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深度工作,在這個充滿分心事的世界Cal Newport
深度工作: 如何在一個充滿分心事的世界保持專註
書名: 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
作者: Cal Newport
硬裝: 304pages
出版商: Grand Central Publishing (January 5, 2016)
作者簡介:Cal Newport (卡爾·紐坡特) 生於1982年,MIT博士,現為Georgetown University計算機科學助理教授,還著有除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 (中文譯名:優秀到不能被忽視)之外三本如何成為學霸之類的書籍。
Cal Newport定義深度工作為「在一個注意力高度集中並且無打擾的狀態下所展現的最高職業表現;通常可以創造新的價值,並且很難被他人輕易複製」。淺度工作與深度工作截然相反,它對人的認知能力要求不高,可以在分心的情況下完成,和容易被人取代。這樣的工作同樣忙碌,但是效率低下,不能創造重要的價值。
本書主要講了兩個大方面,一,為什麼要深度工作;二,如何進行深度工作。因此此次整理分兩層,結構與要點如下。
一:為什麼要進行深度工作
- 一些工作有可能被機器取代
- 高度集中力所帶來的好處
- 其對個人的意義
二:如何進行深度工作
- 三種時間方式對應三種人群
- 擁抱「無聊」
- 放棄社交媒體
- 安排好每天的工作與生活時間
一:為什麼要進行深度工作
一些工作有可能被機器取代
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速度遠遠超過了人類學習的速度,導致公司在未來越來越有可能用機器來代替人工,因此人類需要讓自己的工作變得「有價值」就需要增加自己工作的「不可複製性」。這需要通過深度工作來達到。作者認為在新經濟下有三種人永遠是贏家,1. 某項技能上的超級明星;2. 可以與機器協作的人;3. 控制資本的人。
深度工作帶來高質量的學習與工作表現
一個例子為Adam Grant, 為沃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暢銷書作家,他在一年的時間內在國際大刊上發表了七篇論文,第二年他「只」發表了五篇,因為同年他還出版了一本書。他的工作方式,有點極端,他用整個秋季來關注教學,這讓他成為在整個沃頓商學院中受學生評價最高的老師。他用春季與夏季做研究,可以在十幾天內期間他不回郵件,不回電話,敲門也不開。筆者看了下他的谷歌學術h-index,為42,是一個非常非常高的數字,本書作者為21(屬於高),h-index跟該研究人員的作品的影響力及數量有關。
當然教授的職業具有其特殊性(可預測性,即一般沒有突發事務),因此作者也提到了Twitter的創始人之一Jack Dorsey的工作方式,他的工作沒有一刻是安靜的,無數的郵件與會議不停地在轟炸他,但是他也取得了超高的工作成就,何解?作者說根據Jack Dorsey的職業,高效的處理問題,郵件,會議才是他的深度工作的標尺。因此深度工作的評判標準是根據職業的。
集中注意力,及其好處
深度工作需要超高的注意力,注意力集中是進行深度工作的基礎,也就是在工作的狀態下不被其他無關的人或事物影響的能力。大腦神經學上,Winifred Gallagher提出了一個觀點,你的世界觀是由你所關注的事物決定的。假如你無法集中力,那麼你的思維就會胡亂遊走,焦慮,關注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進而導致你無法解決真正重要的問題。心理學上,Csikszentmihalyi(拼錯了也不要怪我)的Flow 涌流理論,他提出,當你進入涌流狀態時,你的大腦處於它的最佳認知水平,在創造出最高質量的產品的同時,你並不覺得累。
因此,集中注意力可以讓你: 1.心態更好; 2.工作效率更高。
二:如何進行深度工作
總的原則,讓深度工作成為你一個新的日常習慣。並且時刻留意著四個原則:關注絕對重要的事情,衡量你的質量,關注工作進度,責任心。
三種模式適用於三種情況
