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想法有深度和想得多是不是一回事?

想法有深度和想得多是不是一回事?

有時候思考一件事情會有很多想法

但是不知道自己是有深度的思考還是只是想得多?

兩者究竟該怎樣區分?


從胡思亂想到深入思考是一個收斂過程,胡思亂想是一分,深入思考是十分,到底幾分才算有深度,這不像超級賽亞人變身那麼突然。康德寫過一篇短文《什麼是啟蒙》,他認為啟蒙就是擺脫不成熟的狀態,而所謂的不成熟,就是指一個人不能獨立思考。但是為什麼會有人安於這種狀態呢?因為任由情緒東突西走是放鬆的,這帶來的只是想的多。有深度的思考,往往會得出一些獨立作出的結論,與任何他人無關,也就意味著要為自己負責。若一個從未為自己負過任何責任,突然間他要為自己負責,總會使他害怕。

當你看到一篇跟你觀點不同的文章,會怎麼想?很多人通常是:

1.作者是SB

2.作者是洗地的

3.作者是受益方

4.作者高高在上

5.作者在編故事

6.作者在吸流量

……

如果是在知乎上,可能你還會想

1.關注作者的是不是SB

2.評論里是不是都是腦殘粉/水軍

3.怎麼這種垃圾都有人贊

4.這麼明顯的錯誤都有,要不要指出

……

諸如以上毫無邏輯關係的散漫念頭,是不可能帶來任何深度的。

那麼什麼是深度思考呢?需要一個基本的邏輯推理:「為何他會有這樣的觀點?」

1.我們站在對立面嗎?(如他是資方,我是勞方。他是商家,我是消費者。他是政府,我是人民?……)

2.我們信息對稱嗎?(是否對方掌握了我不知道的信息,所以做出了不同的判斷?我還需要收集什麼信息?)

3.我是否思考完備?(哪些觀點是我沒考慮到的角度?認真讀完他寫的能讓我的觀點完備嗎?)

先默默想過一輪。如果這些想過了,還是覺得不認同、甚至覺得對方偏激,再來想

4.對方想達成什麼特定的效果?(看懂別人背後的目的)

他是真心相信這觀點?是要帶節奏?吸流量?賣東西?或其他隱藏目的?

最後是

5.我應該做什麼?(最終的行為)

如果是刻意誤導、是帶節奏、是軟文,那你根本不值得浪費時間討論;如果是有論點、有道理,只是這論點跟自己的觀點不同、立場跟自己對立,那剛好是一個理解別人的機會,這種情況下其實也沒什麼好批判的,不如內省一下,想想假設自己如果跟他們有著同樣的立場,會不會也做出同樣的判斷或論點?而這就是換位思考的起點!只要你能從別人的觀點多吸收一個自己沒想過的事情,你其實就有收穫。

有沒有收穫,正是「思考有沒有深度」最直觀的評判。


有深度,是向下延伸。

想的多,是向外延伸。

〖有深度〗解決的是為什麼,怎麼辦。這類涉及原理和解決方案的事情。

〖想的多〗解決的是影響因素,事件關聯。這類全局視野和物質關聯性的事情。

只會想太多,思維會特別開闊,但容易淺,最後方案做的特別好,到了落地「怎麼辦」的時候就一定會乏力。

只往深處走,容易走進死胡同里局限視野,比如轉基因技術發展至今,科學家應該沒有想過會栽在社會學和新聞學上,誰想會殺出了崔永元。

還有,不要抵觸〖胡思亂想〗,任何思維都是從無序向有序逐漸訓練的過程。

多糾正幾次,多摔幾次跟頭,自然能找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思維鏈路來。

你看親王馬伯庸,滿嘴跑火車,腦洞都快變蜂窩了,整個思維線條蜿蜒曲折。他卻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


嗯,大概是中二青年的苦惱(中性義)。

這麼說吧,永遠先覺得自己是「想太多」,保持一個謙虛開放的心態。

其次,以「想深刻」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好吧,比如一下,我現在問你,想深刻的標準是什麼?什麼樣的思考才是深刻的思考?這種思考與世俗中的智慧(譬如,莫說他人是非,貪圖小利者必吃大虧等等這類的智慧語錄)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當然,我猜到題主大概自己也能得瑟到質與量的關係,因為這釣魚水平太low……


想的深度,是針對性的,而且全面分析。

想的多,不分輕重緩急且大部分意義不深,但是我認同,想的深是由想的多走過來的,但是能不能走過來,怎麼走過來就看個人水平。


有深度的想法總是簡單的概括性的 並且當人提出質疑的時候 會很清晰解決別人的疑惑

想的多就是沒章法 當人提出質疑時 反駁的時候總是給人一種純粹為反駁而做的反駁


推薦閱讀:

勃學的可能發展路徑
一夢如是,漸入佳境(體學開講)
第三部 26 (連載中)
《哲學書評》徵稿啟事
哲學小徑第一站:哲學的起源

TAG:思考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