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們有多少人是從留守兒童長大的?你們覺得你們的心理有缺憾嗎?

我88年的,覺得應該是早期留守兒童的典型。

我從四歲開始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還有個小我兩歲的弟弟。從上學到畢業基本都是每年的寒暑假去爸媽打拚的大城市跟他們一起住一兩個月,其餘時間都是跟爺爺奶奶在農村老家。

爺爺奶奶都是樸實的農民,老實本分,也很寵我和弟弟,雖然沒什麼文化但是都很明事理知道讓我和弟弟好好學習。平時和父母在心理上的交流都是通過電話,一直生活在電話里。

還有離別對留守兒童來說也是傷心到麻痹的一個程度了,每一次送到火車上或者汽車上的心酸留守的孩子最懂。

可能所有這些就造就了我特別感性的性格,我發現自己這種留守孩子的缺陷是在終於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樣能一家人在自己家生活以後。算了一下也就是在我辭了第一份工作回到家以後,4歲到25歲,也就是21年以後第一次跟他們一起住了半年多的時間,真是4歲以來最長的一次了,我本來以為我可以在自己成家前好好彌補一下缺失的這麼多年,結果卻是我被現實響亮的煽了一記耳光。

半年時間裡由於一方面想在家裡待久一點和他們相處,另一方面也沒最終考慮好下一份工作,所以算是沒有工作沒有對象的失業剩女從而使我一向認為是電話里天使般的媽媽突然對我的態度轉變為現實版的凶後媽。我傻了好久都沒有反應過來這是怎麼了,可能之前小時候的媽媽都是我的假想,這個沒有耐心講話也傷人的才是真實的她,可是我認識太晚了。

現在我已經有工作有未婚夫,對童年的家也不會存有彌補的想法,可是我也覺得我從此沒有了跟我媽相處的耐心,我不知道這個心結這輩子還能不能打得開。只是很明確一點,以後自己婚後要麼不會要孩子,有孩子就算再困難我也不會讓孩子重蹈自己覆轍。

不知道有沒有同類,你們的心結又是什麼樣的。


我是留守兒童長大的,心理甚至性格上的缺憾是肯定有的,而且是深入骨髓,難以改變的。

我的爸爸是從我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就開始在外面的城市打工,聽說都是些挖煤礦之類的苦力活兒,好些年也沒掙到什麼錢,聽我媽說平常也不往家裡寄錢。我和姐姐就是靠媽媽務農養活。在有媽媽陪伴的日子裡,我幾乎沒有什麼不快樂的記憶。雖然我媽為了教育我會經常打我,雖然現在想想那時過得物質生活真的太貧窮了,雖然那時爸爸每年才回來一次……但我覺得一切都是正常的,我沒有生活得不開心。後來在我10歲的時候,為了改善家裡的經濟條件,媽媽也出去打工了。我現在都記得當得知媽媽要出去打工時,我那種恐懼、無助和無法改變這個事實的複雜的酸楚感,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明了吧!

媽媽走後,好多個夜晚我都關了燈在黑暗中哭泣,傷心欲絕卻只能默默流淚,不敢哭出聲,因為怕被爺爺奶奶聽到。我被爺爺奶奶照顧,其實也就是所謂的「照顧」而已,讓你看上去不是一個孤兒。所有自己的事情都要自己做,從生活到學習,你都只能靠自己。周末和寒暑假還要幫他們分擔農活和家務。所以我特別羨慕那些被家長送去各種興趣班的城裡孩子,當他們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在見識各種藝術的時候,我在燒火、做飯、煮豬食,放牛、洗衣、下農田。當然這些事情是一個普通的長到10歲的農村孩子漸漸要擔起的責任,只是在做這些事情同時,內心還承擔著父母不在身邊的那種孤獨和恐懼。

