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嫌英語難學,和中文相比,它真的再簡單不過了(上)
一個是地球上使用範圍最廣的語言,另一個則是使用人數最多的交流媒介。現如今,英語和中文一時瑜亮,在語言的江山裡各領風騷。
然而,兩種語言的難度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如果把語言學習比作遊戲,那麼中文的難度級別算得上「expert」,而英文充其量只是「normal」。
郭德綱在相聲中說過「中文講情,外語講理」,這裡的「理」相當於英文單詞law,「定律,規則」。
換句話說,英語是「講道理,說得通」的一門語言。
而中文雜糅了許多的「不規範」,使用起來比較隨意,這就大大增加了學習難度。
以下是我總結的兩者的一些不同之處,這些差異也從側面反映了英語和中文相比是更容易入門的一門語言。
我們暫且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個中文初學者,換位思考,體驗一下他們的「艱辛」。
區別一 詞義上,英語的表意更準確
我們來說說「小」這個字,漢語中一「小」能修飾多個對象,如尺寸小、年紀小、氣量小、空間小以及強度小等等,不管抽象的還是具體的,都能「一小」以敝之。
這就會讓中文初學者感到迷惑,當聽到「你這個小人」這句話時,他們並不一定能理解這個「小」不是說一個人長得有多矮,而是罵一個人很卑鄙。
相聲、小品等語言類的表演形式中有很多包袱就是利用了中文的一詞對多義而鬧的「笑話」。
比如曹雲金和劉雲天表演的一段相聲中:
曹:我媳婦兒去辦護照,沒辦下來,人家工作人員說你這照片太小了。
劉:照片小?
曹:你看你還帶著紅領巾呢。
包袱抖出來之前,很多人以為工作人員說的是照片的「尺寸小」,可能他媳婦拿了張袖珍照片,微雕什麼的,沒想到工作人員指的是照片上的人「歲數小」。
這個「小」都能讓我們母語為中文的人感到迷惑,更何況外國人呢?
這種情況發生在英語國家的話,誤會完全可以避免。
工作人員會說"The person in this photo is too young.(照片上的人歲數太小)"
如果他想表示「照片的尺寸小」,會說"Your photo is too small in size."
這兩句話里的「小」分別使用了「young」和「small」來表達,這麼說是不是就不迷糊了?
其實,英文中也有一詞對多義的情況存在,只不過比漢語要少得多。
區別二 時態表達上,英語更嚴謹
英語有很多時態,描述不同時間發生的事情,會用到不同的時態。除了語境之外,我們可以通過具體的時間標誌詞、句子結構或者動詞形式來判斷時態。
比如你的一個朋友給你打電話說" I was working overtime.(我剛才一直在加班)。"
此話一出,即使沒有明顯的時間標誌詞,我們也能一目了然,知道這位朋友的加班是發生在過去的,現在已經加完了。因為他說的是was working。
如果他想表達自己正在加班,但還沒加完,就會說 "I am working overtime"。
如果他從開始加班就沒停過,並且還會一直加下去,不知道要加到什麼時候,就會說"I have been working overtime"。
不同的時態結構表達著不同的意思,簡潔,清晰。
然而中文句子體現時態的局限性相對就大一些,因為中文的動詞沒有形式的變化,有時時間標誌詞也會被省略掉。
中文所謂的「時態」是需要通過一些關鍵詞來區別的,如「已經」、「早就」、「還沒」、「……了」、「正在」、「要」、「將」、「會」等詞放在句子里可以讓人體會出動作發生的時間。
我已經和她談過了(完成時)。
I have already talked with her.
周叔叔去了超市,買了些牛肉(過去時)。
Mr. Zhou went to the supermarket and bought some beef.他正在看NBA(進行時)。
He is watching the NBA game.我會回來的(將來時)。
Ill be back.但問題又來了,比如孩子從外面回來後說:「爸媽,我出去玩了」。
帶有「……了」的句子乍一看好像是表示發生在過去的事情。
但這句話也可能是將來時,發生在孩子要走還沒走時跟家長打招呼「爸媽,我出去玩了」,也講得通。
所以,這樣一看,有「……了」的句子並不一定就是過去時。
其實如果要表示將來時,這句話的完整說法應該是「爸媽,我要出去玩了。」
如果是過去時,那麼他就會說「爸媽,我剛剛出去玩了。」
通過「要」或者「剛剛」才能體現出動作到底發沒發生,偏偏我們講話時還會隨意省略這些關鍵詞,那麼外國人在語境和時間標誌詞不明的情況下,就迷糊了,到底是過去還是將來呢?
