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

題圖是《2001太空漫遊》,斯坦利·庫布里克導演,1968年上映,史上最偉大的科幻作品。顧名思義,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是2001年。

它自然是誕生在過去,故事設定的年代在當時來看是未來,但對於此時此刻的我們看來卻也已是過去。這並會不妨礙我們在欣賞這些作品的時候,把那些在設定上已屬於「過去」的場景想像成未來。很多科幻作品都給我們構建了一個未來,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未來感

並不是只有虛構作品可以為我們構建一個未來,現實也可以。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人類第一次踏上了地球以外的星球,可以想像當時坐在電視機前觀看直播的人當中有多少人會暢想,等自己退休以後就可以去月球,甚至火星度假了。這是高歌猛進的太空競賽時代給我們構建的一個未來。

既然未來感是虛幻的,是構建出來的,那必然是不真實的。事實上太空競賽結束了,我們並沒有火星殖民地,我們只是拿著比當年NASA登月時用的計算機的算力牛逼無數倍的手機掃描一個又一個的二維碼。2018年年初,互聯網上一片歡騰,人們坐在電腦前又做起了當年坐在電視機前的那些人做過的異星度假的美夢,因為一家叫SpaceX的公司用可回收火箭把一輛載著假人的電動汽車打上了太空。你看,這半個多世紀以來,人類並沒有什麼改變,但這次給我們帶來未來感的火箭的推力還沒有土星五號的一半,還真是事半功倍呢。

本文的標題好像傳統文化,這麼談起未來感來了呢?這裡我想說的是,未來感是一種人們對未來的一種主觀的意淫,是人們依照當下社會的發展軌跡向時間軸未來方向的延伸。那麼,我們把這條線向時間軸的另一側,也就是過去,延伸呢?那就是傳統感了,能給人帶來傳統感的文化就是傳統文化。

就像那句話所說的,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一樣,一切的傳統文化也都是當代文化,是我們戴著放大鏡,顯微鏡,有色眼鏡,各種濾鏡,返身看向過去所創造出來的文化。事實上,今天我們所謂的傳統文化保存的很好的日本,就是明治維新之後,一大批人構建的成果。

傳統文化是我們當下創造的文化,一個重點就是當下,所以傳統文化並不是古代文化。既然是當下的,那麼屢見報端的所謂 「不尊重歷史」的說辭也根本就是站不住腳的,傳統文化不是歷史,甚至可以說是反歷史的。就像科幻作品會做一個what if的假設,創造一個與現實不一樣的未來,傳統文化創造的是與歷史不一樣的過去。說起來,上世紀八十年代,科幻界就有過「科幻是偽科學」的批判,論調何其相似,你看,人類還是沒有什麼改變。

傳統文化是我們當下創造的文化,另一個重點是創造,那麼,如何創造傳統文化呢?最簡單粗暴的辦法自然是原樣照搬過去的文化了。但這顯然是不可行的。英國科學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過一個「模因」的概念,指的是文化的基本單位,就像是基因一樣,通過「人類的本質就是復讀機」這一原則進行複製、傳播、擴散。所以,文化就像是活在人們集體潛意識中的生命體一般。在《侏羅紀公園》中,科學家們重新復活了大恐龍,還開了一個遊樂園,但在現實中,哪怕在生物技術上是可行的,恐龍本身怕是無法適應現在的地球環境了,除了實驗室,哪兒也去不了了。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我們這片土地已經發生的巨變不亞於滅絕恐龍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所以,那些屬於過去的文化,是無法活在現今的,大多的歸宿只能走進博物館裡了。其實,這還是幸運的,還有更多,從始至終都不為人所知,就被埋沒在歷史長河中了。

生命要適應環境靠的是變異,相對應的,傳統文化若想要能夠在當下生存下來,自然是要創新了。這種創新大體來說就是兩個方向,舊瓶裝新酒,新瓶裝舊酒。

舊瓶裝新酒,顧名思義就是要用傳統的形式承載當下的內容。這個方法看似合理,實際上很難實現。馬歇爾·麥克盧漢說「媒介即訊息」。從甲骨文到竹簡再到紙,從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再到電子排版,從無線電到電視再到互聯網,人類文明的發展的長河中有一條媒介的發展暗流在其中涌動,這條暗流傳播了宗教也瓦解了宗教,成就了帝國也摧毀了帝國,啟蒙了人民也讓人民娛樂至死。當下的內容本質上是當下的媒介的附屬品,並不是傳統的形式不經改變就所能夠承載的。

