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技能必須實際操練才能掌握和精進?有科學依據嗎?有!來看!

視頻微課:

https://www.zhihu.com/video/945254328810938368

相關圖文:

問題的提出

為什麼在學校里結合實際案件的辦理過程,對學生進行的訓練,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法律職業技能呢?

難道不是一上工作崗位,自然就學會了嗎?

你在法學院學到了嗎?

今天先說說診所式法律教育的生物學理論基礎——關於大腦發達與退化的重要發現。

大腦

對於人類大腦「用進廢退」的研究與假說早在19世紀就出現了。1819年,義大利解剖學家Malacarne提出經驗可以改變大腦結構的假設。1911年,解剖學家Ramon y Cajal(曾獲諾貝爾獎)提出「大腦運動」可以建立更多的神經細胞連接的假設。他指出,大腦在出生後就不再生成新的神經細胞,但細胞通過使用會變大。

這一假設最初一直是在動物大腦上推演。達爾文1874年即觀察到家兔的腦子遠比野兔要小。而「生活環境對動物大腦的結構會產生實質性影響」這一診斷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被證明是在20世紀60年代。

1964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Marian Dymond教授與兩位同事一起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他們發現:在高刺激環境中成長的小鼠,大腦皮層要比在缺乏刺激環境中生長的小鼠要厚6%。

Marian Dymond教授

「我們不僅用初期的實驗,而且還用重複的實驗證明了大腦是會變的。」

可愛的小白鼠

將研究從動物(主要是小白鼠)大腦轉到人腦,從而真正對人類有意義的歷史性人物是:

Eleanor Anne Maguire教授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神經學家Eleanor Anne Maguire。

她於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倫敦的計程車司機為對象展開了一項卓有成效的研究,並於1999年發表了相關成果。

為什麼是倫敦的計程車司機?

首先,她供職的學校在倫敦。

校園網教工信息資料頁

該校官網的教師資料卡顯示,她是1995年入職該校的。

其次,對於司機來說,倫敦的街道簡直是災難!來來來,大家稍微體會一下。

倫敦街道簡圖

相比之下,北京橫平豎直的街道簡直是天堂!

北京街道略圖

第三,倫敦的計程車司機要經過嚴格的訓練和考試。倫敦的計程車司機入職考試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嚴格的職業資格考試。該考試有固定的考試範圍,被司機們稱之為「the Knowledge」。

倫敦計程車

基於上述實際情況,以倫敦計程車司機為研究對象,實在是個很高明的選擇——要出好的研究成果,研究對象的選擇也是十分重要的!

Maguire教授用腦電圖儀對79位司機的腦子進行了掃描。(以往的研究手段都是解剖之後進行對比,所以我認為這是研究對象僅限於動物的主要原因。)

經與常人的大腦進行對比,她發現:

有經驗的出租司機後腦海馬體(posterior hippocampus)明顯大於普通人。

人腦的海馬體

而這部分正是腦子中主控空間感的區域。

Eleanor Maguire的細緻研究還進一步發現:

從事此業時間越長的司機,後腦海馬體越大。而退出計程車行業之後,大多數相關被測司機的後腦海馬體,竟然,又恢復到常人大小!!!

顯然,腦子中這一超常的結構是經驗所塑造的,並非天生的。

哈佛心理學家Leon Eisenberg總結說:

Leon Eisenberg教授

「大腦皮層有著驚人的能力,能夠根據環境變化而對自身進行改造。」

【結論】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了「經驗」「訓練」「鍛煉」「大腦體操」與大腦器質性演變和功能進退之間的直接關聯。

所以,想要真正讓自己的大腦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發揮指揮官的作用,帶領自己的身體無往而不勝,那就必須儘早開始在真實的職業場景中訓練自己的大腦。

越早越好。


新挑戰

隨著技術的發展,新的疑問擺在我們面前:

GPS導航儀

GPS時代,司機的「海馬體」真的還有意義嗎?

A GOOD QUESTION!

我只想舉一個例子。

2016年,美國的網站上有一篇文章,題為:

Death by GPS

講述的是夫妻二人去LAS VEGAS參加商業SHOW。他們沒有走通常習慣的路線,而是用GPS導航儀推薦的路線,最終……

作者分析指出,悲劇的原因不是GPS錯了,而是它太正確了,近、直接、速度快……

但是它不可能了解司機的個人習慣、路線是否適合車況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雖然悲劇只是極端個例。

但作為必須習慣處理極端個例(法律事務基本上都是極端個例,否則也就不是法律問題了)的職業來說,法律人,先進技術,對於我們來說,往往是,不可靠的。

而且,你絕對不會希望自己是被人工智慧所取代的那一個人。

對吧?

