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秘境弄崗(鳥類混合群研究)

最近比較忙,參考書也還沒到,先把之前沒來得及發的舊文更一下!


一、吐槽篇

和大多數旅途一樣,經過長時間的顛簸,終於到站南寧。來之前已經查過地圖,這邊開通了地鐵一號線,南寧站和廣西大學之間只有兩站,很快就到了。這邊的地鐵票和天津的是一樣的(京津冀一體化之後就不知道了),都是圓的;不是很喜歡,也不習慣,拿在手裡就想不停地「把玩」,經常掉地上。

(於2017年7月20到達南寧,7月26離開)

很方便,這邊也有小黃車,安頓好之後就騎著去見蔣師兄了。廣西大學的校園裡綠化特別好,可能是南方樹種葉子都相對北方更寬大吧,感覺整個校園的植被鬱閉度都很高;望遠鏡不離身的我,想在路上順便看看鳥,然而真的找不到,只聞其聲。一路上只見過掠過的鳥影,但從未找到過一隻站著能讓我認真觀察的鳥。作為一個基本沒在南方觀過鳥的南方人,我也就只能聽出暗綠綉眼鳥和紅耳鵯的聲音。

每到一個地方我都會留意這邊常見的鳥和其他地方的差異。這裡的鳥種以暗綠綉眼鳥和紅耳鵯居多,很驚訝沒有看到麻雀,而昆明主要是暗綠綉眼鳥,黃臀鵯和麻雀,北京則主要是白頭鵯,喜鵲,灰喜鵲,麻雀。單從鵯類來說每個地方都不一樣,再如董寨,那邊的鵯類主要有領雀嘴鵯等。進入弄崗保護區之後,保護區內竟然也沒有一隻麻雀,其他鳥類像白翅藍鵲的生態位,則很像雲南一些地方常見的紅嘴藍鵲的,這裡也沒看到有常見的大斑啄木鳥之類的,常見的啄木鳥卻是一種很可愛的,白眉棕啄木鳥;這邊的山雀類此時也只有大山雀(遠東山雀)一種。

剛到廣西大學林學院門外時,門頭的一排字吸引了我:知山知水,樹人樹木。作為一個北林人不能只用似曾相識來形容,北林的校訓:知山知水,樹木樹人。果然林業人都是一家親啊。進門的時候看著門口有一張桌子,上面有一個登記本,仔細看是來訪人員登記(包括本校的,因為要寫學號),想到自己不是本校的,上面也沒有寫身份證號的地方,就向值班室內的大叔示意,並說了我不是本校的;本想問要怎麼登記,可大叔一言不發,繼續看電視,那我就不管啦。到蔣師兄辦公室,門外寫著動物行為學、生態學研究辦公室(不太記得清了,大概是這個意思),因為放假了,辦公室只有師兄一人。寒暄幾句師兄就給我安利他認為的「弄崗八絕之一」黃皮果,長得挺像桂圓,但吃起來酸中帶甜,確實很有特點。聊過項目的大概情況和主要工作,一起吃完飯後就回去休息,等第二天早上出發去保護區。

又經過幾個小時的顛簸,終於到達目的地。路上似乎是第一次見邊防兵哥哥,上車查了身份證,詢問去做什麼等等,外面則是持槍站崗的另一個兵哥哥(一個有點累了的兵哥哥)。中午到達之後休整了一段時間,師兄教我怎麼使用儀器等等,外面下著小雨。雨漸停了後,我們出發去第一條樣線。接下來的經歷是弄崗給我的難以忘懷的「見面禮」。

對環境和氣候一無所知的我穿著短袖就出去啦!!!弄崗特別濕熱,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區。我們去的是著名的弄崗觀鳥大道,但由於樣線是固定的,需要先爬一個大坡才到樣線起點,爬上坡之後已經開始出汗,接下來就是難忘的記憶了!一出汗,就很容易招來蚊子。一路上都是蚊子,穿著短袖的我給師兄減去了大部分蚊子的困擾,雖然我一路上噴了大半瓶新買的花露水,然而,我和師兄最後總結出我們買的是假的花露水。就這一個下午,單獨一隻手的手心手背,就有不下15個包,此外手臂、後背、脖子、胸前、甚至臉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包,腿上由於穿的是速干褲,很薄,也被叮了不少;更可笑的是有一次師兄讓我幫他拍張工作照,拿著手機剛拍完兩張,下巴就被蚊子叮了個大包!嗚哇~~~工作結束的時候總結了一下,第一天下午被叮的包大概和接下來的6天里被叮的總和一樣多。此外還總結出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在雨林里走路能不停就別停,你完全不知道一停下來馬上就會有什麼蟲子(主要是螞蟻)爬到你身上!有一次要在一片比我稍微矮一些的草里做實驗,我就只停留了不到3分鐘,發現身上已經爬滿了螞蟻……由於右手拿著實驗儀器不能動,只能左手不停地扒拉在身上四處亂爬的螞蟻;實驗結束繼續往前走的時候突然發現前面路兩邊的葉子上全是密密麻麻在爬的螞蟻0.0,不知道是不是它們釋放了什麼化學信號,引出來大部隊把路攔住!用錄音用的「鍋蓋」清理了之後趕緊逃走!現在只要身上有什麼癢的地方,像某處和衣服一會兒接觸一會兒不接觸的,我就會立刻捏一下或者揭開來看看是不是有蟲子…… 這就是弄崗的夏天!

