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六是在協和廣場被砍頭的嗎?為什麼選在那裡呢?


恩,路易十六的確是在協和廣場被砍頭的,至於為什麼選在那裡,那就要從路易十五說起了。

那是近300年前,當時的協和廣場還只是一片荒蕪的沼澤地▼,

當時的法國君主是路易十五先生,十足的敗家子一枚,最有名的一句話是:

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關我屁事啊)▼

就是這枚敗家子,在近40歲的時候,突然病重,都快翹辮子了,最後奇蹟般的活了過來,當時人民那個興奮啊,巴黎的官員們為了拍馬屁,就為皇帝造了一尊騎馬像,來慶祝他的康復▼。

也正是為了安放這尊騎馬像,才有了『協和廣場』的誕生。

設計是由當時的皇家首席建築師Gabriel親自操刀,而廣場最初的名字其實是路易十五廣場▼。

--------------------------

26年後,法國大革命爆發,當時已經是路易十六掌朝了。

就在法國人民攻下巴士底獄那天,回家路上沒啥事干,路過廣場看見『路易十五騎馬像』這種政治雕塑,那也算是撞到了槍口上,三下五除二,雕塑就被砸得稀巴爛了。

就連廣場也必須即刻改名,直接改成自由廣場

---------------

接下來就是法國史上血流成河的恐怖時期了,儈子手沒日沒夜的砍頭,還是砍不過來,於是,斷頭台被搬到了協和廣場上▼。

斷頭台在廣場上足足站了兩年,1119個人頭被砍下,這其中就包括了路易十六和瑪麗皇后▼。

我想當時的革命黨之所以選擇協和廣場作為斷頭台的放置點,還是因為當時廣場的名字是自由廣場,再加上之前這裡曾經矗著個國王雕像,沒有比這個更有革命意義的地方了吧。

『恐怖時期』之後的近50年里,協和廣場一直是空著的,因為那時候的法國太亂,不敢放什麼代表型的雕塑,怕惹事▼

最終,還是國外友人送來溫暖,埃及總督將盧克索方尖碑送給了法國。

主要為了感謝法國語言天才學家商博良神一樣的破譯了古埃及文字▼。

當時法國人高興壞了,這種外來寶物放在協和廣場上,國家即使再亂,也不會去砸方尖碑吧。

當時法國動用了20萬人,才將方尖碑拖下船,扛到了現在的位置▼。

也正是那是,協和廣場這個名字才開始生效,或許是因為死的人太多,陰氣太重,起個平和點的名字可以稍微鎮一下亡靈吧▼。

廣場周邊還增加了8座雕塑,代表了法國8個大城市:

Brest布雷斯特,Rouen魯昂,Lyon里昂,Marseille馬賽,Bordeaux波爾多,Nantes南特,Lille里爾,Strasbourg斯特拉斯堡▼。

正是在Rouen魯昂這座雕塑下,那裡曾經擺放著斷頭台,那裡曾經砍下了路易十六的腦袋▼。

現在的協和廣場,對於這段歷史,更多的選擇是遺忘,很難找到當時的痕迹了▼。

只是在方尖碑下面,仍然有一塊mini的鐵牌,一不小心就會把它當成陰井蓋踏過去,上面用法語寫著:

1793年,路易十六和瑪麗皇后被斬首於此廣場▼。

======================

更多精彩,公號:Jun的碎碎念


關於這個問題,Jun小姐做出了很好的回答,我想做些補充。

死在協和廣場的,不止路易十六。這要從協和廣場的歷史說起。

1. 砸了路易十五,來了自由女神

協和廣場在巴黎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地方。

如果你遠遠看見一根頂著三角形的高高的柱子,柱尖金色,即使是陰天,只要雲層里偶爾有陽光漏下來,碑頂就像點著了的煙頭一樣燃燒起來,那必定是方尖碑。

如果它旁邊還有一個適逢周三周五開放的摩天輪,不用想了——歡迎來到協和廣場。

最右邊那個更躲不過的……是埃菲爾鐵塔。

遇見它往往會同時遇見藍天,微風,塞納河,河邊慢跑的少女,和發獃的海鷗。看起來絕對和諧,一如其名:協和廣場。它標準的法文名叫Place de la Concorde, Concorde是和諧的意思,可是廣場歷史卻一點都不協和

中學歷史考試題庫里,有這麼一道:

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索是:

A. 萊剋星頓槍聲

B. 三級會議召開

C. 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

D. 新議會的召開

答案選B。

我來進一步幫你重拾這段教(bu)科(kan)書(hui)上(shou)的回憶:1789年,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以羅伯斯庇爾為首的雅各賓派掌權,把法國大革命推向高潮。1793年,象徵皇權的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台。1794年,「熱月政變」結束了雅各賓派的統治,標誌著法國大革命的結束。羅伯斯庇爾,被推上了路易十六被推上的那個斷頭台。這些都是必考的知識點。

而這個斷頭台,就是協和廣場。

法國有一個國王叫路易十五。可能很多人不一定知道他的名字,但一定知道他的名言——「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死人躺著說話不腰疼。事實上,真的一語成讖。到1787年,他的孫子路易十六上台的時候,法國大概就是這樣:

法國皇權一如那艘大船,快要被洪水干翻了。

1789年法國就爆發了大革命,接下來幾年真是血雨腥風,前幾年中紀委書記王岐山推薦過一本書,

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就是寫這段時間的歷史。

法國大革命的第一個小高潮,就是攻陷巴士底獄:人民群眾把皇家監獄給劫持了!當時人們很興奮,想想也是,壓抑了幾百年,忽然幹了平時不能幹的事,真是過癮!

大家嗨得壓根不想回家,再找找,看哪裡可以砸,誒,廣場中間有個「路易十五的騎馬像」啊!

昔日雕塑無限榮光,今日大概只剩粉筆畫了。

大家一商量,噼里啪啦就給它砸了。

大革命的口號是「自由、平等、博愛」。自由是第一位的,這個廣場於是就改名為「自由廣場」。

但沒有了路易十五的雕像之後,廣場看起來禿禿的,總得整點啥放上去吧,有人就在原來「路易十五大雕像」的位置上,豎起了一尊「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大概絕望了:原來我只是個備胎。

2. 歷史教科書並沒有告訴你:羅伯斯庇爾是一個殺人狂

但其實女神連備胎都不是。這個廣場真正的主角,是高高的斷頭台。

在自由女神像旁邊,有1100多人在斷頭台上送過命。

第一個送死的國王,就是那個被爺爺詛咒了的孫子——路易十六。決定判處路易十六死刑的是革命領袖羅伯斯庇爾。

羅伯斯庇爾像,有沒有喚起你沉睡已久的教科書記憶?

教科書並沒有告訴我們的知識點是:羅伯斯庇爾是一個殺人狂。

他殺紅眼了!按照羅伯斯庇爾制定的法律,只要認定你是壞人,不經過審判,24小時之內就可以處死。

殺完路易十六,他開始屠殺其他王室成員,包括路易十六的老婆瑪麗皇后,

瑪麗皇后在中國流傳甚廣的一句話是,「老百姓吃不上麵包,就讓他們吃蛋糕吧!」但法國人更記得她的遺言和涵養。她在斷頭台上不小心踩到了劊子手的手,說了此生最後一句話:「對不起,您知道,我不是故意的。」

羅伯斯庇爾處決完王室成員,就殺保王黨,殺完保王黨,就殺同情保王黨的,殺完同情保王黨的,就開始搞內部大清洗。

他殺死任何跟他不保持一致,甚至任何可能影響他權力的人,其中就包括革命政府的首腦——他曾經的革命同志丹東——只是因為作為政府首腦的丹東覺得,不能再這麼殺下去了,就被他殺了。