在鎮上小學念書(媽媽有的時候安排的,之前是在離家近一點的鄉上讀小學),住校,學校規定每周一早上去學校上課。於是我只能每周一早上調一個凌晨4點的鬧鐘(媽媽走之前買的,在我之後的小學時光里充當了重要的角色),起床準備好自己這一周要帶的作業和米(學校是每個人有飯盒蒸飯)、菜(前一天晚上自己炒的鹹菜、豆豉等易保存的菜)等生活用品,去叫奶奶起床打手電筒送我(一般把我送到天亮不用打手電筒時,奶奶就回去了,我自己一個人走完剩餘的山路,再等船,過河,等車,去學校)。如果不是遇上惡劣天氣無法過河,我幾乎沒有遲到過。可是這般辛勞換來的卻是我從小學起就開始了在課堂打瞌睡的習慣。這樣的周一早上是來不及來不及吃早餐的,於是兩年這樣的小學生活讓我落下了胃病。我卻不知道哪裡來的勁兒堅持了下來,並且嚴格要求自己的學習。因為爸媽出去打工最大的理由就是為了我讀書,我總覺得一份好的期末成績才是對他們最好的回報。我最終好像是以全級第一名的成績升入初中。而在這兩年的小學生活中,我變得特別情緒化,對人際關係極其敏感,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而難過好幾天,而且不跟人訴說我的這種難過。直到今天,我依舊對人際關係極其敏感,其程度較小學有過之而無不及。

上了初中,我變得更加憂鬱,更加沉默寡言了(媽媽在身邊時我是一個特別機靈、開朗的孩子)。同時,因為總覺得父母是因為我的學習費用才背井離鄉,所以我對自己學習的要求更高了,總覺得只有更高的分數才對得起在外的父母。所以我把分數看的特別重要,慢慢的,分數和排名變得比知識本身都重要了。我傾盡全力去提高分數,卻因為太在意而往往得不到。當時沒有人跟那麼努力卻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成績的我談談心,告訴我知識本身比分數更重要的道理。而這種想要的東西自己拼盡全力都還得不到的無力感對我直到今天的生活都還有深深的影響。最終中考只是進了重點中學,沒有進重點班。為此,我愧疚了一個暑假,總覺得對不起父母,特別是家人和親朋總是囑咐我好好學習,這樣才對得起在外為我掙錢的父母時,我有一種深深的罪孽感。進入高中時,我對自己說,我一定要考進重點班。高一第一學期,我真的是比之前最努力的時候都還要拚命,終於在下學期(我們是小縣城的重點中學,為了升學率,提前就分科)分科時,我文理科都可以進重點班。這更加深了我之前的一個理念,那就是利用一切別人玩耍的時間來學習,你才有超越別人的可能。這種理念不僅使我陷入了只是拚命投入時間沒有效率的噁心循環中,「超越別人」這種理念還讓我有非常強烈的嫉妒心,這種嫉妒心也惡化了我的人際關係。最終,在這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下,我成績越來越差,最後只上了二本線。高考結束後,我仔細思考後,我覺得就是自己的心態不正,導致高考失利,也覺得這樣的結果對不住自己的野心,也沒有給在外奔波的父母一份滿意的答卷,於是,不顧媽媽的反對,復讀!復讀開始狀態挺好,保持下去基本可以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後來高考前一個月,和室友因為小事發生矛盾,卻因為自己對人際關係的極度敏感,把這件事在自己心理發酵擴大放不下,最終影響複習,只進入一所普通985。

對於我們這樣環境里生長起來的人來說,這應該是一個比較完美的大結局了。可是,我與父母的關係卻開始惡化,且越來越嚴重。曾經一個人受的那些苦,曾經壓抑自己的天性所表現出的乖巧懂事,都是以為只要自己忍一忍,等上了大學就好了。可是上了大學,一切都沒有改變,父母已經習慣我的乖巧懂事,他們習慣只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他們習慣忽略我的心理。最後我總結出了一句話「我跟他們的關係莫過於他們不讓我餓死,我不給他們丟臉」。

以前聽說過常常出現在愛情里的一句話「有些人,需要的時候不在,以後也就不必來了」,現在覺得這句話在親情里也非常適用。

所以我現在不由自主地想報復他們,說讓他們聽著非常刺耳的話,報復性消費……他們缺失於我的,我現在都想報復性地補償給自己。

——————————————————————————————————————

啰啰嗦嗦地講了這麼多,總得來說心理上的缺憾,更準確得說影響吧。

1.固執。自己認定的事兒會不計成本地投入,別人的建議和勸說會總覺得是對自己成功的阻攔。因為從小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

