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親密關係中如何面對出現的矛盾?

在我自己的親密關係中,我曾採取過立場(也就是,企圖證明自己是對的),也試過溝通的方法。我是個自尊心很強的男人,所以非常習慣於證明自己永遠是對的。但是,這麼做卻讓我得不到片刻的平靜——即使我事實上真的是對的!只有放下自己的立場,接近對方,誠心希望好好溝通,我才能得到快樂。

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克里斯多夫·孟提出,有八個重要的問題能引導我們做出真正有效的溝通。他用問題的形式來表達,因為問題能讓我們搜索自己的靈魂去找答案,而指示方向卻往往會讓人公式化。經驗讓我明白,真正的親密關係是沒有公式可循的。不管是親密關係的快樂,或生活上其他的快樂,都依賴我們每時每刻的應對方式來決定。

有效溝通的八個綱要問題:

1.我想要什麼?

2.有沒有什麼誤會要先澄清的?

3.在這次衝突中,我所表達的情緒,有哪些是絕對真實的?

4.我或我伴侶的情緒,是不是似曾相識?

5.這種情緒是怎麼來的?

6.我該怎麼回應這種情緒?

7.情緒背後有哪些感覺?

8.我能不能用愛來回應這種感覺?

當我誠實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我的親密關係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另外,我還發現,與親密關係無關的問題,也能藉由跟伴侶溝通的方式而得到解決。

這八個問題不但指出了我親身體驗出的原則,也包含了許多大師的想法,如卡爾·榮格(Carl Jung)、恰克·史匹桑諾(Chuck Spezzano)、蓋·亨德利克斯與凱瑟琳·亨德利克斯(Gay and KathlynHendricks),以及《奇蹟課程》一書。以下就讓我們來逐一探討這八個問題。

1.我想要什麼?

這應該是進行溝通時最重要的問題。對我而言,最大的挑戰就是要一直專註在溝通的主要目的上。只要其中任何一方能集中心力來結束權力鬥爭,就能很快找到恢復和諧的方法。所以,只要在心中立定目標,要達到和諧、雙贏的結果,並且盡全力去達成這個目標,我就一定能成功。其實,每個衝突都有完美、雙贏的解決方式,但是一開始可能不容易發現。事實上,除了雙贏的方式之外,其他的解決方式,都不能算是真正的解決。所以,我會自問:我想要什麼?我希望自己是對的,還是希望自己快樂?我要衝突還是和諧?自衛還是互信?孤立還是親密?我想要單贏還是雙贏?我想要妥協,還是完善的解決之道?

這是對自己負責的基本原則之一:你想要什麼,就會得到什麼。如果你想要贏,就一定會在衝突時爭個勝負,但是勝負之爭只會讓勝者有罪惡感,且讓敗者憤恨不滿、心存報復。想一想,在爭論中贏過了伴侶,你的心情會很好嗎?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對方也許在等著機會報復呢。反過來,雙贏的策略卻能讓兩個人的親密關係更美好、更快樂,因為你們知道彼此都在為對方著想。

有別於社會上某些堅定不移的觀點,我認為在人與人的衝突當中,沒有所謂的壞人。不管是情侶、朋友,還是合伙人之間的衝突,其實雙方都為了快樂與歸屬感而在儘力做到最好。在我做過的許多心理諮詢中,我常聽到一方對另一方有非常不好的觀感。他們曾經深愛的人,現在成了全世界最卑鄙的渾蛋。經驗告訴我,對伴侶有很糟的評價,都是由於自己的痛苦所造成。發生摩擦時,如果能提醒自己,對方和我一樣無辜,會有很大的幫助。我發現想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好方法:只要想一想太陽不偏心地同時照在我們兩個身上,我就能提醒自己,我的靈魂對兩人的愛也是一樣的。當我想把別人看做錯的一方或壞人時,我會盡量記得自問:「我的靈魂會怎麼看待這個人?」我的心和靈魂都知道沒有真正的壞人。

想要確實達到自己立定的雙贏目標,我們不能滿足於看似和平的妥協。和妻子妥協時,唯一能讓我感到滿足的是,知道她失去的和我一樣多。妥協看起來好像是最佳的解決之道,但事實上,兩人都覺得自己是輸的一方,因為我們心裡都很清楚,雙方接受的結果,遠比不上真正可能的最佳方案。只要相信自己心靈的力量,我們就會發現,原本看似無解的難題,也能得到不可思議的,甚至是奇蹟般的結果。