看來丹東很是心寬體胖啊,難怪死在小夥伴手裡。

最後大家覺得,羅伯斯庇爾太恐怖了,不把他搞死誰都得死,於是發動政變,以逃犯的罪名逮捕了他,並按照他自己的法律,在24小時內不經審判,將他送上了斷頭台。

每到砍頭,法國人民就跟過節一樣跑來看。

這塊銘牌說,斷頭台就在今天的協和廣場正中,方尖碑的位置。

但雨果在回憶錄里提供了更精確的位置,「在基柱和香榭麗舍大街之間」。

那三年殺人太多了,有個傳說是,由於血腥味道太濃,有群牛走到這兒突然就停下了,繞道走。

牛曰:人世間殺戮太多,我還是回火焰山吧。

3.廣場換了N+1次名字

隨著恐怖時期的結束,斷頭台被搬走,之後的法國就像一個無主題變奏的鐘擺:一會兒復辟,一會兒共和,一會兒共和,一會兒復辟,直到1830年,路易·菲利普上台。

菲利普有兩個身份,一方面,他是個國王,帶著復辟色彩;另一方面,他是被革命者推上舞台的國王,又有共和色彩。

所以,這個廣場叫什麼都不合適。你說都「王朝復辟」了,還把切下國王腦袋的廣場叫「自由廣場」?肯定不對。

要恢復路易十五廣場的名字,問題是雕像都沒有了,好像也不對。

左右為難的時候,埃及總督突然送來一件寶貝——就是盧克索方尖碑

你好,我在本文中第二次出鏡。

就是它了!國王拍板,方尖碑就放廣場中間。他還有一個願望:不折騰。希望這個廣場不要再流血了,好讓那些亡靈安息,於是就把廣場命名為「協和廣場」。

旁邊塞納河上的大橋,也別叫「自由橋」了,改為「協和大橋」。後來,巴黎政壇又翻過幾次燒餅,但「協和」的名字留下來了。

之後,廣場新加了兩座噴泉,一座代表海洋,一座代表江河。廣場周邊整了8個雕塑。若要迴光返照說起來,這八座城市雕像本來也是為路易十五而生。

大概在1748年,法國還處在洪水災荒之前,路易十五生了場病,病好之後他就傻了,據說巴黎市民們高興地相互擁抱,連送信的馬都被大家抱著親。所以啊,越是政權快完蛋的時候,馬屁精越多,至少看上去,大家好像越愛戴他。

於是大家開始忙活,先是平地,推出來的土正好彙集在中間。設計師利用這個土坡造了一個八角形的「金字塔」,「金字塔」就是這八個小雕塑,每個代表路易十五的一項美德,「仁慈、富裕、辛勤、節制、正義、勤學、智慧和詩情」 ……

俱往矣,現在雕像都被換了名字,代表法國8個主要城市:布雷斯特、魯昂、里昂、馬賽、波爾多等。

八個女神都長得差不多,這是魯昂。

據說,在魯昂雕塑下面,就是曾經的斷頭台。

4. 斷頭台的發明者說:只讓犯人感到頸背上一股清涼的氣息

最後講一個躺著中槍的故事。關於斷頭台的發明者之一,是個叫吉約旦的醫生。

他的動議本來是善意。要知道,當時斷頭在法國是貴族待遇,普通人只能絞死,之前是車裂。

車裂的難度在於,人並不像一張紙那麼容易撕碎。有時行刑的馬匹都累得口吐白沫倒下,人的四肢還連在軀幹上,無奈的劊子手只好拿來一把大的剁肉刀,割去一塊塊對執行有阻礙的肉……

絞刑時人死得緩慢,也很痛苦,它的難度在於,如果行刑的繩子尺寸沒掌握好,比如太細,犯人的頭很可能被拽掉!

此處過於血腥,略去配圖三五張。

吉約旦醫生認為,當時的刑罰既不平等又殘忍。他希望死刑以快速人道的方式執行,減少受刑者生前的痛苦。

基於「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他發明了斷頭台。吉約旦說:「用這種裝置,旨在剝奪生命,不附加任何污辱人格的條件……機械閃電般落下,頭飛了起來,血濺了出來,人已死了!最多讓犯人感到頸背上有一股清涼的氣息。」

我所能想像的,清涼的氣息……

他成功了。1791年,大革命中誕生的人民陪審團公告:統一在斷頭台上行刑。

當時那款斷頭台,人稱「黑寡婦」。

然而,他的善意卻讓子子孫孫後患無窮。

因為法國大革命殺的人太多,後來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斷頭台的發明人。明明是呼籲平等和人性關懷,卻被扣上殺人的帽子。

吉約旦的後人實在忍不了別人的異樣眼神,索性把姓氏都改了。

有人說吉約旦自己也死在這個斷頭台上,但又有人考據說,其實吉約旦死於肩膀生疽,也是一種不光彩的死法。

不過這些都是過眼雲煙了。現在的法國已經是一個沒有死刑的國家。大部分時間,遊客們來到巴黎的協和廣場,發現這裡天朗氣清,歲月靜好。他們掏出自拍桿,興奮地對著鏡頭來了一張到此一游的全家福。

人來人往,顯得當初的斷頭台和那些死去的王公貴族們,活像一個愚人節的笑話。

本文圖片源自網路


推薦閱讀:

古希臘人運輸船隻的神秘軌道——笛耳各斯
中世紀晚期基督教文化的衰落
興衰丨德意志的霍亨索倫家族~
分歧:新春秋:西方諸國之英法聯合王國
二戰歐陸雄心系列之八——1940.10.8

TAG:藝術 | 文化 | 法國 | 旅行攻略 | 歐洲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