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哲學?
本文想跨專業考研,興趣是哲學。具體類的就阿拉伯哲學和政治哲學,但是對阿拉伯哲學這方面了解的知之
稍微說下。
因為認識北大一位同學,是從某外國語學院考研來的,做阿拉伯哲學。如今要去劍橋做博士了吧。
阿拉伯哲學需要比較強的阿拉伯語,毫無疑問了。我估計問這個問題的人,難不成是外語學院的?如果是的話,那英語應該也挺過關的。那基本的語言要求算是達到了,其實剩下的事情就是耐心讀書了。至於讀什麼,我確實不知道。
不過,就我所知,很多阿拉伯語的哲學著作並不為中國人所熟知,這還算是片處女地。(不過,哲學上的處女地其實非常的多……即便這樣,目前也賺不了多少錢,要有心理準備。)
ps:阿語的哲學著作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時期,因為它銜接了古希臘哲學和中世紀歐洲經院哲學,可以說如果沒有大量的阿語哲學家對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評註,就沒有後來的歐洲中世紀的經院哲學。阿奎那總結的「五路」實際上就是從二十多種阿拉伯哲學家的思想中歸類出來的五種他認為不錯的方法。若想做深度的中世紀思想研究,最終都難免去學阿拉伯語。另外就我那個做阿哲的同學說,某位近代阿拉伯哲學家也深深地影響了海德格爾(而且海德格爾可能還因為不懂阿拉伯語誤讀了一些成分)。我理解你所提的「阿拉伯哲學」應是指的「中世紀伊斯蘭哲學」? 這裡有一個阿拉伯/伊斯蘭的術語之爭,我暫不想涉及。而且你所指的時間範圍也不清晰,我不知是否可以理解成「你想研究哲學,政治學學科在阿拉伯國家的發展?」 因為中世紀伊斯蘭哲學是一門顯學,因為我按照你想學習」中世紀伊斯蘭哲學」的思路來回答你。
國內人文學科劃分不是很細緻,有兩個途徑
一是你可以報考阿拉伯語語言文學的研究生然後選擇阿拉伯文化的方向(還有文學,語言學等其他方向),並且選擇一位同樣是這個領域的導師即可,你就可以開展的你的阿拉伯/伊斯蘭哲學研究生涯了。但是這個似乎走不大通,因為在開設阿語研究生學校(北外,北大,北語,上外等)里,我不記得現在哪位老師是專門研究中世紀哲學方向的,但是你還是可以仔細搜索一下。我想到的幾位老師,比如北語的李振中(ibn khaldun 歷史緒論的譯者) 都已經退休多年了,應該不帶學生了。
二是報考哲學系,選擇一位領域是中世紀阿拉伯哲學的導師,比如北大的沙宗平教授(中世紀伊斯蘭哲學),山大傅有德教授(中世界猶太哲學)等老師。從可行性的角度來講,這個是最高的。
第三,一點提醒。因為你說「考研」所以我默認你想繼續在國內上學。但是如果你的目的是真的想去研究阿拉伯/伊斯蘭哲學,政治學的話(也即是說你選擇學術生涯),百分之二百推薦你不要「考研」,一定要去國外留學。因為我國的阿拉伯/伊斯蘭研究和國外的差距是幾個數量級的。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說來話長,如果你有志於此,可以私信我,願意提供我所能的幫助。國內哪個學校招收阿拉伯哲學?我蠻感興趣的,想了解下。
中國對阿拉伯及早期西方文明的影響
11世紀初,西方醫學出現了第二次繁榮。引領這一波潮流的,是所謂的阿拉伯醫學,其代表人物就是阿維森納(980-1037),阿拉伯名字是伊本·西那,其代表著作是阿維森納的《醫典》。
《醫典》這本書,自成書以來,就構成西方世界醫學領域的權威,成為醫學學生的經典教材,並且這種情況維持了600年之久,直至17世紀,才逐漸被現代醫學所取代。據說,印刷術出現以來,在歐洲《醫典》的印刷數量僅次《聖經》。由此,阿維森納也成為堪與希波克拉底、蓋侖並列的古代西方醫學領域的「三聖」。
但是,仔細閱讀《醫典》會發現,它的理論基礎依然是中醫的範疇,就是陰陽的平衡。從這個意義上說,《醫典》的價值並不在理論創新,更在於大綜合,綜合了當時整個世界的醫學實踐,包括印度醫學、希臘醫學,更重要的是中國醫學。
