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所謂的「印度管理」給忽悠瘸了...
近日網路上有一片文章火了,澎湃新聞刊登出了曾為中興通訊印度分公司CEO、現為天使投資人的汪濤寫的《「印度管理」會成為超越中國的秘密武器嗎》,一時間在社交網路瘋傳。在我的朋友圈裡面滿屏都是轉的這篇文章,轉發這篇文章的圈友們及各大社交網路上的網友們無不對所謂的「印度管理」讚譽有加,同時對國人只知埋頭苦幹不懂管理扼腕嘆息,對國人精英在美國屈居於印度人之下而感到「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進而有人開始對中印的教育體制進行比較,對中印管理人才培養機制開始討論,對MBA教育開始分析... 一時間相當的熱鬧...
對於網友們的這種反應,我想說的是,你們差不多就可以了,別鬧了... 一切試圖忽略環境因素以單一角度看問題並斬釘截鐵的得出某一結論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本人是混IT公司的,從2005年離開國企之後,一直在跨國公司外企工作,在所謂的500強外企也待了十年之久,其間與各國同事多有接觸,也作為項目負責人同時協調過包括美加印菲墨阿根廷哥斯大黎加在內的多國同事參與的技術能力標準化認證項目,與印度本土的同事和與在美國的印度籍同事都頻繁的打過交道,留下了許多相當之「刺激」的回憶... 所以我表示我貌似還是可以來聊聊與印度人相關的話題的...
在美國的印度人和在印度的印度人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群體
是的,首先我想說的是,我們必須區分清楚混美國的印度人和印度本土的印度人。
在美國的印度人,大多是通過「各種渠道」拿到比如H1-B/L1-A這樣的赴美工作簽證去的美國,並且通過已經站穩腳跟的印度「先遣部隊」的「傳幫帶」,逐漸站穩腳跟並留下來。在美國的印度人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就是抱團抱的非常緊,而且抱的非常光天化日,明目張胆,其樂融融。一旦有一個印度人進入了一家公司,剩下的一大群印度人便會接踵而至;當一家公司中的印度人佔到一定比例之後,出於管理上(宗教、文化、溝通方式)的考量,一定會有印度人被提拔起來作為基層管理人員,當多個印度人佔據了基層管理崗位之後,他們會繼續愉快的抱團,從而向中層管理職位和高層管理職位進軍... 當然這些逐漸佔據中高層崗位的印度人之中也不乏非常優秀的精英,也能做出很好的成績,例如微軟現任CEO Satya Nadella和Google的現任CEO Sundar Pichai這樣的,我只是想說,印度人批量佔領美國公司的管理崗位,並不僅僅是靠突出的管理能力,這裡面還是有套路存在的。
微軟Nadella和谷歌Pichai——圖片來自網路啊啊啊
在美國已經紮根下來的印度人,是懷揣著「美國夢」並努力去實現他們的「美國夢」的一群人,他們與留在印度的印度人,某種意義上說已經不是一類人了,當然他們還是存在著一種「裙帶關係」:有相當數量的實現了「美國夢」的、功成名就的印度人,會選擇回到印度擔任跨國公司在印分公司的負責人,或甚至創辦一些能通過他們手中的資源和權力把海外業務放到印度來交付的外包公司。而印度本土的人才,以IT行業為例,大多是通過職業院校流水線一般培訓出來的低端人才,這類人無論從技術能力、綜合素質還是溝通能力都是分分鐘坑死人的,相信IT圈子裡的朋友們深有感觸。即便是在如IT這樣的科技行業,印度本土社會的宗教信仰、種姓制度與階層劃分都使得印度人的工作質量與效率低的令人嘆為觀止。相信很多網友都聽局座講過印度空軍每年摔多少架飛機死多少人,海軍自主建造艦船如何一拖再拖,造好的艦船尚未出塢便翻沉等等事例,很難想像這些是在所謂的「印度管理」指導下發生的...