1. Bimodal,雙重模式。當你的工作允許你「暫時性消失」的情況下,你可以規定一個月內的某個時間段內都是處於無人打擾的狀態,好進入深度工作,其餘時間則可以處理其他事物。
2. Rhythmic,節奏模式。當你的工作不允許你消失的情況下(作者終於回到地球了好開心),而且你習慣每天比較規律生活。你可以每天的某個時間段內進行深度工作,比如晚上10點以後,或者早上8點以前。其餘的時間則照舊。
3. Journalistic,記者模式。當你的工作毫無可預測性,非常忙碌,那你需要利用一切閑暇的時間來進入深度工作,比如飯前飯後的時間,坐車上下班的時間,碎片時間。
擁抱無聊
如果一個人不斷地通過上網或者遊戲來逃離無聊感,那麼他將無法在需要的時候集中注意力。結合Winifred Gallagher的觀點,筆者在這裡理解為大腦的可塑性,當我們要求一個習慣於接受遊戲的刺激的大腦安靜下來好好看一本書時,這個大腦通常會非常掙扎,因為書,太無聊了。作者提出了兩個解決辦法,一是冥想,公認的注意力訓練方法;二是有序的戒網,你可以規定自己在一天的某段時間內處理完需要上網的一切事物,這段時間過後則完全不能碰網路。
杜絕社交網路
作者認為社交網路是毫無價值的,它切割了你的時間,降低了專註力。每個人都需要好好衡量一下你花在社交網路上的時間與精力是否值得,是否能幫你解決問題。假如你無法隔絕社交網路的話,那麼記住20/80原則,只有20%的朋友是有價值的,這20%的朋友可以給你帶來80%的收穫。筆者覺得這就是我們不玩人人不玩微博,改玩微信朋友圈的理由啊!
作者提出了一個建議,你可以30天不碰社交網路,然後問自己,1. 在這30天內我的生活是否變得更糟糕了?2. 我所謂的「朋友」們是否真的在乎我的存在?作者覺得如果兩個都是No, 那麼以後就不要玩了;如果兩個都是Yes,那麼繼續玩;果然答案是混合的,那麼再考慮考慮。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試圖去證明無處不在的人與網路的連接性對工作效率有害,有一個研究人員在波士頓諮詢讓一些員工一天之內不查不發任何郵件,然後通過面談發現了這些人工作效率高了,工作滿意度高了,精力更充沛了。然後我去哈佛商業評論看了原文,發現此文作者選取的很多是24/7連軸轉的員工,那麼這樣的話她的研究很可能還有另一個解釋:那些好處不是放棄網路帶來的,而是放一天假帶來的。但是因為原文是刊登在商業周刊上的,所以寫的不是很學術,可能導致我錯過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方法的信息。
安排好每天的工作與生活
一個調查指出,在那些聲明自己每周工作60-64小時的美國人,實際上只工作了44小時左右,聲明自己每周工作75小時的人平均只有55小時。作者認為這是因為大家都沒有記錄自己的實際有效工作的時間段,導致時間在沒有注意的情況下流走了,因此作者鼓勵大家可以用類似番茄鍾(可以自行搜索「番茄鍾」)的工具來記錄時間的使用。另外作者建議每個人必須在每天下午5點前完成所有工作,這樣你就不會被犧牲自己的生活時間,並可以利用其它時間來不斷學習,增加自身價值。
校對:吳通靜
筆者對於此書總體評價是,是一本非常有意義的書。但是先來談談不足點:
在使用的研究法上過多的側重於定性分析,而且案列大多是教授,作家,科學家這類非常提倡個人能力, 並且工作具有可預測性的職業,對於需要團隊合作的職業或者要面對很多突發情況的職業的分析幾乎沒有。同時在提供解決方案的情況下低估了人在實際工作或者學習中遇到的認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的難度,而且對於如何提高專註力的方法描述不夠。
值得借鑒的地方是本書讓讀者反思自己的工作的價值,以及深度工作這個概念的重要性,即你的工作產出=你專註的強度 X 花下去的時間。他的讓人如何進入深度工作的方法主要是「優化外在條件」:創造一個安靜無打擾的環境,進行難以被別人簡單複製的工作;戒除社交網路,並擁抱無聊。
推薦閱讀:
※在實驗室/辦公室里有哪些非常容易學到的小技巧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為什麼聰明人更喜歡用方格筆記本?
※工作|有哪些網站能夠讓你事半功倍
※為什麼我瞬間做出的決定都是錯的?
※如何保持精力充沛?——生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