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偶式教育扎心缺愛家庭 為何女王們認為男人還不如一隻貓?

「假如有一天,這個世界的男人們全都消失了,女人們會怎麼樣?」

「沒結婚的全都哭死!結了婚有娃的,全都沒事人一樣……」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大部分男人們在家庭中的作用越來越小,甚至已經接近於空氣一般的作用了……」

別看以上對話發生在21世紀的今天,卻好似時空穿越回到了古代場景。原本「男耕女織」的和諧家庭畫面在現代社會已經演變為了「單親媽媽」式的標準畫面,那麼父親去哪了?

「父愛如山啊——你一動不動就像座山」、「我帶娃掃地你喝酒遊戲」……

這些充滿黑色幽默的段子在3月8日女王節到來之際,竟然成為了全國各地媽媽們用「快閃」行動宣傳一部動畫片的主要標語之一。

當天,在天津、武漢、上海、深圳等八大城市街頭,一批媽媽們集中舉起了標語牌對家庭教育的父愛缺失問題進行了「投訴」和「抗議」,這些呼喚父愛回歸家庭的舉動引發了眾多關注,甚至上了當天的微博熱搜榜,成為第一部因為動畫片上熱搜而引發的社會事件。

文:熊出墨請注意

爸爸們集體消失的歷史根源

不僅微博,在知乎上,「如何評價消失的爸爸這種喪偶式教育社會現狀」的問題上線後引發了151.7萬的瀏覽和關注,不論是大V還是普通用戶對這個話題都相當有共鳴,該問題一躍上升到知乎熱榜話題的第六位。

造成媽媽們如此抱怨的現狀,是有一定歷史根源的。有好事者做過一個調查,中國家庭中男人愛躲清閑扯閑篇兒,女性對孩子大包大攬式的教育方式,源自三皇五帝時期的大禹治水,將自己的身心獻給治水這一偉大工程的大禹同志一走就是13年,期間三過家門而不入,歸來孩子已經不認父……這樣牛氣衝天的先河開得非常具有榜樣作用,此後各朝代又陸續湧現出孟母三遷、岳母刺字、歐陽修母親沙地作畫育兒成才等膾炙人口的經典案例……

但奇怪的是,人家古人們的父親不是從軍出征戰死沙場,就是被大水沖走或者有家難回,活脫脫贏回來一個先驅先烈身份啊!現代人生活的今天,哪來那麼多的跌宕起伏和為國捐軀?孩子的父親為什麼依然普遍被感覺不到存在?以至於讓獨立支撐家庭重任的女性們變開始了漫長的「喪偶式教育」征程。

如同圖片中所說的那樣,國內一些家庭的育兒方式「簡直令人髮指」,父親偶爾帶孩子上一次早教彷彿太陽從西邊出來,恨不得電視台都得架上衛星直播,整個社會都來爭相送錦旗。

早教中心老師們不經意間流露出的好奇心,折射出了整個社會的扭曲之風,或許這也正是前幾年《爸爸去哪兒》這樣的綜藝節目大火的原因,人們對於「爸爸」這樣一個現代社會各種複雜因素作用下的獨特物種,開始重新充滿好奇起來——把他們和最難纏的娃娃們放在一起會產生什麼樣的戲劇效果?恐怕都是觀眾們想知道的。

於是網上各種又好氣又好笑的段子、圖片、視頻開始雨後春筍般的出現,讓一眾媽媽們笑的肚子疼喘不過氣來之餘,有時候又想立刻衝上去揍兩拳。

農耕文明佔據大部分歷史進程的中國,自古以來有「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男耕女織」一度被認為是最和諧的家庭畫面,而現代社會職場中的女性地位偏低,也是造成了一旦有了孩子,女性往往是經過權衡放棄事業的大部分比例,這些因素都導致家庭中父親的角色尷尬模糊。

不可替代的如山父愛

根據中國兒童中心在2017年底發布的《中國0-6歲兒童家庭教養中父母角色的調查研究》報告顯示:在生活照料等方面中,近80%父母的認知和表現不一致,實際生活中母親仍然發揮了更多的作用,孩子遇到問題先喊「媽媽」也成為一種常態,而父愛的這種深沉往往會逐步演變成家庭教育中的父愛「缺位」現象。

很多男性因此心理上佔據了制高點,認為「我只要把錢掙回來了,其它一切都與我無關了,家裡的這些事情還不都是小事」,有社會學專家將此類歸納為自身成長不足,疏於或逃避責任的心理,「當父親主動或被動地成為家庭中的真空隱形人後,戰神媽咪就一定會被催生出來。」

而來自美國的一項最新的家庭跟蹤研究成果表明:由男人帶大的孩子,智商相對更高一些,他們在學校會取得很好的成績,在社會上也更容易成功。這是因為父親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具有更強的目的性,孩子邏輯能力往往更加出眾,而父親身上的剛毅、果敢、甚至偶爾的簡單粗暴都是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素。

相對於母親的事必躬親,大包大攬,父親帶孩子的方式往往更有創造性,他們比較善於鼓勵孩子動手動腦自己做事情,偶爾在需要探索、冒險的關口,也不會像媽媽那樣過於保護孩子,鼓勵孩子獨立克服困難,這樣可以更好的促進孩子心智和身體的發展。