每一個初讀《醫典》的人,都會對其與中醫理論和實踐的相似程度而大吃一驚。不僅它的基礎理論是中醫的,而且很多治療理念和治療方法也是與中醫毫無二致。譬如,《醫典》也很注重脈診,甚至總結了48種脈象。而一個英國醫生髮現,這48種脈象中,有35種與中醫的脈象高度一致,甚至可用中文的屬於直接替換,他為此還專門製作了一張對應表。有人甚至懷疑,阿維森納可能直接引用了,或者說抄襲了西晉王叔和的《脈經》。同時,《醫典》直接提到了17味從中國進口的中藥。
事實上,阿維森納不僅是一位著名醫學家,而且還是一位著名的哲學家,他與另一位同是醫生的著名阿拉伯哲學家阿威羅伊,風靡歐洲的中世紀,歐洲人甚至構造了一個概念,叫「阿威羅伊主義」。正是在以阿維森納、阿威羅伊為代表的阿拉伯哲學家們的影響下,西歐也掀起了一股哲學熱,開始懷疑之前的基督教理論,而引入了「理性」,開啟了所謂「經院哲學」階段。直到集大成的托馬斯阿奎那出現,歐洲也有了可與阿拉伯哲學家比肩的人物。
值得注意的是,阿拉伯世界9到11世紀,曾興起一股哲學熱,湧現出一批大在當時看來非常激進的哲學家,巧合的是,這些哲學家統統又同時是醫生。注意,這種現象本身,就與中國的傳統的「醫易同源」說高度一致。在中國,中醫和《易經》是不分的,因為他們的基礎理論是共同的,都是陰陽變化。《易經》在中國就是最高的哲學,在傳統的中國,醫生一定也同時是個哲學家。這個現象本身就暗示,阿拉伯世界9世紀出現的整個的文化繁榮,可能主要與中國有關。同時這也意味著,歐洲隨後所興起的包括經院哲學在內的文化繁榮也和中國有關。
現代人解讀西方中世紀的哲學,包括阿拉伯哲學和歐洲的經院哲學,一般會認為,主要是處理「信仰」和「理性」的衝突。所謂的「信仰」與「理性」問題,實質上是以神為主,還是以人為主的問題,或者說,以神為本,還是以人為本的問題。「信仰」就是絕對信神,是以神為主、為本。「理性」就是以人為主、為本,凡事都是感官可感覺的,人心可理解的。
「理性」一詞對中國讀者而言會產生諸多理解上的障礙,事實上,這個「理性」就是中國傳統所說的「心性」、「人心」,中世紀哲學實質上就是中國「心學」的翻版。中國的「心學」,就是禪宗。禪宗是唐初宋初,即6-9世紀,中國最流行的學問。很可能,隨著阿拉伯在唐代中後期直接與中國的西域接觸,中國的禪宗西傳阿拉伯,引發其出現哲學革命和哲學繁榮,最後影響了西歐。
關於阿拉伯文化,目前主流的觀點是,認為這個文化缺乏原創,更多地是吸收和學習,而學習的對象被認為是希臘和印度,偏偏忽略當時全球最強大、活躍和繁榮的中國。顯然這個認知存在嚴重的問題。阿拉伯興起之時,正值中國大唐盛世,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影響都是全球之最。經濟無需多言,在政治影響上,中亞各地都為中國的藩屬國,紛紛到大唐朝貢。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上,中國佛教在充分融合孔孟理論的基礎上,最終在唐初形成一個中國化的流派,就是禪宗。禪宗的創始人慧能在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逝世6年後出生。
之所以,禪宗對阿拉伯哲學的影響被完全忽略,一個重要原因是,禪宗,包括中國更古老的傳統,不重視文字記載。禪宗明確提出不立文字,慧能幹脆說自己不識字。事實上,孔子也很不重視文字記載,他很重視學習,但並不太重視讀書。他明確指出:「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顯然把「學文」,讀書當成業餘之事。後來的王陽明也主張不立文字。禪宗,包括中國儒家更強調體悟和踐行。這和印度和希臘恰恰相反,尤其是希臘。他們都喜歡大部大部的寫書,亞里士多德全集10卷,一大摞,柏拉圖全集4大厚本,這些都有中文版。寫那麼多,以致現在有人懷疑這些都是後人偽造的。印度的《吠陀經》、《奧義書》之類也都是大部頭。由於有大量的文字記載,這就給當時阿拉伯人學習提供了抓手,同時,也給後人研究這段歷史提供了物證。