管理是什麼?讀了MBA就會管理了么?
那麼到底管理是什麼,是不是像汪濤文章中寫的那樣普及MBA教育就有比較好的管理基礎甚至能建立所謂的「印度管理」了呢?如果你們信了,那我只能表示你們真的想多了...
本人做管理崗位也有些年頭了,在所謂的世界500強企業中從管理體系方法論、流程、工具、最佳實踐到領導力軟技能不知道被灌了多少桶湯了,自己也讀過國內的MBA取得了學位,結合自己多年的經驗及觀察與思考,嘗試著膚淺的聊聊這個話題。所謂管理,簡單點說就是管事和管人,稍微複雜一點說就是科學決策和洞察人性。
那麼MBA教育與真正的管理能力之間是什麼關係?我個人認為MBA教育可以幫助系統的梳理科學決策和洞察人性這兩個方面,幫助建立起一個相對完整的管理視角和知識體系,僅此而已。能做到的只是「紙上談兵」,而不是讓你具備「帶兵打仗」的能力。有人會說國內的MBA教育如何如何的雞肋,歐美的案例式MBA教育就是可以有實操能力等等,我表示,好了好了,差不多就行了,冷靜一點... 在我看來國內MBA教育和歐美MBA教育的確是有形式和理念上的差異,教學質量也的確會有不同,但效果上依舊是「紙上談兵」層面的差別... 任何一個案例都是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及行業、市場和社會環境等系列影響因素的,不具備有廣泛的可複製性和實際參考意義。管理科學,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形式的「以史鑒今」,很多時候只能指個大方向,再往細化下去往往告訴你的是什麼肯定不能做,而對於什麼能做要做什麼卻往往給不出明確的答案。比如提出企業競爭戰略理論的哈佛商學院管理學大師Michael E.Porter,自己創辦的企業Monitor Group,竟然特么的破產倒閉了...
「我勒個去!」——圖片還是來自網路啊啊啊
歐美跨國公司的CEO們都是管理專家么?
說到這裡,讓我們暫時放下「好了你說了這麼多但是人家印度人能當上美國500強企業的CEO就是很厲害」的情緒,來搞清楚一下歐美這些跨國公司的CEO們到底是幹什麼的,他們到底是不是管理專家?
先來說說CEO們的職權吧。CEO全稱是Chief Executive Officer,中文名稱是「首席執行官」,從名字上也能看出點道道來了,一家公司,做什麼不做什麼,不是由CEO決定的,而是由董事會決定的,CEO是負責執行董事會決議的。也就是說CEO能決定的,只是董事會明確要做的事怎麼個做法,和找什麼人配置多少資源做這幾個方面;CEO帶領的就是執行機構,CEO的決策權體現在執行既定戰略時對戰略目標的分解實施與實施戰略目標的資源分配上。對於上市公司的CEO來說,主要對股東權益負責,也就是平時被媒體聚光燈所關注的公司市值和股票價格;而衡量一個CEO好壞的標準,是其交出的公司財報,是否符合股東與資本市場也就是華爾街的預期。
打個比方,古代君王要打仗,就要找一個將軍挂帥,授以虎符,去領兵打仗。但具體這仗要怎麼打,用什麼兵種打,如何排兵布陣,那得根據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臨場決定,可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裡面一個很容易被忽視的因素,是君王對將帥的信任,沒有哪個君王會把虎符給到自己不信任的將軍手中。企業中的CEO的人選也是一個道理,誰坐這個位置,必須要得到股東與資本市場的認可與信任,而藉助公司族群數量優勢善於自我營銷且號稱與盎格魯撒克遜同宗同源的婆羅門與剎帝利們,在這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而歐美的主流觀念中,仍殘留著相當大的冷戰思維,比如前幾天馬雲在紐約參加彭博全球商業論壇時,當場被Michael Bloomberg問到在共產黨國家經商與政府打交道的成功經驗是什麼,氣氛一度相當尷尬。所以即便是具備同樣管理能力的中國人和印度人,在歐美企業中晉陞到高層的機會,從一開始就是不均等的,忽略這些關鍵因素去談印度人的管理能力,一味的強調中國人的埋頭做事不如印度人的自(Kuang)我(Da)營(Zui)銷(Pao)這些表面因素,是沒多大實際意義的。