2.心裡容易壓事情。很小的事會在心裡發酵、積壓,最終影響自己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3.人際關係敏感。好像和所有人都相處得很好,卻很難有一個真心朋友。相處得好是因為我們善於壓抑偽裝自己,因為從小就被告訴要和周圍的人好好相處,不能給家裡惹麻煩;難有真心朋友是因為經歷過這麼多的人看問題、看世界的角度就和同齡人不大相同,很難碰到那種心靈相同的朋友。

4.與父母關係疏遠。不願意靠近父母或者讓父母靠近,抱怨甚至仇恨他們不理解自己的心理。

5.自卑。不敢去嘗試,因為除了你之外沒有人為你嘗試的結果買單。

暫時總結的就是這些,可能文章有點冗長,邏輯不夠清晰,用語不夠準確,寫東西的能力還需要再繼續努力提高,但畢竟第一次寫這麼長的知乎答案,還望海涵。


現在和父母的關係融洽

留守農村,爺爺奶奶帶大,小時候每過年會見面一次,一起待十多天。

從自己有手機之後才覺得有可以接觸到那個傳說中的父母,相處模式中自己很虛假帶著疏離客套,說話做事情不自禁有表演成份。

時刻察言觀色(自己也感覺不好但是多年摸索過來的和平相處辦法從小不生活在一起很多生活習慣無法同步會備受指責)。

無法完全信任,習慣性為避免矛盾撒謊,很在意別人看法,孤獨感尤其強。

自尊心強,在外求學生活費不主動給不會要。一賺點錢就想給他們買東西以回饋。

想親密無間,隔閡卻無處不在。

他們最心酸的一句話是:養家和陪你們長大我只能選前者。

無奈這種關係現狀,無力改變。

很多陰暗負面影響不想說,也許只是我個案。

總結起來一句話:缺愛環境下長大的人,心理缺陷很嚴重。

怪不得,誰也沒法兒怪,也不是自己不堅強。


對我而言最大的心理缺陷就是內心沒有安全感與歸屬感吧!

父母在我小學的時候去廣東打工,對,打工。於是我被寄托在姑媽家,認真講,姑媽對我非常用心了,連飯都盛好放面前的那種。姑爹有點小心眼,會在飯桌上和姑媽含沙射影的說一些話,以為我還小聽不懂,其實我都記得,但那時候就學會了隱藏自己的表情,在晚上偷偷捂著被子里哭。親戚再好也不是家,那時候我就知道哪裡都只是短暫停留的地方而已。

後來初中就住校,鎮上的學校,環境非常差,一個大房間的通鋪,一個班的女孩子住在一起,沒有澡堂和浴室,一個人一溜條位置。現在都不願意再回想那時候的生活,不知道是怎麼走過來的。每周回一次家,爺爺奶奶和我們住一起,他們是農民,對於家沒有什麼概念,房子,睡覺吃飯而已,髒亂差,基本的衛生都難以保證。但我那時候小,對這些只停留在知道並且容忍的態度,家也只是我周末不用上課可以休息的地方而已。

還算爭氣,初三被我們城市最好的高中錄取升高中。宿舍環境好了很多,獨衛浴室陽台空調柜子,都有。高中在市區,每周一晚上假就沒辦法回去了。又開始寄居另一個地方,我媽媽的姑媽家。有房有退休工資,我每周晚上去她家吃晚飯洗衣服第二天早上回學校。最讓我拘謹的是,姑奶奶的三個子女和孫女每天都會回去吃飯,別人的子女孫輩都在,我只想可以存在感降到零。特別是當一個四十歲的中年女子拿出一件她不穿的裙子給你,說這個裙子你穿著特別好的時候,自卑與尷尬要溢出來。那個階段,哪哪都沒有歸屬感,壓力大的時候常常覺得生活沒有希望。

後來上大學,在本省的省會城市,每次放小長假的時候看到大家都回家我也很想家,但真想的時候發現我沒有正經的家,我不知道回哪裡。在這個階段,我很多時候更覺得寢室才是我的家,至少這是一個足夠整潔並且當下是歸屬於我的一個地方。我不用擔心真正的主人會忽然進來,我可以坦然的按照我喜歡的樣子去裝扮我的座位。