事實上,阿拉伯哲學,包括後來的西歐的經院哲學,其核心要義,根本不在希臘、印度的著作那裡,而在禪宗那裡,中國的儒家那裡。阿拉伯哲學的要義是什麼?是對人本身的強調,其核心就是對人心的強調,就是心學。而這些恰恰是希臘和印度著作所無的。反而是阿拉伯哲學家對希臘著作,多亞里士多德做了心學式的,禪宗式的解讀。或者為《亞里士多德》全集注入了心學的內容,注入了禪宗。那麼這些希臘著作所無的新思想來自哪裡?只可能來自中國。事實上,阿維森納曾直接說,自己的學問來自東方。
早期阿拉伯最偉大的哲學家往往來自中亞地區。說中亞現在中國人也會感覺很遙遠,如果換一個說法,稍微了解中國歷史的人都會感覺很近,那就是西域。阿維森納以及比他稍長的法拉比都是中國西域人,從文化血統上說,他們都是中國人的後裔。
阿維森納的出生地是現代的烏茲別克,就是唐朝的康居、大宛、石頭國等西域國家所在地,這些地方都曾一度是中國的附屬國,相當於東方的朝鮮,南方的越南。法拉比就是突厥人(哈薩克),突厥是匈奴的後裔,與蒙古是同胞,這個族群實質上中國文化大家庭的一部分。法拉比(870—950)是比阿維森納稍早的阿拉伯哲學家,當然也是醫生,此人的觀點在當時可能是最激進的,他甚至否定神的存在,而只承認人的存在,只承認人心,幾乎是徹底的禪宗了。
儘管中國哲學和醫學西傳阿拉伯的具體過程並沒有留下文字記載,但是屬於中國文化的另外一個具體的東西,其西傳的細節卻被記載下來了,這個東西也同樣震撼和改變了西方世界,那就是造紙術。740年唐朝大將高仙芝佔領了石頭城,就是現在烏茲別克的首都,即阿維森納「母國」的首都。來年阿拉伯人進攻高仙芝。高兵敗,有一批軍士被阿拉伯俘獲,而其中有幾個人會造紙。於是阿拉伯當局命令這些人在撒馬爾罕開場造紙,自此中國造紙術西傳阿拉伯,然後再傳歐洲。撒馬爾罕同樣是現在烏茲別克的城市,距離阿維森納的故鄉並不遙遠。頗為戲劇的是,這裡至今仍然有人在用當年高仙芝的士兵所留下的方法造紙。
造紙術的西傳過程,事實上是9世紀,中國文化經由阿拉伯再次大規模傳向西方世界整體過程的一個縮影。之所以說再次,是因為中國文化周期性的西傳,影響西方世界,是全球文明史的基本特徵。9世紀的這次西傳,不過是漫漫歷史長河中諸多西傳的一次。所謂的西方文化,不過是西傳的中國文化,異化的中國文化。
說到這裡,需要再補充一下。中國文明和西方世界周期性進行文明交流是人類歷史的常態。在這個過程中,西方和中國之間是相互影響的。然而,近代以來,尤其是安特生以來,全球和中國的研究者往往只關注西方對中國的影響,而忽視或者無視中國對西方的影響。而事實上,在中國和西方文明的相互影響中,反而是中國文明佔據主導地位。而且在歷史的開端,是中國先影響了西方,這導致西文明的出現。
安特生是誰?他是一位來自瑞典的兼職考古的地質學家,上世紀20年代,他來到中國幫助北洋政府找煤礦。在河南澠池的一個叫仰韶的村子裡,他意外地發現了古代文化的遺物,然後挖掘出了一個以彩陶為標誌的古代文化遺址,這就是著名的「仰韶文化」,同時這也是中國考古學的開端。他發現仰韶的彩陶和西亞的彩陶高度相似,在西方教育的背景下,他想當然地認為這些彩陶來自西亞。一個必然的推論是,中國文化在幾千年前受到了西亞影響,甚至來自西亞,這是中國文化西來說之肇始。
彩陶是8000年前出現,並在4000年消失的一種陶器,身上繪有彩色圖案。非常巧合的是,這種彩陶幾乎同時在中國和西亞出現,而且幾乎同時消失。更令人吃驚的是,這兩地的彩陶紋飾圖案也高度相似。事實上,現在的考古發掘顯示,在全球任何地方只要出土彩陶,其圖案風格都是那一種,包括遙遠的美洲。存在時間和紋飾圖案雙雙一致,這說明彩陶不可能在不同的地方單獨出現,更可能是在一個地方首先出現,而後再向全球傳播。也就是說,彩陶只可能有一個起源中心。從這個意義上看,安特生對中國彩陶的論斷並非完全沒有道理,他也認為彩陶只可能有一個起源中心,只是他把這個中心定錯了地方。
彩陶的起源中心只可能是中國和西亞中的一個,那麼究竟是哪一個?
