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新是如何賞析毛澤東的第一首軍旅詩詞的?

1927年9月爆發的秋收起義是毛澤東直接領導的第一次軍事鬥爭行動,而記錄這一歷史事件的《西江月·秋收起義》是毛澤東的第一首軍旅詩詞。

汪建新是如何賞析毛澤東的第一首軍旅詩詞的

西江月·秋收起義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

毛澤東生前沒有正式公開發表《西江月·秋收起義》。或許是因為毛澤東對該作品不夠滿意。從詩詞藝術角度衡量,這首詞算不上毛澤東詩詞的精品之作。但縱觀中國革命的整個進程、毛澤東的人生經歷以及毛澤東的所有詩詞作品,《西江月·秋收起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首先,這種價值是由秋收起義在中共黨史中的歷史地位所決定的。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瘋狂鎮壓革命者,致使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敗。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並決定在湘鄂粵贛四省發動秋收起義。毛澤東出席了這個重要會議並擔任臨時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會後,毛澤東作為中央特派員前往長沙,積極籌備和策劃秋收起義,成立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於1927年9月9日發動了武裝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在開始時雖然也以攻佔大城市為目標,但在遭遇挫折後,毛澤東適時地率領部隊走上一條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以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的正確道路。這條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

汪建新是如何賞析毛澤東的第一首軍旅詩詞的

其次,秋收起義是毛澤東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儘管毛澤東早已投身革命事業,但他當時畢竟還不是軍事家,還是一個文人,一個穿長衫的革命家。秋收起義「霹靂一聲暴動」,使毛澤東的個人角色和人生道路發生了重大轉變。穿長衫的毛澤東開始帶兵打仗,逐步成為一個用槍杆子改寫中國歷史的軍事指揮家和戰略家。

1963年9月,毛澤東與紐西蘭共產黨主席威廉斯談話時說:「白色恐怖一來,工會、農會都被搞掉,我們毫無辦法,只好拿起槍來同國民黨打仗。事前沒有準備,包括我在內,在那時以前也沒想到過自己要去打仗。誰叫我去打仗的呢?是帝國主義和它的走狗蔣介石的白色恐怖逼著我們去打仗的。我以前的職業是小學教員,不是軍官,所以根本沒有想到打仗那回事。雖然那時我已做了六七年黨員,做過各種工作:工會工作、農民工作,在國共合作時期也做過國民黨工作,也搞過學生運動,就是沒有準備要打仗。」國民黨把毛澤東逼上了軍旅生涯,毛澤東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學會了戰爭之道。這一打就打了二十二年,並且打出了一片新天地,打出了一個新中國。

汪建新是如何賞析毛澤東的第一首軍旅詩詞的

最後,從毛澤東的詩詞創作而言,《西江月·秋收起義》具有分水嶺的意義和價值,從此他的詩詞內容和創作風格也發生了重大變化。《西江月·秋收起義》之前的毛澤東詩詞,儘管也寫得心潮激蕩、慷慨激昂,也在為中國的前途命運憂患與呼號。但是,在秋收起義之前的詩詞所抒發的更多的是一種「書生意氣」,這種「書生意氣」與毛澤東在秋收起義之後的「橫槊賦詩」相比,無論在內容、題材和風格上都存在極大的差異。

繼《西江月·秋收起義》之後,毛澤東引兵井岡山,創立了中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毛澤東胸懷中國革命的理想、壯懷激烈,詩詞風格也隨之改變,他的詩詞不再是單純摹景抒情,而是轉入紀實,走向戰爭。戰場硝煙不再是想像中的場景畫面,而是他的生存狀態,「旌旗」「鼓角」「圍困」「壁壘」「炮聲」「敵軍」「突變」「開戰」「戰地」「命令」「席捲」「槍林」「橫掃千軍」「鏖戰」「彈洞」等等,這些用於描寫戰爭、戰役、戰鬥的字眼,開始在毛澤東詩詞中頻繁出現。詩詞成為他親歷的戰爭風雲的真實寫照,成為謳歌人民戰爭的壯麗史詩。

《西江月·秋收起義》上片寫秋收起義隊伍的組成和暴動計劃的進攻方向。「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語言近乎白話,開宗明義地點出軍名、旗名,而秋收起義的歷史地位正源於此。「軍叫工農革命」,而不叫「國民革命」,秋收起義部隊破天荒地使用了「工農革命軍」的番號,工農階級從此有了由自己的兄弟組成、真正為老百姓打天下的子弟兵!起義軍軍旗圖樣:底色是象徵革命的紅色;旗中央是代表中國共產黨的黃燦燦五角星;五星內鑲著鐮刀和斧頭,代表農民和工人;旗幅左邊白色布條上寫著「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旗幟的整體含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革命武裝。需要說明的是,這裡所說的斧頭實際上應是鐵鎚,因為鐵鎚看上去像斧頭,所以,當時很多人都誤以為是斧頭。當年曾有一副這樣的對聯:「斧頭劈出新世界,鐮刀割斷舊乾坤。」就是誤把鎚頭當斧頭的結果。

「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詞藻雖不華麗,但卻列出了行軍地點、進軍方向。「匡廬」「瀟湘」原作「修銅」「平瀏」,過於平實具體,修改之後更為確切,詩意也大大增強。「不停留」突出表現了起義軍勇往直前;「直進」表現了起義軍直搗敵人要害的堅強意志。

下片著重寫秋收起義爆發的原因、強大聲勢與深遠影響。「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迫使廣大農民同仇敵愾,奮起反抗。「重重」形容地主階級各方面壓迫的繁重,「個個」突出了農民群眾齊心反抗的勢力之強。「同仇」典出《詩經·秦風·無衣》:「修我戈矛,與子同仇」。隨著階級矛盾的激化和共產黨人的引導,農民群眾不斷覺醒,武裝暴動一觸即發。

「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點明秋收起義的季節,表現出秋收起義猶如炸雷響起石破天驚的聲勢。秋收時節是農民收穫的季節,也是地主逼迫農民交租交稅的季節。辛勤勞作的農民交租交稅之後所剩無幾,愁思百結,完全沒有收穫的快樂。「暮」,日落時分、傍晚時分;「雲」,雲煙霧靄;「愁雲」,本指憂愁,這裡指暮雲的陰沉、陰暗。「霹靂」是風暴雷雨前的徵兆。秋收起義猶如一聲疾雷迅猛爆發,使敵人措手不及。這不僅是秘密暴動的一般韜略和特點,同時也可見毛澤東萬分激動、熱烈歌頌的情懷。

這首詞採用寫實的手法,在直陳其事中抒懷言志,將情志寓於記事之中,其詞句樸實,然力勝千鈞。《西江月·秋收起義》僅有短短的50個字,卻真實地再現了秋收起義的歷史,深刻地揭示了農民暴動的根源,表達了對革命戰爭的讚美之情,具有獨特的詩史價值。(文/汪建新)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毛澤東 | 詩歌 | 詩詞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