學習上我一路讀上來都很順利,本碩都在很好的學校,現在讀碩士。獎學金要全部上交,我除了上課的時間所有時間都被兼職填滿。和父母打電話說明年想少做一個兼職因為沒有時間學習了,那邊的回復是你不做了明年還有收入嗎?至於今年這麼多兼職的工資,全部轉為生活費。我以前沒有兼職的時候好朋友約我旅遊,我沒有積蓄全部拒絕。現在有自己的小積蓄以後發現我仍然不可以任性的出去玩,用我爸的話說就是,你不要和那些富二代比。對的,在我爸爸眼裡,基本上我所有同學都是富二代。

歪樓了。到現在每年過年感受最深,看我父母有沒有假可以回家,我回家就是有爺爺奶奶在,臭味和蜘蛛網和垃圾亂扔的房子。去廣東就是租的空間狹小破舊的屋子,甚至有時候要一家三口擠一張床,在我這麼大了的情況下。我曾經試圖改善一下居住環境,都被否定,因為房子是租的,甚至買個貼紙都是浪費錢的。和父母的關係倒是夠親近,只是階層限制了他們的思維方式,特別是在我長大以後意識的更清晰。我仍然不知道現在哪裡是我的家,是老家的那個房子還是有我父母在的地方,哪哪都是陌生的,哪哪都只是短暫停留的。

太沒有安全感所以我對所有人都希望保持安全距離,放不開,不期待任何異性關係,更是害怕,想乾脆就一個人過下去吧,至少將來我肯定可以很好養活自己,並且綁上我父母。反正這也是他們期待的,他們用一生為我付出,我用一生還他們,不禍害別人。

這些有時候會讓我覺得自己可憐,所以更怕別人對我表示同情,那麼乾脆誰不都靠近,誰都不會有同情我的機會。(當下心情不好所以比較悲觀,不過事情都有正反面,有時候也會覺得自己人生事事順遂,只是現在都想不到了)


到現在大學畢業,有記憶以來和父母相處沒有半年,小時候會憧憬和父母相處,離別特別不舍,會穿他們留下的衣服鞋子,走他們走過的路,想他們在幹嘛,幻想還在身邊。到現在不想念,不遺憾,不怨恨。自己一個人解決所有事情,有點可悲,可確實感覺是最該親密的陌生人


遺憾太多了
最大的遺憾是沒有爸爸


我從三歲開始就是留守兒童,一直不覺得自己和身邊的同學有什麼差別,看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後,覺得自己很幸運。

從三歲開始就是爺爺奶奶照顧我,父母過年才會回來,知道我上小學二年級,媽媽懷孕了,回家生孩子,在家待了一年半左右,妹妹一歲時就被留在家裡。我從小學習一直很好,小升初考試是全鎮第一,當時很多同學一樣去縣裡上學,媽媽問我去不去,轉去縣裡找關係什麼的很麻煩,父母不在,我不想太麻煩別人,想著留在鎮上也不好和縣裡差很多,就沒有去。上初中後學習成績下降很快,初二媽媽回來給我轉學去了縣裡很好的一所初中,陪讀兩年,高中靠近縣裡最好的高中最好的班。上高中後媽媽帶妹妹去爸爸在的地方。我現在高二,自認為心理狀態不錯,內心陽光,積極向上,平時為人處事也還可以,朋友前幾還天說很羨慕我的自信。

父母在外打工,所以我家經濟條件還不錯。小時候每天有一塊錢零花錢。上高中後,我生活費每周150,換季買衣服什麼的單算,十八線小城市這個水平不錯了,身邊也有很多朋友生活費才100。

第一次答題,思路不清,大家就當是看故事了吧


推薦閱讀:

被蛇咬後如何救治?
偏執型人格小談
「沒錢,你不會實現理想;僅有理想,你可能會既沒錢,也實現不了理想」你怎麼看待這句話?
西鳳6年,是指6年前釀的酒嗎?
為什麼洗澡的時候會想很多事情,洗完了就會想不起來了?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