想要看到這樣的奇蹟,我必須時時提醒自己,沒有人要求我來解決問題。事實上,每個問題的本身,都包含著自行解決的機制。只要問題所喚醒的感覺得到了妥善的處理,問題就會神奇地轉化為一份禮物、人生經驗,或一個讓生命更豐富的機會。我的兩個朋友就是很好的例子。那時他們正面對很嚴重的家計問題,女方懷孕了,男方又丟了工作,壓力使得他們經常吵架。她覺得他很無能(一點都不像個男人,連自己的家庭都不能照顧),而他覺得她沒經過他同意就懷孕,一定是故意的,這樣她就可以逃避責任(每天躲在家裡看電視,什麼都不做),而他卻要辛苦地做很爛的工作。但是在互相指控的表面下,其實她覺得家裡窮是她的錯,而他的想法也是一樣。他們都很自責,都認為自己應該想辦法來解決財務的困境。在適當的時機,他們決定坐下來好好溝通。在這麼做的時候,他們發現原來兩個人都深信自己是沒用的失敗者。他們分擔了彼此的痛苦,一起落淚,並且為不曾有過快樂的童年而悲傷。那天晚上,他們在互相安慰中度過。幾天後他得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能讓他一展才能的工作。

就我看來,奇蹟並不是他得到新工作,而是我這兩位朋友能在最黑暗的時刻找到內心的愛。他們發現,問題並不是錢,而是由於他們曾經受過創傷對生命失去了信心。一旦他們不再把解決問題視為自己的責任,他們就能把心力用來處理更重要的事,而問題已經發揮了應有的效用,也就會自然地轉變為一份禮物,讓他們重新找回對生命的信心。這種轉變的關鍵就在於,他們了解到他們真正想要的:希望孩子能有一對快樂、相愛的父母。

2.有沒有什麼誤會要先澄清的?

也許我的伴侶晚歸是因為車子爆胎了;也許她的朋友生病了需要照顧,她又沒時間打電話通知我;又或許她晚歸是因為她以為我並不關心她回不回家,而我卻認為她是跟她更愛的男人出去了。誤會一旦澄清,就不需要再胡思亂想。要知道,會指控對方往往是由於太多的假設。一旦所有的事實都公開了,你就能開始處理讓事情惡化的真正原因,例如:是什麼讓我們以為對方不再關心自己?

3.在這次衝突中,我所表達的情緒,有哪些是絕對真實的?

表達絕對真實的事實的意思是,我所說出的話,不會讓衝突更加惡化。如果我只描述自己的情緒,卻不把別人當成該負責的對象,那麼我說出的話,就是不爭的事實。反過來,如果我對妻子說:「你晚回家讓我很生氣。」這句話就很可能讓衝突惡化,所以它不是事實。也許她晚歸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可能會讓我馬上消了氣。事實上,我會生氣是由於自己所想像出來的她晚歸的原因。妻子的晚歸也許是導火線,但絕不是造成我憤怒的原因。我本來就有一肚子氣,只是在等機會發泄出來而已。她的行為讓我有生氣的借口,卻並不是我生氣的原因。

比較接近事實的說法應該是:「你沒有準時回家,我就生氣了。」更好的說法是:「你的晚歸,讓我了解到我心裡有多大的怒氣。」不然這樣說:「我真的很不爽!這不是你的錯——我只是一肚子火!」能對自己的情緒百分之百負責,你說出的話,就會是絕對的事實。如果做不到百分之百的負責,你就還是有可能責怪、批判對方,自以為是,並且自我防衛。

每次親密關係發生了危機,我們都會自然而然地以為問題是外在的,但我卻發現所有親密關係的衝突,其實都代表我自己內心的衝突。卡爾·榮格賦予「投射」這個詞一個新的意義:我們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實都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反映。在我進行的訓練中,有時我會要求參與的人先說出自己的感受,然後再描述跟他同一小組的,都是什麼樣的人。得出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內心有恐懼的人,就會覺得跟他同一組的人看起來都很兇惡;心懷憤怒的人,就會覺得同組的人都有很多錯;有一個非常平靜快樂的人說,跟她同組的人都是小天使。我曾一再得到驗證,「投射」原則確實是真的。我也儘力把親密關係中的所有衝突都看做是我自己內心歷程的反映。如果在我的內心深刻地感受到被遺棄和寂寞——這是人類很常有的經驗——那麼我就會自然地認為身邊的人都是冷冰冰的,一點都不關心我。對自己的感覺負全責,就能讓我不再誤認快樂和不快樂的源泉都是外在的。能夠明白對自己負責的道理,就能更加了解自己每時每刻體驗到的事物。