答案來自彩陶身上的紋飾。目前考古學界把陶器做為研判考古文化的一個關鍵標準,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陶器研究上,卻把重心放在了器形上,而對彩陶紋飾圖案關注不夠。事實上,對彩陶而言,紋飾更重要,因為紋飾事實上已經具備文字的功能,記載了當時人們的精神訴求和宇宙觀。
全球一致的彩陶紋飾,所表達的主題不是別的,而是《易經》元素。所有的彩陶紋飾可以分為六大類別:線條紋、點、旋轉紋、八角星、同心圓、三角形的8字紋。線條紋實際是八卦卦象的變形,強調的數字的有序排列;點代表數字,強調的是數字本身;旋轉紋則是太極圖及萬字元的變形,代表著變化,數字的變化;八角星指的就是八卦;圓代表天、宇宙,同心圓是一個圓的有序排列,意指著宇宙是有秩序的,代表著宇宙的秩序,即天道;三角形的8字紋,就是數字5,這是《易經》思維中的一個神聖數字。這些圖案所傳達的信息是:變化的數字就是天道的運行,這個世界是服從天道的,天道就是這個世界的秩序。人當然也要順應這個天道,通過數字占卜,即八卦可以預測天道。
這說明彩陶文化的起源中心只能是中國,同時也說明,至少在彩陶時代,中國文明的影響已經遍及全球。
事實上,《易經》符號在西亞出現,甚至遠在彩陶時代之前。在土耳其東南部的,11500年前的哥貝克力遺址,存在大量的《易經》符號。這個遺址的典型標誌是「巨石陣」,這被認為是全球文明最早的祭祀場所,是宗教的起源地,這也意味著哥貝克力文化是西方文化的真正開始。
甚至在15500年前黎凡特地區的納吐夫文化中,也出現了《易經》符號,這個文化是西亞地區的最早定居文化。除了擁有《易經》符號,在房屋和墓葬方面,納吐夫文化與中國中原地區東部目前出土的最早的賈湖遺存也高度相似。其房屋都是半地下的原型茅屋,其墓葬都會陪葬動物的整體屍體或某些部分,如牙齒、盆骨、尾巴等。更令人吃驚的是,2008年在以色列出土的一個墓葬中,陪葬了50隻烏龜。注意陪葬烏龜是中國以豫東平原為中心的中原文化的典型特色,而50則是《易經》的「大衍之數」,蓍草占卜所用的蓍草總數就是50。
這些考古事實說明,在西方文明的開始和形成階段就受到了來自中國文明的影響。(微信:新心性主義)
去中央民大和社科院轉轉
你的故事很偉大,我怎麼覺得我見過你,你是我們學校的嗎。無論是什麼哲學,只要是想的東西,都好高深,我覺得只要每天冥想5小時,一切就可以了。
推薦閱讀:
※王鼎鈞的散文將臻化境,准大師級的水準,為什麼沒能得第十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
※第25章 沒錯!晃蓋是大哥
※如何評價辛亥革命?
※江緒林老師自殺,有沒有知情的朋友談一下情況?
※如何評價新華社發表文章,聲稱「在勞動黨領導下,朝鮮人民生活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