最初幾天我們住在弄崗客棧,專門為拍(觀)鳥人準備的客棧!後面幾天我們住的是弄崗保護站,房間里有一個bug!房間里的燈居然就在床頭上!晚上由於外面還挺涼爽,就開窗,拉上紗窗通風,然而,有些小飛蟲是可以通過紗窗飛進來的…這些小飛蟲就在燈下面飛,還不斷的掉下來,接著就在床上到處亂爬…,發現這個問題之後趕緊關窗,然後清理小飛蟲,多次,直到夜裡快1點…!第二天整個人精神恍惚。

吐槽完之後也該說說值得好評的地方。南寧的很多方面我覺得都很人性化,在地鐵里,快到站的時候,提示音里在最後會說請在列車運行方向的左(右)側車門下車,這在以前坐過的地鐵里是從來沒聽到過的;其次是乘坐大巴去保護區的時候,大巴里會給每位乘客提供一瓶小瓶裝的礦泉水,這在以前坐過的大巴里也是從來沒有過的!從這些方面看,南寧真的是一個很人性化的城市,肯定還有更多類似的地方我沒來得及注意!但有一點還要吐槽一下,地鐵一號線把南寧火車站簡寫為火車站,南寧火車東站簡寫為火車東站,以至於在我買票的時候有人問我去南寧東站要怎麼買票,給他解釋說火車東站就是南寧東站之後才恍然大霧!

南方鳥種,特別是在繁殖季,和北方差異真的不是差一點點。來的時候師兄問過我個人記錄有多少了,我說300+(絕大部分是在北方看的),但當我們走樣線的時候我基本一個都不認識,因為看不見,大多數都只能聽聲音…!我感覺師兄應該一度懷疑過我的300+是不是水的,我也很無奈啊,如果能看見鳥的話估計還能認識幾個,可真的很難看到0.0!保護區內常見的就紅耳鵯、鵲鴝、棕頸鉤嘴鶥和灰眶雀鶥我大概能聽出來,其餘的真沒聽(見)過.0.!保護區常見的主要是一些鶥類,但北方除了山噪鶥和山鶥真沒見過(也沒有)其他什麼鶥,棕頸鉤嘴鶥還是在董寨那段時間看的…。保護區內經常能聽到紅頭穗鶥、短尾鷦鶥、紋胸巨鶥、白腹鳳鶥、栗耳鳳鶥、長嘴鉤嘴鶥、黑頭穗鶥、斑頸穗鶥、棕胸雅鶥的聲音,此外還有長尾縫葉鶯、黑喉山鷦鶯、暗冕鷦鶯以及師兄戲稱的小喵,黃腹鷦鶯(有一種叫聲特別像小貓叫,我第一次聽的時候就以為是貓!),太陽鳥也有幾種,黃腹花蜜鳥、叉尾太陽鳥、純色啄花鳥,還有幾種鵯,常見的紅耳鵯、白喉冠鵯、黑冠黃鵯,然後就是其他的像黑枕王鶲、海南藍仙鶲、白腰鵲鴝、藍背八色鶇、黃嘴栗啄木鳥、白眉棕啄木鳥,長尾闊嘴鳥、白翅藍鵲、黃腹鶲鶯、黑冠鳱、斑頭鵂鶹、領鵂鶹、紅頭咬鵑、印支綠鵲、灰岩柳鶯等,很幸運也看到了一些猛禽,褐冠鵑隼一家三口,匆匆掠過的松雀鷹,不認識的幾個鷹等。