在衝突中,憤怒通常是最先出現的情緒。憤怒往往會蓋過其他更重要的感覺,但能明白並盡量感受自己的怒氣也是件好事,只要不傷到人就行。除了憤怒以外,恐懼、悲傷,或衍生自這三者的其他感覺也是經常出現的情緒。只要能說出「我現在覺得……」,在空白處填上你現在感受到的情緒,你就開始探索自己的內心了。而「我覺得好像……」或「我認為……」,或「你讓我覺得……」則是逃避自己感覺的說法,而且往往會引發爭吵。

4.我或我伴侶的情緒,是不是似曾相識?

你應該馬上就感覺得到,現在感受的情緒,已經存在你心中很久了。一開始你也許會認為你一輩子從沒有這麼生氣,或這麼傷心過,但是責任感會讓你明白情緒的由來。你會發現,現在的情緒似曾相識,甚至可以說是擁有悠久的歷史。一旦你發現它很熟悉,就不太可能再怪罪另一半「讓你有這種感覺」。

當然還是會有人堅持,雖然這種感覺存在已久,但如果不是某某人做了什麼事的話,他們就不會再一次感受到這種感覺。我從小就傷心過,是沒錯。每個人都會有傷心的時候嘛,但是你不必讓我更難過啊!重點是,悲哀的感覺是早就有的,你會察覺到它的存在,是因為傷痛需要治療。所有的事情,事實上都沒有好壞之分,但是當你感到悲哀時,你就會用悲傷的心去詮釋所遇到的事。認為先有事情的發生,才引起你的情緒,這是一種自欺的想法,事實上,先出現的是你的感覺與情緒。

這個問題也有另一面,也就是你可能並沒有察覺到自己的情緒與感覺。這時候,就讓對方來代表你們兩個人發言。如果你仔細聆聽,就能察覺對方現在的感覺。如果無法察覺,就要求對方多說一點,直到你能了解為止。一旦了解了對方的感覺,你就會想起你自己也曾有過這樣的感受,也就能明白自己的情緒了。如此一來,你就開始分享對方的感覺了。

5.這種情緒是怎麼來的?

「熟悉」這個詞,和「家庭」一詞脫不了關係。家庭是你最早開始建構信念的地方。信念是指由想法、圖像和感覺所構成的東西。家庭也是你最早開始感受情緒的地方。你心中無意識的部分在體驗到某事時會產生反應,這種反應就是情緒。你可以把無意識的部分想像成一片無邊無際的大海,充滿了能量、符號、原型和感覺。你的心會對這些無意識的感覺產生反應,因而出現負面的情緒,如悲傷、恐懼和憤怒。這些情緒都是你在小時候跟家人互動時產生的。家人中最具重要性的是照顧你的人(通常是媽媽,有時候是爸爸或親戚),其次是掌大權的人(通常是爸爸,有時候是媽媽或親戚),再其次是兄弟姐妹及其他親戚。你在跟這些人的互動中,可能會感受到強烈的情緒,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這在你建立起對自己的信念的過程中,有關鍵性的影響力。當你必須成長,擺脫這些信念的時候,相關的情緒就會浮現並投影在適當的事件上——通常是以感情危機的形式出現。現在你應該能了解為什麼找出情緒的由來很重要了——這樣你才有機會把不好的、自我局限的信念轉變為喜歡自己的信念。

跟你的伴侶溝通,分享情緒的由來,有雙重的好處。一是你可以不再把伴侶看做敵人,而讓對方跟你站在同一邊。既然你的情緒由來已久,這就能證明,早在你認識對方之前,它就已經存在了,所以對方自然也不是造成你情緒的禍首。二來,跟伴侶分享你的情緒由來,能讓你更清楚自己情緒的每個小細節。

6.我該怎麼回應這種情緒?