區別三 句法上,英語更加規範
英語的表達以長句為主,能一整句話說完的,盡量不劈成兩句說,因此就衍生出來了各種複合句和並列句。
但中文是能劈就劈,為了照顧停頓,一句整話會像切蚯蚓似的剁成好幾截兒。尤其是在定語從句中,這種現象尤為明顯。
看下圖《十日談》中的節選
十日談節選
在這句話中,who bacame rather angry and then a bit jealous over the affair是由who引導的定語從句,修飾先行詞lover,譯文中先把情夫翻譯出來,前面沒有任何修飾詞,修飾的部分(也就是定語從句)統統放在了後面,斷成了「情夫不免對此事有些醋意」,「很不高興」這樣的小短句。
如果按照英文的用語習慣進行翻譯的話,就成了「埃萊娜把這件事告訴了她對此事不免有些醋意並且很不高興的情夫」,這樣一來,讀起來反而顯得冗長、拗口。
中文將長句切成多個簡單句看似是簡單了,但這無形中又給外國人增加了「斷句」的麻煩。
首先,他們得知道從哪裡把句子斷開形成簡單句才行,這又是中文學習中非常難攻克的一部分知識。
區別四 方言口音問題上,英語更統一
為什麼許多外國人說中文難學?其實很大一部分問題出在方言口音上面,中國的方言實在是太多了。
首先是南北差異,一個外省人去聽廣東人說粵語是會瘋掉的。
*省與省之間的差距也比較大,兩個臨界的省份,人們的口音都差異明顯。
同一個省份內的不同城市的人說話都不盡相同,尤其是南方,僅浙江一省,境內就分布著吳語、閩語、客家語、徽語、官話、贛語等。
甚至有時候,你聽同一個城市裡不同區的人說話還不一樣。
所以,學中文的外國人出了北京,立馬懵逼,你給他說個四川話,他都得懷疑自己的中文老師到底有沒有正兒八經地教他。
范明、宋丹丹還有梁靜主演過一部電視劇,叫《美麗的契約》,裡面有個叫Michael的美國留學生追梁靜,梁靜演的角色是山東人,她不喜歡他,就給他說方言。
Michael當然聽不懂,就問:「你怎麼不說中文了?」
梁靜說:「我是在說中文,不過說的是山東話,你連這都理解不了,那我們以後在一起了怎麼溝通?」
姑娘們,你們又學到了一種拒絕男人的技能。
有人說,英語也有口音啊,印度人說英語我們也聽不懂啊,其實不是你聽不懂,是你沒適應。帶口音的英語與中文的方言相比,根本就不算問題。
方言是將中文的語調、內容、發音等等方方面面徹底改變了,對外國人來說,每換一種方言都像是換了一種語言一樣。
但英文口音體現的則比較集中,你去歐洲,他們的英文發音差異不會太大,東南亞國家的也不會太大,西亞各國自成一派。
而且,全世界的英語學習者本身並不想讓自己的發音帶有明顯口音,因此都在竭力模仿標準的英語發音,因此,地域性口音的差距無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弱化。
但中國在推廣了普通話之後,方言問題仍舊沒有得到改觀。
今天的分析就告一段落了,明天會繼續為大家分析中英文之間的另外一些明顯的區別,敬請關注《你還嫌英語難學,和中文相比,它再簡單不過了(下)》
推薦閱讀:
※精簡的秘鑰 — 避免重複
※20世紀全美100大演講文稿、音頻和視頻
※你必須知道的8大英語口語學習資源|用這些就能成英語高手!(必收藏)
※他只用一個字形容特朗普的第一次國情咨文
※關於出國留學的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