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人岑參的軼事典故有什麼?

教子

  公元752年,一天,岑參在武威辦完軍務,趕回西域,途經赤亭,戍邊的士兵讓他題詞、賦詩。岑參和這些士兵是老熟人了,也不託詞。剛題完一首詩,不料,擠在當中的一個小孩,隨口吟了出來。岑參有些吃驚,這裡還有這樣的孩子。士兵告訴他說:「這個小孩子是個回鶻放羊娃,一次大風,這個放羊娃救了我們十三個士兵,是我們允許他在這放羊的。」岑參轉過頭問放羊娃:「是誰教你漢語的?」放羊娃說:「是父親。」一個士兵說:「他家是早年流落到這裡的。」放羊娃從懷裡掏出一本破舊的書遞給岑參。岑參不懂回鶻文,問放羊娃。放羊娃說:「是爺爺寫的,叫《論語》。」岑參沒再吱聲,他撫摸了一下放羊娃的頭,給放羊娃題了一幅字:「論語博大,回鶻遠志。」放羊娃把題詞揣到懷裡,向岑參鞠了三個躬,高興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的父親聽說詩人岑參來此,就領著放羊娃找到岑參說,他家是書香門第,原來在漠北草原,因宮廷之亂逃亡西域。他懇求岑參收孩子為義子,教以成人。岑參內心非常喜愛這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又心想,在西域,軍隊很缺翻譯,這孩子可以造就造就。於是,對放羊娃的父親說:「我是軍人,要收他為義子,我得把他帶走。」放羊娃的父親立刻答應了岑參。放羊娃的名字原來叫也里,岑參給他改了個名字叫,「岑鶻」。就這樣,岑鶻跟著岑參參軍入伍,來到了輪台。

  幾年過後,岑鶻在岑參的悉心教導下,不僅聰明幹練,而且精通漢語和回鶻語。岑參入關赴任,向朝廷舉薦了岑鶻。岑鶻沒有辜負老師的栽培,一邊工作,一邊培養了許多翻譯。岑鶻晚年回到了家鄉蒲昌,享受天倫之樂。他繼續教育他的兒孫們,講岑參的故事。後來,回鶻首領仆固俊盡取西州,建立高昌回鶻王國。岑鶻後代多有在王國為官者,元代,高昌著名尼僧,翻譯家舍蘭蘭就是岑鶻的後代。

邊塞詩人岑參的軼事典故有什麼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位於新疆吐魯番市以東42公里處),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墓地之一,有「地下博物館」之稱。而考古工作者在506號墓穴中,意外地發現了盛唐時期著名詩人岑參留下的一紙賬單。岑參的這張賬單,糊在一個獨特的罩在屍體的紙棺上。紙棺大小如木棺,只是沒有底。在阿斯塔那古墓,很多死者上面都罩著一個紙糊的棺材,並伴有紙糊的衣帶、鞋等隨葬物品。可能是古代紙張珍貴稀少,用過的紙不會隨便扔掉,而是再做他用。這些隨葬品所用的冥紙就是當時使用過的文件、檔案、書信、賬本等,上面的文字均是用漢文墨筆書寫。這些紙做的隨葬品拆開來,就是聞名天下的「吐魯番文書」。岑參的這張賬單,就出自其中,這是詩人無意間給我們留下的珍貴文物。試想,在邊塞的風雪大漠中,年輕的詩人岑參也是一位意氣風發、胸懷壯志的青年,他征戰馳騁在大漠邊關,往來於天山、輪台、雪海、交河等地。他常飛馬而來,在驛站稍事休整,備足糧草,又跨馬匆匆而去。在天寶十二年至十四年(公元753~755年),西州等驛站的馬料出入賬上有一筆清楚地記載著:岑判官馬柒匹共食青麥三豆(斗)伍勝(升)付健兒陳金。

  天寶末年,在駐節西州的北庭都護,伊西節度使封常清幕府中當判官姓岑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岑參。所以史學家斷定這裡的「岑判官」就是岑參。這筆賬說的是,岑參等人的七匹馬在驛站用了馬料,把馬料錢付給了驛卒陳金。就是這張賬頁,不知被什麼人糊在了一個紙棺上,在1000多年後,奇蹟般地被考古工作者在古墓中發掘出來。岑參曾兩度出塞,前後在邊塞生活了6年,寫了大量的邊塞詩,他的詩氣勢雄渾、色彩瑰麗、想像豐富、筆法多變,呈現出一幅幅奇異而又壯美的塞外圖景。以岑參、高適為代表的邊塞詩,之所以能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一個重要的流派,主要原因應該是這些詩人,普遍具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洋溢著開拓進取、建功立業的激情與夢想。正是這種粗獷豪邁的氣質,造就了令後人永遠仰慕的盛唐輝煌。

邊塞詩人岑參的軼事典故有什麼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文天祥創作《正氣歌》的時代背景?
世界正在懲罰不閱讀的人
文筆不好,寫出來的小說會好嗎?
該怎樣面對平凡如斯的自己
大鬧天宮後,孫悟空的5個結拜兄弟為何神秘消失呢?

TAG:詩歌 | 文學 | 詩詞 | 古詩詞 | 典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