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寫作
科技發展的如此之快,短短的幾年時間,個體已經有能力獲取取之不盡的信息。我們的生活是如此之快,快到停不下來讀一篇文章。微博,推特的興起和繁榮,加劇了碎片化閱讀。以分享知識著稱的「知乎」,標榜的是自己可以每天讓人停留「21分鐘」,還是分3次。
信息的無窮性和傳遞的小塊化,奠定了碎片化閱讀的大勢。
碎片化閱讀是可行的,那麼,碎片化寫作呢?
碎片化寫作的構想:
每次只利用閑暇時間寫幾句話,但每個碎片都圍繞一個大中心來展開,最終將所有的零星文字進行匯總整理,成為創作。
既然碎片化閱讀,把大塊的信息打碎,那有沒有可能將這個過程反推,靠著碎片化來完成構建呢?
我覺得是可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人的思維方式是碎片化,不連續的
思考是耗費能量的(20%以上的營養都流向了大腦),所以人類天生是抗拒連續思考的。絕大部份真正意義上的思考過程是發生在潛意識中的,你所能感覺的到的思考結果,更多的是潛意識的投射。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百思不解的問題,可能睡一覺醒來就想通了,因為你的潛意識在工作。
潛意識的是連續的,但反映在表層,輸出的卻是不連續的思考結果。如果要進行比喻的話:想像一個汽車工廠,過一段時間就生產一輛汽車,每輛汽車是獨立,但生產線是連續的。
你的靈感是一輛輛看似獨立的汽車,你的潛意識是這條生產線。
碎片化寫作的好處,只需記錄突發的靈感,不必耗費痛苦的長時間思考,讓潛意識去工作。把生產出的汽車收集好,讓生產線不斷運行,湊夠一集裝箱產品,就可以發貨了。
二,技術條件成熟
(1)移動端記錄方式的成熟,手機和ipad讓你隨時可以開始記錄和書寫;
(2)跨平台記錄的簡化,比如Evernote和onenote。隨時隨地的紀錄只是基礎之一,更重要的條件是跨平台記錄方式的成熟。記錄端(手機)和匯總端(電腦)的無縫銜接,使得碎片化寫作變的不那麼痛苦。
——————————————————————————————————————————
前些天看到一個小短語 「ragged edges」,形容 「邊緣的毛刺」,覺得挺萌的就記錄了下來。生活看起來一往無前,如同一條直線,但你如果放大它,會發現,是一條毛毛糙糙的線。
自小我們就學過這樣一個道理「點動成線「,再宏大的事物也是靠一點點構築起來的。
但是我們總是將這個過程類比為蓋房子,這是有嚴重誤導性的,因為蓋房子只能從低處一點點往上建造,空中閣樓是不被允許的。
如果要是將創作過程進行比喻的話,我覺得喬布斯的演講中有一個很好的答案。
在他著名的斯坦福著名演講中,他提到自己學了一堆看似毫無用處的技能,但最後這些技能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他大學旁聽了字體設計,之後在開發蘋果電腦時,這段經歷能讓他開發出賞心悅目的電腦字體。
這段故事,他自己命名為 「connecting the dots」
所以,靈感就是在隨機散落的珠子,大珠小珠落玉盤,到最後,你的工作只是把它們用一條線穿起來就好。
(圖片源自網路,侵刪)
推薦閱讀:
※就算生活很平淡,也能寫出好故事
※寫作的三項意外收穫
※一點文字資料搜集的經驗
※笨方法讀《原則》(10):賺錢觀須與人生觀一致
※讀過多少書,才能當一個優秀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