當你這樣問自己的時候,你就可以選擇不再對負面的情緒作出直覺的反應,而去發掘能讓你得到平靜、喜悅與愛的處理方式。一般來說,不論何種情緒,在你身上停留的時間都不會超過六分鐘,除非你為它建造了一個家,讓它在你心中長住下來。如果你否認自己的情緒,為情緒找借口,害怕或放縱自己的情緒,那它們就會在你心中生根了。然而,如果你只單純地把全副精神集中在你的情緒上,卻不做任何評斷,那麼情緒就會轉變成更高形式的能量。一個很好的處理方式是,心裡有什麼感覺就說出來,盡量不作保留,也不抗拒。除了說出情緒的由來之外,你還必須要說出情緒的強度、組成,和它所造成的效應,但要小心不要在過程中放縱了情緒。

通常你在這麼做的時候,伴侶會從旁支持。但也有可能伴侶不會支持你,因為對方不夠信任你,或者對方正忙於應付自己的情緒。完成這個程序且不壓抑情緒對你是有益的,我將在本章的最後列出許多響應情緒的方法以供參考。這些方法成功與否,得看你有多大決心。你可以用下面這個問題來測驗自己的決心:我該怎麼回應這種情緒?如果你的答案不是充滿了愛的答案,那麼你就選擇了恐懼。

7.情緒背後有哪些感覺?

只要能用有益的方式來響應自己的情緒,你就會發現問題已經解決了,而你和伴侶(這個跟你起衝突的人,也可能不是伴侶,而是其他人)的感情也更親近了。你所要做的只是去充分地感受怒氣、悲傷,或承認恐懼,然後你就會覺得舒服多了。你已經往更充滿愛、更親密的感情邁進一步。

然而,當化解了自己的情緒之後,你往往會發現另一扇門,一扇通往更廣大事物的門。我稱做「空虛感」的地帶,它是我們開始追求完全的「自覺」時才會遇到的感覺。寂寞、無助、絕望、迷失等(這些只是幾個簡單的例子),都是人類經驗的一部分,但是這些感覺似乎是那麼深遠又無邊無際,以致我們好像十分害怕感受它們。我個人相信,小孩子發脾氣就是為了逃離這些空洞的感覺。

我還相信空洞的感覺是造成我們限制信念的主因。如果我們能坦然面對這些感覺,人生可以有很大的改變。盡最大能力將感覺表達出來,可以讓我們在更了解自己的同時保有自我,不致迷失。為什麼這很重要呢?因為我們最大的恐懼,就是怕自己會被這些感覺吞噬,因而發瘋或死去。想像自己是一滴即將落入大海的小雨滴,在成為大海的一部分時,你能保有自我嗎?當我們感受到空洞的感覺時,我們就像那些小雨滴一樣。害怕會發瘋或死亡,就是這樣。但是如果我們能夠面對空洞感而不恐懼呢,如果我們覺得自己沒有力量,那麼,如果我們能夠用負責的態度來面對無力感,會發生什麼事呢?也就是說,不要把無力感當做敵人,而把它當做我們的一部分。

8.我能不能用愛來回應這種感覺?

一旦選擇面對自己最深層的感覺,你就可以開始將恐懼轉化為愛意。在《奇蹟課程》一書中,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不管你要去哪裡,愛都會找到你。」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能集中心力來面對無力感,並且接受這種感覺,那麼你就是選擇了愛。(在本章最後,我會附上其他響應自己情緒與感覺的方法。)

在面對壓迫性的感覺時,如果能夠選擇愛,你就選擇了比感覺更偉大的東西,而且同時也保有了自我。我發現這種選擇的影響力是很可觀的,有時甚至有點嚇人。我從前一直認為自己最害怕的就是痛苦的感覺。而當我學會平靜地面對這種感覺時,我總會發現,痛苦已經轉變為一份禮物,讓我找回失去或遺忘已久的東西。這是很可貴的人生經驗,它讓我的目標更清楚,而且能夠體驗更高層次的快樂和創造力。這樣的結果,真是太美妙了,現在唯一的問題是,我能不能承受這麼美好的事物?說實在話,比起空虛的感覺,我更害怕愛。像我的朋友恰克經常說的:「你能承受美好的事物到什麼程度?」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我們每時每刻的選擇。

