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美國夢為何屢屢受挫?

2008年以前,華為在世界各地都取得了很好的進展,在美國的進展良好。

2008年以後,華為試圖通過併購策略進入美國,卻屢屢受阻。其標誌性的事件如下:

華為的美國夢為何屢屢受挫

2011年2月25日,華為副董事長鬍厚崑在公司網站上發表了一封公開信,澄清長期存在的不真實謠言和斷言,並邀請美國當局對華為展開正式調查。以此為契機,美國國會對華為、中興展開了長達18個月的調查,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2012年發布報告稱,華為和中興的產品威脅美國國家安全,並警告美國電信公司不要採購他們的設備。

  

這一階段,美國政府和CFIUS幾乎沒有給華為任何直接進入美國市場的機會。華為面臨的問題之嚴峻顯而易見。經過十幾年的開拓,華為在美國市場的業務的營收已經從2006年的4000萬美元升至2011年的13億美元(其中大約12億美元來自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的銷售),但相比華為的2039億元人民幣的營收來說仍然少得可憐。

  

華為的美國夢為何屢屢受挫

華為在美國的兩次併購失敗案例分析

案例一:華為併購3Com公司

收購雙方背景及收購動機

  

華為的收購動機:

華為併購3Com出於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華為全球化戰略的需要。華為經過幾年的全球化探索後發現,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建立自有品牌的難度和投入都很大。3Com作為一家現代網路通信技術公司,擁有完善的銷售渠道和大型客戶資源,通過收購,華為可以從戰略上快速打入美國市場,提高市場佔有率。

二是華為戰略轉型的需要。為適應信息行業正在發生的革命性變化,華為開始從電信運營商網路向企業業務、消費者業務領域延伸。華為的經營重心長期都在運營商市場上,完全退出H3C後,華為已經明顯意識到了企業級市場的重要性。而收購3Com正好可以彌補華為在企業網這個市場細分上的缺失。

美國3Com公司背景及動機:

3Com成立於1979年,曾是現代網路通信技術的始祖之一,其創始人鮑勃梅卡夫(Bob Metcalfe)是乙太網技術的發明人。1999年,受互聯網泡沫影響,3Com的利潤率出現下滑,並致使公司的業績出現虧損。

2000年,3Com在高端企業網路設備市場喪失了技術優勢,最終退出了這一市場。之後將主要精力放在業務增長較快的商用和消費者網路業務上。到2002年,3Com全球大裁員,將業務重點轉向中國市場。

  

被收購前夕,全資擁有H3C之後的3Com因整合不順和華為的撤出陷入財務困境。

2007年9月20日3Com披露的財務數據顯示,其2008財年一季度銷售額僅3.19億美元,虧損達1870萬美元。其中,超過30%的營收和95%的利潤來自於H3C部門,而H3C的營收主要來自於華為。3Com的經營已經難以為繼。

  

失敗原因分析:

首先,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和中國威脅論的抬頭,是此次併購失敗的重要原因。作為老牌的電信設備商,3Com一直為五角大樓、美國陸軍和情報部門提供電腦反侵入檢查設備,這些關鍵性的計算機網路可能遭遇威脅的隱患讓美國政府不得不出面迫使收購擱淺。同時華為領導人任正非中國退伍軍人的身份,也加劇了美國監管部門的擔憂。

其次,華為公司透明度低是併購失敗的另一個主要原因。作為一家完全獨立的非上市民營公司(世界500強中唯一一家沒有上市的企業),華為長期採取刻意低調、迴避媒體的做法,拒絕公布詳細的股東結構,只稱股份完全由職員持有。這也令美國政府難以理解。

第三,華為在併購交易的設計上也引起了美國監管部門的擔憂。併購後華為僅持有H3C16.5%的股份,但實際上,華為無論是在人事上還是業務上都與H3C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如H3C大部分員工以及30%的銷售收入都來自於華為。由此,美國監管部門擔心併購後華為在3COM的實際影響力將不止於股權比例關係。

  

案例二:華為購買3leaf專利技術

  

收購雙方背景及收購動機

華為的收購動機:

2011年華為已經建設了20個雲計算數據中心。華為收購3Leaf一是出於其海外業務的擴張的需要,二是3leaf擁有了華為想要的雲計算技術。

  