年前在優酷看德雲社丁酉年的封箱慶典,看到裡面高峰老師一通的抱怨:

「跟您各位一樣,打七點半呢我們在那兒聽,聽到現在呢越聽越害怕,為什麼呢?聽不明白。好多個笑料啊、結構啊、包袱啊,不理解。證明什麼呢,我們已經被淘汰了。觀眾喜歡聽的是那樣兒的所謂相聲,我們這個節目呢,慢慢兒的呢就交給歷史博物館去珍藏了。我們上來之後這些個觀眾朋友們沒有走,我們也非常的欣慰,謝謝大家。」

相聲,可以說是當下活的比較好的傳統文化了。但活的比較好也就意味著為了適應當下改變了很多,所以,也就有了高老師的抱怨。現在不是在天橋撂地圓粘兒的時代了,也不是跟在人民政府後面教育人民的時代了,現在的段子都是140字的微博,視頻都是15分鐘的短視頻,過去那些經驗放在現在可能真的不頂事了。所以,我們看到相聲的墊活越來越長,正活越來越短,變得越來越像脫口秀,有的相聲演員走上了偶像化的道路,因為這才是活在當下的形式。這就如同生命的趨同進化,為了適應海洋,身為哺乳動物的海豚進化出了魚一般的尾巴和鰭,短平快是現今流行文化的共同特徵。

話說起來,在我們的祖國寶島台灣,有一個叫相聲瓦舍的劇團將相聲推向了話劇的發展道路,也是一種成功的創新,可見這種逗樂的語言藝術在哪裡都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

新瓶裝舊酒,這意思也很顯然,就是用當下的形式呈現傳統的內容。這種方式是一直都有在做的,易於傳播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央視的「四大名著」電視劇是多少人兒時的經典,直到現在每年暑假《西遊記》還在重播,有多少人是通過光榮的《三國無雙》系列入門的三國。

我們說起傳統文化,言必稱博大精深,這種刻板印象帶來了創作上,傳播上很高的門檻。傳統文化不應該是不能承受之重,要對傳統文化「符號化」。「符號化」的好處就是可以讓傳統文化的元素更加靈活地被運用到創作當中。「薛定諤的貓」這樣一個思想實驗相較於如同鬼畫符一般的薛定諤方程,更易於被人接受,這個既生又死的可愛小貓咪廣泛出現在各種作品當中。故宮博物院就是將自身館藏的文物作為設計元素運用到了產品工業設計之中,通過網路營銷,在淘寶上銷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實以上說的,無論是什麼瓶子裝什麼酒,都是分析問題的角度不同,世界本來就是連續的,並不存在一個明確的分界點。你說一部京劇版的《等待戈多》到底是對京劇現代化的探索呢還是給一部現代戲劇加入了京劇的元素呢?

最後要說一下,傳統文化要發展,不,是所有文化要發展,都是離不開一個開放的環境,這句話是說給生產者的,也是說給消費者的。網路輿論一直有批判「古風」,批判「漢服」的聲音,相當一部分還是專業人士,談論起來旁徵博引,頭頭是道。雖然我對以上兩者不太了解,那些批判的言論我也覺得說得很有道理,但我想說是,為什麼你們在說而他們在做呢?傳統文化是文化,是人的造物,是人創造出來的,年輕人圈地自嗨的同人作品自然是入不了科班出身的人的法眼,你不服你自然就是可以上的。重要的不是品味,品味只能是你變得狹隘,關鍵是去做,去創造,Just do it,創造才能開拓世界。

文化就像生命,演化之路是沒有止境的,就如同忒修斯之船一樣總有一天一切會變得面目全非,但是,正如我國著名「存在主義哲學家」閻錫山說的「存在就是一切,一切為了存在。」


推薦閱讀:

前三十年人養玉,後三十年玉養人的說法怎麼來的?
臊子面與黃土高原,酸與辣的交匯
有哪些好聽有趣的童謠?
武夷山有哪些神話故事流傳至今?
從一次中醫討論看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

TAG:文化 | 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