拋開印度人做CEO的群體不說,現在絕大多數歐美跨國企業的CEO們,其專長都是迎合股東與資本市場,而非公司業務管理。Steve Jobs在二十多年前接受一次採訪時曾談到,企業在發展壯大甚至走向行業壟斷地位的過程中,一開始靠的是能夠正確決策公司產品或服務路線的人來執掌公司,而在達到行業領導地位或行業壟斷地位之後,為了不斷迎合股東與資本市場的預期,負責市場和營銷的人會逐漸掌控公司,而把負責產品或服務的人排除在決策圈之外,而逐漸忽視用戶的真正需求與產品的持續創新。他說的就是當前絕大多數歐美跨國公司CEO們的狀態,包括現在執掌Apple的Tim Cook。在當前全球經濟下行的低潮周期,歐美上市公司CEO們慣用的三板斧就是「裁裁裁」、「拆拆拆」、「賣賣賣」,只要符合華爾街期望,保住市值和股價,怎麼著都行;而這些個CEO們,多是出身名校商學院MBA,利用校友網路在各行各業不斷近親繁殖...
你瞅啥?——圖片依舊來自網路啊啊啊
我們到底要不要學習「印度管理」?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句話是我在初中的歷史與政治課堂上反覆聽到過的,到現在還是覺得非常受用。一味的照搬別人的成功模式,歷史上已經充分證明了後果是什麼,更何況試圖照搬一個與成功扯不上關係的模式。我個人十分肯定的認為並不存在什麼「印度管理」模式,但印度人在跨國企業中的積極主動融入主流文化,善於建立多方工作聯繫與溝通,鍥而不捨的自我營銷等行為特質,在一定程度上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
同時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國內企業的公司管理理念、管理制度、流程、工具、最佳實踐等方面還有不成熟的地方,還有尚未能有效支撐企業高效發展的短板,在「科學決策、洞察人性」的細節上還有不足;但我們也絕不應該妄自菲薄,看到有幾位印度人做了歐美跨國企業的CEO就覺得有「印度管理」模式的存在,就妄下「印度管理」獨步全球的結論,就產生了「技不如人」的羞愧與自卑。在我的印象中,全球範圍內創新能力最強的企業,幾乎沒有印度人一手創建的,印度精英階層幾乎都在為歐美資本市場打工;而反觀我們的華為、小米、BAT等明星企業,已經靠不斷的持續創新逐漸走向了世界舞台,從某種意義上是不是可以說,中國的精英們,已經不滿足於給歐美企業打工了而夢想要親手去創造行業的奇蹟了呢?而最能反映國家實力的印度本土的科研轉產製造裝備等能力,更是全方位的落後中國幾十年以上。如果真的存在「印度管理」模式且遠勝過我們的管理水平,貌似畫面不應該是這樣的啊...
圖片千真萬確是來自於網路啊啊啊啊啊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們應該明確的認定,在大國競爭的過程中,中國從來沒有,也根本不應該把印度作為自己的對手,中國的企業要發展壯大,走向世界成為全球性的跨國公司,不能去迷信別人的什麼模式,而應該永遠保持創新的動力,在創新中不斷摸索最有效的,最適合的,最能支撐企業持續發展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流程、工具、最佳實踐,去創造企業管理中的「中國管理」模式。
以一句名人名言作為這篇文章的結束吧:
拐一年搖一年緣分吶, 吃一塹長一智謝謝啊!
推薦閱讀:
※讀書015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混亂可以給你的團隊、思維和生活帶來有利影響
※連鎖精品酒店品牌在不同地區做酒店,如何體現「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