3Leaf Systems公司背景及動機:

3Leaf Systems是一家位於美國矽谷的高科技企業,為企業數據中心提供伺服器虛擬化解決方案。其掌握的關鍵雲計算技術及虛擬化架構能大幅提升客戶伺服器性能,但是由於公司內部經營不善,面臨著破產的危機。

  

失敗原因分析:

雖然在法律上華為收購3Leaf的程序是合規的,但在美國整體政治氣候並沒有改善,保護主義泛濫間接導致了這次併購的失敗。鑒於對收購後美國先進技術泄露對國家安全帶來風險的擔憂,CFIUS阻止了此次交易。

  

然而華為自身在此次併購中也存在諸多問題。首先,缺乏與美國聯邦和州級政策制定者之間的溝通,導致在美國商業議題的公共辯論中華為始終能夠處於下風。此外,華為缺少對美國媒體和公眾的宣傳。在此前美國媒體報道中,華為一直以負面形象出現,在輿論傳播中處於劣勢。

  

華為美國市場戰略轉型

從2008年至2012年華為在美國的多次併購受阻之後,華為黯然退出美國電信設備市場。由於美國市場大約佔全球電信市場50%的比重,沒有了美國市場的華為,繼續實現在網路設備市場的增長已不太可能。

  

華為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並從2010年開始了戰略轉型和布局:在網路設備之外,開拓了消費者業務和企業業務。針對美國市場,華為開始尋求新的發展策略,一方面將美國的業務布局重點由電信設備業務轉向消費者業務;另一方面則更加註重研發和知識產權的專利保護,試圖在技術方面突破競爭對手的制約,減少專利糾紛。

  

2015年,華為手機在美國有了階段性的進展。華為開始與谷歌合作,幫助谷歌生產Nexus 6P。華為試圖通過手機代工打入美國四大運營商的銷售渠道。2016年華為與微軟、英特爾合作推出Matebook在美國上市,並進駐微軟百家旗艦店。

  

目前,華為在美國市場依然處於邊緣地位。華為與美國四大運營商依然沒有交集,而這四大運營商幾乎佔據了手機市場80%-90%的份額。

由於華為無法將電信設備賣到美國市場,也就無法簡單複製在歐洲市場上採用的「與運營商綁定銷售手機」的策略。換句話說,沒有運營商支持的華為手機很難進入美國消費者的主流視野。而華為推出的主打在線直銷的網站GetHuawei.com也沒有太多流量。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的數據,華為2016年第三季度的美國市場份額只有0.4%,而蘋果為39%,三星23%。

  

華為的「美國夢」

得美國市場者,得天下市場。對於任何一個通信產業設備商而言,美國市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市場。移動通信起源於美國,美國具有最強大的創新能力,也是世界上通信監管標準最嚴格的國家。同時,美國還是世界上最強的經濟體,用戶數量龐大,消費能力強。在某種意義上,產品被美國市場接受,就意味著被世界市場接受。  

於華為而言,美國夢是一條漫長而艱難的道路。這不僅僅是自身的技術與能力、文化與溝通等企業層面的問題,更是一個行業問題、政治博弈問題。因為通信行業本身涉及國家安全,這一行業特性所導致的美國政府監管阻擾就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對於美國的運營商而言,華為,是一個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要了解、接受華為,似乎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儘管阻力重重,華為依然在嘗試曲線進入美國,任正非對華為手機進軍美國市場寄予厚望。他在一次內部講話中強調,「華為整個公司只有把戰線變得尖尖的,才能突破美國對我們的封鎖。否則就把公司的能力拉得平平的了,什麼城牆都攻不破。」

  

華為會把這個「尖尖的戰線」放在哪裡呢?華為的美國夢何時才能實現呢?這不僅是華為的美國夢,也是中國企業的美國夢。

華為的美國夢為何屢屢受挫



推薦閱讀:

一家以價值觀取勝的公司是如何吸引到眾多優秀人才的?
華為雲 ServiceComb 抄襲 Go Micro 代碼
從麥芒6看當代年輕群體的「新四觀」
或搭載安卓8.1充分利用NPU特性 華為P20拍照能力大提升
華為數通HCIE備考及考試全過程記錄第三篇

TAG:華為 | 華為手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