以上為日常吐槽。


二、工作篇

這次參與的項目名稱叫鳥類混合群的反捕食策略項目。鳥類混合群?幾種鳥在一起混群唄;反捕食策略?防止被天敵捕食的策略唄。就是研究幾種鳥混在一起之後它們防止被天敵捕食的策略。這是我最初自己對這個項目的認識。

所謂鳥類混合群:兩種以上具有相似生態位的鳥在一起活動;但要滿足一些條件才算混合群:1.時間:這幾種鳥至少在5分鐘內都在一起活動;2.活動方向:這幾種鳥要向一個方向移動(回憶師兄的描述,不一定完全準確) 。

在鳥類混合群中,會有一個領導者(本研究發現該區域領導者一般為灰眶雀鶥),其餘的為伴隨者(該區域內一般為紅頭穗鶥、紋胸巨鶥、棕胸雅鶥等)。

混合群的好處:1.稀釋效應:一群鳥在一起相比幾隻鳥在一起來說,每個個體被天敵捕食的概率大大下降了。2.「鳥多力量大」:一群鳥在一起覓食,一隻鳥發現食物後,其餘的鳥也會受益,減少了大部分鳥用於去找食物的時間,因此從一定程度來講就增加了它們可用於警戒(看看周圍有沒有天敵)的時間,也就增加了它們存活的可能性(也可說是增加了個體的適合度),並且一起活動可以一起抵禦天敵;此外一群鳥一起活動更容易驚起周圍的蟲子,更容易發現食物。3.混合群中,通常都是由領導者發現食物或者危險,然後發出信息,而伴隨者則可以利用領導者的這些信息(這裡面有一個問題,伴隨者是如何「聽懂」領導者發出的信息的?)。

在繁殖季和非繁殖季,混合群的組成有很大的差異。非繁殖季,混合群的個體數量會比繁殖季多很多,但物種數量卻相差不大,並且此時領導者灰眶雀鶥會集群,在混合群中不僅灰眶雀鶥的數量比繁殖季時的多很多,區域中混合群的密度也會比繁殖季大。我曾認為混合群中,非繁殖季灰眶雀鶥數量多,而繁殖季灰眶雀鶥數量少,所以繁殖季灰眶雀鶥被分散開來,因此繁殖季的混合群密度應該比非繁殖季高;但通過實驗和調查發現不是這樣的,非繁殖季的混合群密度明顯高於繁殖季。猜想,繁殖季大家都忙著養兒育女,因此活動很分散,並且由於領域行為,灰眶雀鶥在繁殖季一般是1-2隻一起活動,此時除了專註育雛外還要時刻保衛領域,因此就沒時間帶小夥伴了?

實驗預先選定6條樣線,每條樣線長約1km。在進行實驗之前,先花1.5小時左右的時間走一條樣線,過程中認真記錄沿途鳥種以及是否有混合群;樣線走完後之後再往回走,回來的路上選擇合適的地方做實驗。實驗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一、猛禽聲音回放實驗

實驗組:選擇發現有混合群的區域做實驗,一般離混合群5-10m;先通過觀察,確定混合群里都有什麼鳥,再進行實驗。這樣可以更快的記錄每種鳥的反應情況。

對照組1:選擇基本聽不到聲音或看不到鳥叫的環境,以保證能確定沒有混合群;對於不確定是不是有混合群的區域,不進行實驗。

實驗選取當地有分布的領鵂鶹作為猛禽,準備其模型標本,在標本附近回放其聲音。先錄音30s,作為環境概況記錄,隨後開始放猛禽聲音,聲音共5分鐘;期間觀察周圍鳥類反應,記錄每種鳥接近標本的時間,接近標本的距離遠近以及反應強烈程度等等,同時錄音記錄,5分鐘聲音回放結束後繼續保持錄音,直到鳥群基本散開。一般整個過程持續7分鐘左右。

該實驗有幾個注意點:1.猛禽聲音不能一直用同一隻個體的;由於實驗會在一條樣線上重複做好幾次,因此每次的聲音會有改變;2.同一條樣線每次實驗的間隔不少於2天;以上都是為了避免鳥類習慣這類實驗;3.實驗選址很重要,要確定是不是混合群。

對照組2:將猛禽的聲音換為同等體型但不會對鳥類造成傷害的物種的聲音,本實驗選取了山斑鳩,同樣準備了標本模型等。但這裡有一個問題,山斑鳩在該區域沒有分布,我不確定這會不會影響實驗結果。通過這幾天的實驗發現此條件下鳥類基本都沒有反應。

二、模擬猛禽從鳥群上空划過

實驗通過人為扔木棍,模仿猛禽從混合群旁邊飛過的場景,記錄不同鳥類的反應情況。此實驗沒有在非混合群條件下的對照組實驗,因為之前已經做過相關研究,發現該實驗的對照實驗沒有意義,具體原因不知。扔木棍的力度、方向以及落點都需要認真考慮。一般扔在鳥群旁邊。由於這段時間裡,在做實驗的時候基本沒有遇到混合群(好像就遇到過一次),所以該實驗一直沒有實施,我們從一開始就準備的木棍背到最後一天也沒扔出去!