當我發現這個選擇的力量時,我又明白了另一件美好的事。當我選擇用愛來回應痛苦時,我就發現妻子跟我在一起,作出同樣的選擇。從那時候起,每次我選擇對自己的感覺負責時,我妻子都在我身邊,跟我分擔同樣的痛苦,也像我一樣努力地用愛、接受、了解和平靜的態度來響應它。在發現這樣的奇蹟之後,我很快就想出了一個快捷方式:

① 察覺衝突背後的情緒,並且深刻地感受它以及更深一層的空虛感。

② 愛我的妻子。

(不過我必須承認,我並沒有每次都使用這個快捷方式。)

當然啦,我注重科學的一面會覺得這實在太過簡化了,甚至有點像童話故事一樣。不過當我忘記自己有科學的一面時,這個快捷方式的實用效果是非常好的!畢竟,妻子就像我的鏡子一樣,完美地反映出我內心的感覺。如果我感到痛苦,我就會發現她也感到痛苦。所以愛她就是愛我內心的痛苦,也就是愛我自己!

在我的理論中,用負責的態度去面對自己感覺的意願,是溝通的關鍵,也是解決權力鬥爭的方法。也許你會覺得自己天生不適合做這種事。下一章我將會討論一些可能的原因,現在我要做的,是讓讀者明白感覺的重要;如果你是正方,你會避免去感覺,而如果你是反方,你則會認為自己早已經感覺到了。我要說的是,真正感受自己的感覺,並且決心安撫它們,能讓你跟伴侶、朋友、親戚,或同事更加親近。不管你是正方還是反方,如果你覺得跟身邊的人無法更親近,那麼,這些原則也許能夠幫上你的忙。

關於有效溝通,還有兩件事我想要和你分享。

第一,有些用過這些方法的人會說,一開始很有效,但時間長了就行不通了。一位案主跟我說,他們確實遵守了這些綱要,而且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第二天,事情就又回到了以前的「老樣子」。既然這和我自身的經驗相符,我便了解到,有時候衝突是一波「兩」折的,偶爾也會一波「三」折。所以,你要讓自己為第二波衝突作好準備,並且對溝通及感受的方法保持信心。只要聽從自己內心真誠的意向,你一定能達到更高的境界。

我想分享的第二件事是我曾試著背下這些綱要:我試過把它們貼在冰箱門上、浴室的鏡子上,還放在床邊的桌子上。而且我教導有效溝通的技巧也已超過十年,但是每當親密關係中出現大問題時,我的小紙條總是找不到,而我的記憶更是一片空白。因為衝突總是充滿了痛苦、憤怒、自尊、恐懼和罪惡感,讓人想不訴諸防衛機制都很難。這時候,承認自己是錯的,等於給我的伴侶(亦即「敵人」)機會來對我大加撻伐一樣。為自己以及伴侶的行為負責,就好像是承認自己是該處罰的壞人,同時免除伴侶的所有責任。在面對權力鬥爭中激烈的爭吵、冷戰或情緒化時,實在很難保持頭腦清醒。就算能記得這些綱要,也會覺得它們太薄弱,無足輕重。我們很可能因此完全忘記內心的真正目標。那麼提出這些綱要又有什麼用處呢?

以上的原則及綱要的目的是要開啟我們的心房,讓我們了解,每個衝突其實都可以有完美的解決方案。許多人只知道妥協,卻不知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事實上可以有更好的方式。我們從小就常聽人說,人際關係就是「給予與獲得」,但我的理論則是「給予與接受」。我不想從伴侶身上「獲得」什麼東西——這樣我會覺得自己像個賊一樣,我情願「接受」伴侶自願給我的東西。

但即使徹底讀完了這些原則,你還是會覺得這只是一個理想,不切實際,根本不能應用在人際關係上。我鼓勵你實際測試一下這些原則:聆聽你的伴侶,就好像是在聽你自己的心對你說話一樣。你不妨冒一下感情受傷的險,因為除了自以為是的立場和與人爭吵的不快以外,你並沒有什麼好損失的。只要真的有心,這些綱要就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我自己和許多其他人的經驗都是如此。我知道這些綱要的真正價值。

