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為什麼會失去孟加拉?
孟加拉國,位於南亞次大陸東部,孟加拉灣之北,面積14.7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6億,是全球僅次於印尼、巴基斯坦的伊斯蘭第三人口大國。
就地緣的角度來看,孟加拉作為一個伊斯蘭國家,這看上去多少有些奇怪。畢竟孟加拉跟傳統伊斯蘭世界地緣關係十分疏遠,並且其被印度三麵包夾,就連人種跟語言,都與印度一脈相承。按理說,這種國家,應該屬於印度文明之一部分,為啥就被風馬牛不相及的伊斯蘭吸納了呢?
雲石君在此做個解讀:
首先,大家了解下孟加拉的基本國情:
孟加拉國處在恆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即中國的雅魯藏布江)下游,國土面積近15萬平方千米,人口約1.6億。
因為孟加拉本部核心區,位於兩條大河的入海口三角洲平原,農耕條件十分優越。同時,考慮到其直面印度洋,有利於承接外部海洋文明的影響,所以孟加拉在古代一直是次大陸最富庶的地緣板塊之一。
可就是這樣一塊肥肉,卻沒有被印度文明融合,反而被伊斯蘭吸納。這是為什麼?
其實早先,孟加拉也是印度文明的組成部分,但隨著伊斯蘭的崛起與大舉東進,形勢逐漸改變。伊斯蘭傳播過程中,將中亞游牧部落吸納消化。而伊斯蘭化的中亞突厥游牧武裝又屢次翻越興都庫什山脈,向南亞入侵,並剷除了當地的印度原生勢力,在此地先後建立了德里蘇丹國、莫卧兒王朝等伊斯蘭教政權。
獲得政治統治地位後,伊斯蘭教也積極在南亞傳播。
不過,印度文明畢竟底蘊深厚,規模龐大,伊斯蘭雖有政治力量支撐,但想完成對印度原生文明體系的整體替換,仍然心有餘而力不足。但是,在一些邊緣地區,伊斯蘭依然取得了突破。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僅次於恆河平原的南亞第2、3大地緣板塊——印度河流域(巴基斯坦)與東面的恆河三角洲(孟加拉)。
印度河流域的伊斯蘭化不難解釋。此處地處次大陸西北端角落,與中西亞伊斯蘭世界隔興都庫什山脈相望。再加上印度河流域與次大陸其他部分之間,橫亘著一個面積高達40萬平方千米的塔爾沙漠,嚴重阻礙了印度文明對其的輻射能力。天長日久之下,伊斯蘭文明步步蠶食,最終完成了對該地區印度文明的取代。
但孟加拉不同。此地與中東的地緣關係極為疏遠,而且恆河自西向東,從印度直入孟加拉,最後注入印度洋,將印度文明核心區——恆河平原,與孟加拉板塊緊密聯繫在一起。有這個天然通道,印度文明更沒道理被伊斯蘭逐出孟加拉。
但事實就是,伊斯蘭抹去了當地原油的印度文明,實現了對孟加拉的吸收。
這又是為什麼?
這其實跟次大陸東部的地緣結構大有關聯。
從地緣格局上看,孟加拉所在的次大陸東北部,是印度文明的邊緣地帶。僅西部一面能夠承接來自印度本部核心區——恆河平原的輻射。至於東、北兩面,儘管也跟印度接壤,但其所毗鄰的,確實印度最邊緣落後的東北邦內陸地區
東北幫的閉塞與偏遠,決定了其本身就十分孱弱,且與印度文明離心力較強,這種板塊,印度文明能勉強將其留在體系內就不錯了,哪還有能力輻射孟加拉?
至於孟加拉西境,儘管與印度大面積相鄰,但承接印度文明的地緣通道卻依然十分狹窄。
與孟加拉國接壤的,是印屬西孟加拉邦的主體部分——以加爾各答為首的東恆河三角洲,而西孟的更西便,則是德干高原。
地緣格局上,恆河南北兩面,受德干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的雙重擠壓,因此在上中游地區均呈東西流向,直到接近孟加拉,德干高原影響力消失,恆河才折而向南,一路注入孟加拉灣。
德干高原在印度也屬貧弱板塊,能量有限,其之存在,嚴重限制了恆河平原對孟加拉投射地緣影響力的能力。恆河流經此處,河道出現了自西向南的巨大轉折,這意味著恆河三角洲偏離了恆河平原的東西向地緣主軸,進而形成一個結構相對獨立的地緣板塊。這種地緣結構的相對獨立,使西孟加拉邦在人文特徵上,也與恆河平原出現一定的差異,該地的主體民族與孟加拉國一樣,都是孟加拉族人。
隨著恆河三角洲中央地帶的伊斯蘭化,印屬西孟,也受到伊斯蘭的影響。
不過印度文明畢竟是南亞地頭蛇,儘管地緣結構的局限性,使得以恆河平原為核心的印度文明,其能量不足以覆蓋全部恆河三角洲,不過在跟自己地緣距離親近的三角洲西部,它依然保證了自己的優勢地位。
但也僅就與此了,雖然印度文明勉強保住了西孟,但對孟加拉地區的伊斯蘭核心區——橫河三角洲中東部,它就鞭長莫及。
這樣一來,印度文明再想進入孟加拉,就只剩下夾在喜馬拉雅與德干高原之間的恆河河谷——也就是西里古里通道。西里古里走廊寬度不過區區幾十公里,這種限制,甚至嚴重影響到印度對自家東北地區的影響力投射,想憑這一條紐帶,就去壓制佔據恆河三角洲主體部分的孟加拉國,這實在有些力有不逮。