若是追溯起父親對子女的教育典範,大家比較熟悉的便是《曾國藩家書》和《傅雷家書》這些近代經典的案例,以身作則的父親往往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而他們將一生沉澱下來的智慧和心得,以家書的形式傳授給後代,則在世間廣為傳頌。

父愛如山,但嚴苛甚至有些拘謹的父愛背後,也蘊含了濃濃深情。

毛澤東在將長子毛岸英送到各地錘鍊多年之後依然覺得不夠成熟,又將其派往了朝鮮戰場,雖然英勇犧牲但傳下一段父子佳話;李嘉誠、王永慶等著名企業家的孩子出身豪門,卻被要求不能拿一分多餘的零花錢,除了教育經費,所有想要的錢必須通過自己的勞動和智慧去創造所得;就連我們非常熟悉的演藝明星圈子裡,也有姜文殘酷訓練兒子的一段往事——由於看見妻子周韻將兒子溺愛的不成樣子,姜文利用一個暑假的時間把孩子帶到了鄉下,身體力行帶著孩子開始了農民一般的勞作和生活,當曬得黝黑的孩子交還給妻子的時候,妻子心疼得直掉眼淚。但在孩子身心上,卻補充到了之前難以想像的一切男孩子應該有的正能量……這些,恰恰都是父親難以替代的作用和意義。

其實,不光是姜文、張豐毅、陳道明這些娛樂圈的硬漢以對子女嚴苛式教育聞名,整個行業里,現在也逐漸開始形成了一種呼喚父愛回歸和陪伴的風潮,這一點從陸續出品的影視作品中就可以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比如之前國外大火的動漫電影《神偷奶爸》、《尋夢環遊記》等都贏得了不錯的票房和口碑,而在劇情片方面,香港電影《歲月神偷》、《寶貝計劃》等也都很受關注,還在各種電影節頻頻斬獲獎項,內地的綜藝片《爸爸去哪兒》更是贏得了滿堂彩,延續了多季的高收視率,獲得了眾多行業廣告主的一致青睞。

至於國產電影方面,遠有鬼才導演張揚的《洗澡》、中有徐靜蕾處女作《我的爸爸》、後有80後導演張大磊的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八月》……無一例外都在講述與父親的相處之道,面對略有些沉重而不易表達的父愛,電影導演往往很難把握分寸和張力,但動漫的形式就不一樣了,有更多的空間可以展現。

父愛回歸的社會效應

在好萊塢大量優秀作品開路在前的背景下,國內首個呼喚父愛回歸的親子動漫大作——《貓與桃花源》歷時四年後,終於定檔於4月5日正式與觀眾見面。

這部由追光動畫出品的親子電影從目前曝光的形象海報和預告片中可以看到,貓爸「毯子」相當符合當下「中年爸爸」的形象,臃腫的身材,安於現狀的生活態度,對兒子「斗篷」想要尋找「桃花源」的夢想不屑一顧。

可在兒子離家出走尋找桃花源後,貓爸也是義無反顧地踏上尋子之路,劇情雖然尚未曝光,但不難猜測這將是一段父與子關係中的雙向成長故事——通過冒險之旅,貓爸逐漸意識到父親角色的重要性,學做一個好爸爸;兒子斗篷從爸爸身上獲得了成長、責任與擔當。

《貓與桃花源》是追光團隊出品的第三部動畫電影,在此之前追光動畫先後推出了兩部動漫電影,從關注傳統文化的《小門神》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碰撞的《阿唐奇遇》,再到如今聚焦到「喪偶式教育」話題的《貓與桃花源》,追光動畫的作品也一直都在藉助動漫形式關注社會性熱點話題,而這些內容也內塑造出了動畫電影的獨特價值觀。

《貓與桃花源》與其他同類電影不同之處在於,沒有血淚般控訴,只有講述和解決過程,整部電影畫面充滿溫情,讓父親和孩子一起觀看的同時不但毫無壓力,還可以深入內心情感。

追光團隊一直認為,對於孩子而言,父親的陪伴是不可替代的。孩子對家庭的認知來自於母親,而進入人類社會的窗戶則需要父親來開啟。父親的陪伴能夠幫助孩子積累社交和社會經驗,傳遞普世價值觀,溝通起孩子從家庭走向社會的橋樑。

儘管電影上映還有將近1個月的時間,但在知乎、豆瓣和貓眼上都已經出現了相應的探討,不少觀眾表示對此非常期待,而貓眼上表達「想看」這部親子動漫電影的人已經將近4000人。

美國教育學家赫伯特曾經把一個稱職父親的作用,形容為超過一百個老師。畢竟,在人生漫長的旅程中,能夠自始至終陪伴我們走過諸多關口的除了父親、母親,又有誰能來相比呢?無數偉大母親的形象已經彪炳史冊流芳千古,而父親的角色也正被呼喚從喪偶式教育中拯救出來,如同電影中貓咪父子的情感回歸一樣,生活中的我們迫切需要更多承擔更多的優秀角色。

那些充當了多年「真空人」的父親們,還是建議你抓緊行動起來,從現在開始多去陪伴孩子吧,千萬不要讓別人喊出「在陪伴孩子方面,你的作用甚至不如一隻貓」那樣的難堪話語。

文:熊出墨請注意


推薦閱讀:

這個老男人,真的很可愛

TAG:電影 | 家庭教育 | 父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