本次做得最多的實驗是在沒有混合群的條件下回放猛禽聲音,期間發現反應強烈的有灰眶雀鶥、白腹鳳鶥、黑枕王鶲等,此外還有壽帶、紅頭穗鶥、紋胸巨鶥、叉尾太陽鳥、純色啄花鳥、海南藍仙鶲、棕頸鉤嘴鶥等等。好像唯一一次在有混合群的情況下回放錄音的時候,鳥類的反應是最強烈的,像白腹鳳鶥、黑枕王鶲等直接貼近模型標本鳴叫,圍攻驅趕。而在用山斑鳩做的對照組實驗中,基本都沒有任何鳥接近或反應強烈。

實驗結束後和師兄討論過,發現繁殖期的鳥類整體的反應強烈程度都沒有非繁殖期的強烈;猜想,首先是因為繁殖期就算有混合群,混合群的個體數量也很少,沒有非繁殖期多;其次,在繁殖期,大多數鳥類都忙著育雛,特別是我們做實驗的那段時間已經有不少剛出飛的幼鳥,可能親鳥不願意冒險出來驅趕猛禽,因為這可能暴露幼鳥的位置;還有就是繁殖期每種鳥都有自己的巢域或領域,沒有在自己領域內可能就不願意出來驅趕。

其中還有一個有趣的問題,對於猛禽的出現,鳥類是出來驅趕好一些還是直接逃跑好一些?在繁殖期,鳥類的領域性都很高,但還得分是在繁殖的什麼時期,在育雛期和育雛期以前(築巢期和孵卵期)鳥的反應應該是不一樣的,因為兩個時期需要付出的代價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對於這種入侵事件,鳥類都會選擇警告或者直接驅趕,但具體情況比較複雜,由於沒有足夠的觀察,不能下結論。在非繁殖期,由於不用考慮繁殖付出,鳥類基本都會群起而攻之,也就是本實驗所研究的「圍攻」,因為不驅趕的話猛禽一直對它們都存在威脅,這也是混合群的一個好處之一,可以和其他鳥一起驅趕天敵而不是孤軍奮戰。寫了這麼多還是沒有回答到底是逃跑好一點還是驅趕好一點,我也不知道。

再回到項目研究上;本研究想知道,在混合群中,伴隨種會通過接收領導者(灰眶雀鶥)對危險發出的信息而做出反應,如果在沒有領導者(灰眶雀鶥)的條件下,會有鳥來充當領導者(灰眶雀鶥)的角色嗎?那些鳥會呢?它們是怎麼反應的呢?其他伴隨種又是怎麼反應的呢?如果沒有鳥來充當領導者(灰眶雀鶥)的話,它們又會是怎麼反應的呢?這些反應和有領導者(灰眶雀鶥)的時候的反應有什麼不同呢?以及在非混合群中,鳥類的反應情況和在混合群中鳥類反應情況的差異。師兄之前也給我舉過一個例子,雖然我覺得不是很恰當:假設一個班裡,平時有什麼事都是班主任通知,某一天班主任不在了,此時是由班長來通知呢,還是學習委員來通知,或者其他同學來通知等等。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雖然被蚊子叮的很慘,也沒有看到這邊特有的弄崗穗鶥(某人說沒看到就不用回來了),但我確實很高興也很幸運能去和師兄學習這麼多對我來說都是第一次接觸的東西,並且我提的問題師兄基本都能很好的給我舉例解答。在此感謝蔣師兄一周來的照顧和指導,謝謝你。對於留有的遺憾,像沒看到弄崗穗鶥,沒來得及去廣西大學吃一次食堂等等,以後去再補上。

註:鳥類圖片拍自弄崗客棧內的圖冊《秘境弄崗》;本文寫自2017年8月;文中有不少不妥之處,以後有時間再完善!

[ 轉載請私信作者本人,謝謝!]

推薦閱讀:

二十餘年來鳥類起源研究(一)

TAG:鳥類學 | 動物行為學 | 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