相對獨立的地緣格局,加上孟加拉板塊尚可的自身地緣實力,使得孟加拉在文明體系上獨立於印度文明之外創造了條件。當德里蘇丹國和莫卧兒王朝在南亞推動伊斯蘭化時,本部地區因為印度文明的強大而受阻,倒是孟加拉這種邊緣地區,反倒因為印度文明影響的孱弱,而更加容易接受。
而阿拉伯人的商業力量,也為孟加拉的伊斯蘭化提供了支撐。伊斯蘭文明對南亞影響通道主要有二:陸上,由中亞突厥系游牧勢力,從次大陸西北引進,而海上,則是由阿拉伯商人漂洋過海而來。
中世紀中後期,隨著阿拉伯帝國的瓦解與中國經濟重心的南遷,傳統的陸上絲綢之路逐漸沉寂,而北印度洋和南中國海為航道的海上絲綢之路逐漸興起,阿拉伯商人掌控北印度洋航線,在從事貿易的同時,將伊斯蘭文明順帶著傳播到東方世界。
阿拉伯文明是中世紀海洋文明的經典代表,不管是文明規模,還是發達水平,都在當時的印度文明之上。再加上印度文明凝聚力先天不足,在政治上土邦林立,故而不能像古代中國那般,將外來文明強勢阻擋在國門之外。
雖然阿拉伯無力對整個印度文明體系進行替換。但在一些沿海地區,他們仍然取得了突破:比如在印度半島上,阿拉伯商人就奪取了一些港口據點,而在臨海的孟加拉板塊,鑒於其毗鄰孟加拉灣,本身又比較富庶,再加上恆河又是向南亞次大陸內陸進行滲透的最佳地緣通道,如此寶地,自然難逃阿拉伯商人法眼。
當然,以阿拉伯商人無力在政治上接管孟加拉這麼大一塊地盤。不過由於其控制了海上貿易,在經濟上優勢明顯。以此為挑動,其之伊斯蘭文明,也隨之在孟加拉廣為傳播,爭取到大量土著擁躉,這又為伊斯蘭在孟加拉的拓展提供了另一層助力。
最後,而英國的殖民統治,也在孟加拉的伊斯蘭化過程中發揮了推動作用。
英國憑著自家文明的質量優勢,得以打敗印度土著勢力,在南亞建立統治。不過英國本土遠在萬里之外的西北歐,地緣關係上的極端疏離,嚴重限制了英國對南亞的影響力投射。英國要想在南亞的統治保持穩定,就有必要依賴當地的力量,通過他們的合作,以夷制夷。
當然,以夷制夷也是有講究的。英國人只要腦子沒進水,肯定不會去扶植印度教這個次大陸上最強的主體文明體系;而伊斯蘭教、錫克教這幫少數派,便成為英國人的最合適之選。
獲得英國勢力的支持,伊斯蘭哪怕是在英殖時期,仍然獲得了高於印度文明的地位和資源,細化到孟加拉,就是伊斯蘭在當地的影響持續擴張。
相對獨立的地緣格局,再加上突厥、阿拉伯、英國三大外來勢力出於不同考慮的助推,通過長達數百年的時間催化,孟加拉當地的文明體制終於發生了逆轉,生生從印度文明體系中脫離而出,成為伊斯蘭文明的地盤。
孟加拉在文明體系上的伊斯蘭化,最終也反映到現實中。1947年,英國制定《蒙巴頓方案》以宗教為標準,在次大陸推行印巴政治分治,孟加拉由於跟巴基斯坦同樣信奉伊斯蘭教,所以整體脫離印度,獨立建國。此時的孟加拉,成為巴基斯坦國的一部分(東巴基斯坦)。
英國這麼做的目的,自然是相想對印度這個具有準世界大國潛質的龐然大物予以遏制。不過這種做法,當然不可能得到印度的認可。印度退出後不久,印巴隨即爆發戰爭,並再之後的幾十年內又兩次大規模交火。直到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擊敗巴軍,佔領東巴基斯坦。之後,在印度的支持下,東巴宣布脫離巴基斯坦,建立了獨立的孟加拉國。
回顧這段歷史,人們不免有個疑問:既然印軍業已攻佔東巴基斯坦,那幹嘛不趁機把它吞併得了,何必還要搞什麼獨立建國呢?難道印度真的不在乎孟加拉這塊印度文明的昔日掌上明珠?
當然不是。印度自詡南亞主宰,對孟加拉這種優質地緣板塊,印度焉能不動心?可是,印度雖有鯨吞之意,但要想將其變為現實,卻面臨著諸多困難。以至於最後斟酌得失,印度只能選擇放棄。
印度會遭遇到哪些困難?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在下一節的《地緣政治36——印度為什麼不吞併孟加拉國》一文中為大家繼續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第36節——南亞之孟加拉第1部分。對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感興趣的讀者,可訂閱微信公眾號:yunshi911(長按可複製),收看雲石全部地緣政治原創系列文章。
推薦閱讀:
※喝恆河水的印度人,為啥被叫做阿三,不是阿四或阿五 | 浪潮工作室
※一面營養過剩,一面營養不良,素食主義的印度日常突破你的想像
※第十二期 大劇場:鄭和使團摩訶契丹見聞錄(完結)
※為什麼「廢鈔令」讓莫迪支持率飆升?| 毛克疾
※為何起步更早,發展卻遠不如中國?印度百思不得其解的三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