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人際交往中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

關於人際關係,我被問到最多的幾個問題是:

在人多的場合,不知道說什麼,一說話就很緊張,怎麼辦?

我是個內向的人,如何能成為一個調動氣氛的人?

喜歡一個人待著,不太喜歡社交,但又覺得這樣不好,怎麼改變?

當想到即將到來的社交,就會讓人覺得緊張,我們把這樣的性格歸結為「內向」。榮格在提出內向和外向性格時,認為內向的人在社交互動中感到疲憊,而外向的人落單時會感到焦慮,內向的人需要獨處來充電,而外向的人從社交中汲取能量。

儘管榮格並沒有定義,內向的人是害羞或者缺乏安全感的,而外向的人是善解人意或者受歡迎的,在今天,當我們說起內向和外向時,卻一直帶著不可避免的評價色彩,至少從人際交往這一個方面,外向的人似乎的確更受歡迎。

今天要推薦的書是Susan Cain的《安靜,就是力量》。很多人通過TED演講「內向者的力量」認識了她,她在演講中提到,有1/3到一半的人屬於內向,那麼,這些人註定在現代社會中扮演失敗的角色嗎?

性格是一個漸變圖譜而非兩極

Susan在書中寫到,作為一個內向的人,她更喜歡在思想上與作家和音樂家交流,而不需要和他們本人碰面,但我們生活的環境似乎極度迷戀「外向」。

頂著不做真實的自己的壓力,內向的人最後非但沒有變得外向,還帶來了內心的衝突,比如,有個深受困擾的年輕男孩告訴我,他在和朋友聚會時,總是想像著其他人都在如地交談,為什麼自己卻偏偏要很久才能開口說句話。一味強調外向的有號召力、善談等特點,強迫自己去模仿,內心卻極度不適,這甚至導致了焦慮症。

在榮格的性格理論提出後的一百多年內,心理學上又提出了一個「中性性格者」的概念。實際上,在Susan Cain的書里提供了一個清單,讓人們去對比自己的行為,比如,我經常不接電話等它自動掛斷或者轉到語音信箱;我不喜歡同時完成多項工作;和同齡人相比,我似乎更少關心財富、名譽和地位。很多人測出來都是「中性性格」,既不是完全的外向,也不是完全的內向。我們的性格富有彈性,這就像對內向-外向更精準的定義:性格是一個漸變圖譜,而非兩極。

如果我們把內向性格的特點概括為需要獨處,把外向性格的特點歸結為需要社交,會發現它們本身不具備優劣,面對內外向,我們真正的艱難來自評價。

例如Susan Cain提到的,最重要的社會機構都是為外向者而設計,例如學校和工作單位。老師喜歡外向的學生,而喜歡獨處、發言不積極、交友不踴躍的學生,常常被視為異類;在工作中,喜歡獨立完成工作的人,會受到同事的干擾,而團隊工作偏偏被視為是最主要的工作方式。

我們誤解了內向與外向,也誤解了人際關係中的「情商」

情商這個概念的盛行,來自心理學家DanielGoleman。情商是一種能力,讓我們能夠識別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和感受,利用情緒的信息來指導思維和行為,以及管理和調整情緒以適應環境。

人際交往能力是情商的一個重要部分,但絕不等同於「善於交往」「成功」「招人喜歡」這麼簡單。它包括了五個結構:

  • 自我覺醒:知道一個人的情緒、力量、弱點、動機、價值和目標,並且利用直覺來做決定。

  • 自我約束:控制或者引導自己混亂的情緒、衝動,能適應變化的環境。

  • 社交技能:能夠管理關係,讓人際關係朝期待的方向發展。

  • 同理心:能夠考慮別人的感受,特別是在做決定時。

  • 動機:為了獲得成就,能夠有足夠的動力去完成任務。

當上面這五種能力能夠發展到一個理想水平,人際關係是協調的、有界線的、適度的,而不是由一個外向的人主導操控。換句話說,人際關係中的情商高低,不是某個特質是否突出,而是一種綜合的心理能力。這些,都不是簡單的「成功」能夠概括的。

電影《完美陌生人》里的整形醫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的妻子提出要在場的朋友完全公開自己的簡訊和電話,對於這種容易造成破壞性的做法,他一直在試圖保護朋友之間的關係。當女兒打來電話,詢問要不要和男朋友發生關係,場面相當尷尬,但他的一席話成功化解了緊張氣氛:我不能代替你做決定,但如果你認為今晚去做了,今後想起來會很滿足,那就去做。如果你因為男朋友提出要求而勉強去做,今後想起來會有所遺憾,那就不做。