我還知道,當受到情緒及恐懼的影響時,我們會心生懷疑,不再確定自己是否能達到和諧解決問題的目標。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在試圖溝通時,不斷問自己一個重要的問題——事實上,這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問題——「我想要什麼?」當你深入了解人心時,你就會發現世界上發生的所有事,都是人的意願所造成的。如果我們希望完善解決一個問題,讓危機成為轉機,並且決心達成這個目標,那麼我們最後一定會發現真理——了解自己是誰,問題也自然迎刃而解。我曾經遇到過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但我鼓足了勇氣去尋找真理,於是發現了奇蹟——看起來無解的問題,都得到完美雙贏的解決,讓雙方都十分滿意。

當然也有些時候,我沒有足夠的勇氣,不願去追尋真理,而情願築起心牆來確保自己的安全;或者我想證明自己是對的,而不願做個快樂的人。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就犧牲了我所愛的人,把他們當做敵人來看待,離他們遠遠的,或者無情地攻擊他們。如此一來我就無法得到和諧滿意的結果,而是變得越來越自我孤立。這些不愉快的結果並不是我的錯誤所造成的;錯誤是學習必經的過程。我心裡想要的事物,才是造成不愉快的原因。

最後,我想再給大家一個建議,這是一個曾解救我多次的方法,那就是:如果無計可施,就選擇臣服吧!有一次,我的婚姻出現很大的問題,幾乎導致我和妻子離婚。有長達一個月的時間,我們企圖溝通,但即使有我寶貴小紙條的幫助,我還是不斷陷入絕望的深淵。最後,除了找律師寫協議書,似乎是再也沒有辦法可想了。就在這時,我突然想起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愛你的敵人。」由這句話,我又聯想到另一句,是凱撒大帝曾經說過的話:「我發現敵人的真面目就是我自己。」我看著妻子,發現我把她當做威脅我安全及幸福的敵人,而事實上真正的敵人是我的自毀傾向,即我的懷疑、無價值感、驕傲、孤獨感、嫉妒、寂寞,以及對自己的憎恨。就是這些心魔在威脅我的快樂,而在那一刻,我了解到批判和惡行不可能是真理;只有能激發愛、喜悅和良好溝通的感覺與想法才是真理。

最後我終於擺脫了心魔的影響,在心中想像出美好的未來,並呼喚我的靈魂來教導我該如何表達,因為在那一刻,我最想得到的就是真理。從痛苦中,我感受到對妻子由衷的感激,我向她表達她在我心中的重要性。這次我說的話,字字發自真心,雖然我之前也說過類似的話,但是一點效果都沒有。以前我雖然說的是應該說的話,卻只是為了控制我的伴侶,因為我把她當做敵人,而企圖保護自己。我認為她是錯的而我是對的,如果我們一直這樣下去,不難想像我們將會卡在這個瓶頸里很久很久。但是非常幸運,我放下了自己的利益,且記起了真正重要的事,為了我妻子好,也為了我自己好,我向最好的選擇臣服了。結果我們突破了瓶頸,親密關係回歸了正軌。那麼,下一次發生激烈衝突的時候,我會記得臣服嗎?我真心希望我會記得,但沒法保證。

我相信溝通的關鍵就是臣服。一旦你向真理臣服,你就能得到靈魂的引導。靈魂會讓你知道該說些什麼,並且領著你一步步走上和伴侶的融合之路。有時靈魂會讓你察覺內心存在已久的深層痛苦;有時它會讓你學會去愛、去欣賞,並且感激伴侶;有時它會讓你學會不再用期望去束縛伴侶。不論何種方式,靈魂總會讓你更靠近自己的內心,並了解到你和伴侶(還有世界上所有人)是一體的。

對正經歷「幻滅」階段,並深陷權力鬥爭或企圖控制對方的人,我的忠告是認真學習有效溝通的原則,儘可能地去了解它們。然後,在激烈的爭執中,相信自己的心和靈魂,讓它們引導你,只要你誠心地順服,真理便會讓你明白該怎麼做。

不管做什麼事都是一樣,只要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你就會自然找到方法。如果知道做不到有效溝通會有什麼後果,你也許會更願意儘力去做。

推薦閱讀:

許多年後我還是偶爾想起你,但我知道我一個人也會堅強的活下去
小鹿情感是如何處理婚外情的?可以相信嗎?
楊洋和李沁為什麼分手?
還有一種愛情,叫老年人的愛情
民國愛情 | 沈從文與張兆和的愛怨情痴

TAG:親密關係 | 愛情 | 吵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