股東做的關聯交易會有很多限制,雖然也免不了通過其他方式給大股東資金便利,比如通過幫助股東的朋友,這個其實也是難以避免,但從總量上看,遠遠達不到影響總體風險的程度。

銀行業中,股東會影響到風險決策這個事情雖然不上檯面,但卻是客觀存在事實,我們需要考慮的,更多是他想要、並且能夠影響到什麼程度。比如上面三個分類,受到股東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地方性銀行,而股份制銀行中,股東能夠得到的便利對整體的影響目前非常有限。


最首要的問題不是為了「風險管控」,也不是什麼「道德風險」,而是因為:風險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先看清楚老闆是誰。風險管理的服務對象股東,不同的股東(所有權結構)直接影響到風險管理的目標,所以只有確定了股東的身份、能力、喜好,才能更好地為股東服務。(我在這裡假設題主所說的「所有權結構」是指股東的構成,暗含了股東身份、股東實力、股東風險偏好等因素。)


啊呀?現在知乎上怎麼這麼多陰謀論的論調啊?這個問題能牽扯到以政干私,甚至還有風水大師?笑尿了!不過題主的問法也有問題,把研究所有者結構往風險上引,但大多數分析銀行財報的時候,所有者權益這部分被關注對象往往不是大股東,而是小股東。銀行大股東基本都是甩手掌柜,想想銀行高管的高薪水就了解個大概。而小股東不一樣,財報上值得關注的,往往是戰略合作小夥伴,而且要是互換股份。銀行戰略合作嘛!也不是簡單的拉大打小,更注重的不同地區的相互滲入,拆借優惠什麼的。好啦!我再呼喚一下:來這泡知乎的基本是看膩了陰謀論的,求這些大大們回網易去吧!


推薦閱讀:

風控手札(二):互聯網金融的「場景」到底是什麼?
銀行理財,也不再保本了
政策行銀行真的那麼難考嗎?
春節去浪,別人用信用卡消費,我卻擼了一大把返現!
賣房時配合面簽,我要做什麼?

TAG:股權 | 銀行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