當論及成功,我們的確能看到外向的好處,但當我們只看到這一面,企圖把自己變成一個這樣的人時,就會忽略掉一個重要的東西,不管對內向還是外向的人,都可以從中獲得力量的東西:獨處的能力

溫尼科特把「獨處的能力」視為一個人情緒成熟最重要的標誌之一,並且他特別提到,獨處的能力不是指你真的一個人待著,而是當身邊有人的時,對自己是一個完整的人的體驗。上面提到的那個年輕男孩,顯然在社交中丟失了自己,注意力都放在猜測和模仿別人。

我們需要人際關係,而好的人際關係是建立在我們的獨處能力之上的。對偏向內向的人,缺乏獨處能力的風險是容易在社交中渴望關注,過分在意自己的表現,而對偏向外向的人,風險是忽略了他人的感受,變得自我中心。不論你是偏向外向,還是偏向內向,在人群中還是自己一個人待著,發展獨處的能力都能成為一個很好的心理調適器,讓我們能夠獲得良好的感受。

如何做到內外向平衡?5個小建議

那麼,如何利用好獨處的能力,做到內外向平衡?想像一種狀態,叫「外向的內向」,在這種狀態里,我們可以對社交保持開放,但也需要獨處的狀態。

1、你能保持安靜,但不代表你沒話說

社交里不需要總是在說,你在源源不斷地產生想法,保持安靜是因為對方此時更需要說,而你更想聽。周圍都是人的時候,也不代表一定要說話,因為有時候跟人待在一起就感到挺滿足的。有意義的聚會不是在人群中刷存在感,有的人喜歡一對一的聚會,因為更有親密感,有機會真正了解對方,徹底盡興的聊而不是泛泛地聊。這是一個在社交的大原則上用得到的策略,社交中也存在假性親密,質量不高的泛泛之交更容易讓人覺得疲倦和無意義,所以真正的目的是獲得友誼和有意義的信息,原則仍然是交往真心喜愛的人。

2、不會經常社交,但外出時會保持一個好的狀態

社交之前人會有一個心理準備過程,當你很好地和自己相處,滿足了和自己待在一起的那部分,在社交中的狀態會更好。當不想說話的時候,強迫自己社交是一件非常消耗精力的事,不管是面對面,還是通過社交軟體。但也不是不理對方,可以禮貌地回復,讓對方知道自己聽到了。

3、在自己不感興趣的話題上停下來

有很多話題,如果和在場的人無關,會讓人越來越乏味。你可能經常在社交中遇到這樣的人,無休止地談論自己的父母、工作、戀情、寵物,聽著特別耗電。真正讓人舒服的交流是你來我往,就算只是在傾聽,也會有呼應。如果變成一個人說,另一個人奉承、吹捧、附和,整個交流會讓人感覺虛假不真實。如果不能形成交流,在適當的時候讓對話停下來。

4、讓別人的注意力停留在自己的身上是有限度的

雖然都希望別人能關注到自己,但每個人能承受別人關注的時間是不一樣的,有人能接受十幾分鐘的矚目,有人只希望別人看自己幾十秒,所以這是一件量力而行的事,社交並不是要一直努力抓住別人的注意力。

5、自我評價是正常的

社交中的「內心活動」很豐富。如果你本來就在期待自己在社交上有所改變,那麼,就會特別關注自己表現得不夠好的地方,比如退縮了,表達不理想,不夠活躍,但這是一些非常正常的內心活動,你把它們藏在心裡,別人也把它們藏在心裡。允許自己在完善的路上有一些反覆。

高情商的表現是內外向平衡的結果,而內外向平衡依靠的又是獨處的能力,並不是某種性格因素讓我們變得受歡迎或者不受歡迎,要不斷在人群中找到一個完整的自己,平衡是最管用的調整方式。這可以讓我們把內向、外向放到一個發展性的角度來看,不把自己固化在某種性格中,或者淹沒在人群中丟失掉自己。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張德芬空間」)

推薦閱讀:

關於社交,你究竟在恐懼什麼?
小姐和丫鬟的故事
別人能做到的事情,我為什麼做不到?是因為不夠努力么??
如何優雅地拒絕回答對方提出的關於基本常識的弱智問題?
五個連曉老師都相見恨晚的道理

TAG:心理 | 內向 | 情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