LOSER


今天我們再來說說診所式法律教育的心理學理論基礎——從下盲棋的神奇能力看技能學習規律。

如果說計程車司機只是跟靜態的路打交道,還不足以體現法律職業的各種博弈的話。那麼下棋這一人類高級智能遊戲則頗有一定的可比性了吧?

象棋,無論是國際象棋還是中國象棋,

都以下盲棋加車輪大戰為最高境界。

中國象棋界目前知名的盲棋高手是特級大師柳大華(下圖左)和特級國際大師蔣川(下圖右)。

二人曾先後創下一對十九、一對二十的中國象棋盲棋世界紀錄。

被譽為「東方電腦」的柳大華在接受電視台採訪時就表示,自己的盲棋能力是自己訓練出來的——先練小的局部,再到記全局。

相比之下,國外對於國際象棋棋手的研究則似乎更為深入。它不僅作為高級智力遊戲的代表,從而成為福爾摩斯這樣的高智商精英,當然,也包括苦情滿滿的高智商大反派,們一展身手的舞台。

國外的心理學家們當然不會放過這一研究對象。

他們的研究成果對我們的學習和實踐有借鑒意義的有:

1.國際象棋高手們並不具有一般意義上的超強記憶力

如果讓他們去記憶一些隨意放置的散亂棋子時,他們的表現並不比沒下過象棋的記憶力好的普通人強多少。

2.國際象棋高手們擅長的是記招數組合

研究發現,他們比普通人更擅長記有意義的棋局(殘局)。

在高手眼裡,棋子們都是流動的,而不是孤立的。

國際象棋術語中對此有很形象的專業術語辭彙:

組合(Combination):利用局面的特殊性希望達到某一目標的,結合棄子的一系列強制著法。

大組合(Grande combination):包含許多步棋和許多類型戰術的組合。

而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就是因為他的combination大到讓對手無法想像。

上圖是被認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國際象棋盲棋大師之一的Alexander Alekhine。他的盲棋功夫著實了得,而這都是基於對棋盤、棋子的充分了解。

他的對手稱讚他時,有一句話說得很文藝:

「他就象是一位詩人,人家已經把詩寫完了,你這邊連個想寄回家的明信片都還沒想好怎麼寫呢!」

3.積累足夠成為高手的數據需要大量的時間

研究者還發現,高手之所以成為高手,並不是他們天天與人對弈就能成為高手,而是他們記憶的棋局足夠多,研究經典棋局的時間足夠多——這樣的訓練通常要花十年之久,才能達到大師級的水平。

棋界的行話叫「打譜」。

【結論】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不是機械地背法條,背理論,天天去機械地重複勞動,就能成為高等智力活動的贏家。而是要努力訓練自己,把理論、技能形成知識的鏈條,棋子一發動,就能想到grande grande grande combination,讓自己七步成詩,讓別人絞盡腦汁!

越早越好。


老規矩,仍有一個疑問擺在我們面前:

國際象棋的規則是近乎完善的,法律是嗎?

A GOOD QUESTION!

這個問題很深奧,必須留給法理學家來解答。

「我們無法將法律看作是一個像國際象棋那類遊戲一樣的封閉系統。在國際象棋遊戲中,所有的招數都規定在國際象棋規則中,但在法律論證和法律決策中,並不是所有的解決辦法都可以在法律規則中找到。法律不僅必然要依靠法律外的技巧,而且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人類不可預見的複雜境況的制約。我們充其量是對未來作出不完美的預測,卻不能確定在未來應該怎麼做。我們面對的是不可預期的世界,法律一次又一次地被迫逾越已有的規則,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也許法律本身有法律論證與決策這樣一個寶庫,從而適應不斷變遷的社會。」

[美]弗里德里克·肖爾著,雷磊譯:《像法律人那樣思考——法律推理新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16年版,第6頁。

簡單說:先把本事練好了再去想法學家該操心的事!

你說呢?


推薦閱讀:

TAG:法律診所 | 法學專業 | 職業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