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廢除科舉制?
03-13
1905年9月2日,清廷上諭,「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年的科舉制度就此結束。今年恰逢廢除科舉制度100周年,然而近來又出現一些學者撰文為這一死魂靈唱讚歌。如果我們能釐清一些基本的歷史脈絡,那麼科舉制度的廢除是否必要,這恐怕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
推薦閱讀:
首先,科舉考試並非如我們所想像的是「人人平等」的。科舉中的特權群體自唐以來一直存在,唐朝的貴族雖然已經沒有了「免試直升」的特權,但至
少可以免去初級考試。到了清朝,更是變本加厲。上級官員可以對其下屬(每隔3~6年)進行一種保護性質的考試,這種考試容易之極,如果有人考完了這種試還沒有晉陞,那他一定是個文盲。這種特權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剝奪了下層民眾(其比例是相當龐大的)學習知識、博取功名的權利,從而成為社會最大的不穩定因素。推薦閱讀:
※中國古史-商前往事-四海一家
※毛澤東留給葉劍英的遺囑是什麼?
※中國古史-生如夏花-周公方鼎
※2018,第四個戊戌年,歷史在輪迴中前進!
※朱元璋為什麼殺光所有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