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喜好文學的人普遍喜歡王小波,出了這個圈子知名度就不高了?

原問題已修改:為什麼文藝圈普遍喜歡王小波,出了這個圈子知名度就不高了?

本人也不是所謂文藝圈的人,有人提出來就修改了。

多加一句:這裡說的喜愛文學,是真的喜愛文學,那些只讀了王小波一兩篇雜文看了幾句諸如:「當我跨過沉淪的一切,向著永恆開戰的時候,你是我的軍旗。」之類的話就出去裝b的不包括在內。

個人覺得王小波是非常非常優秀的作家,是可以和莫言、余華、這些當代大家相提並論的,甚至在某方面要優於他們(當然他們也有優於王小波的方面)。私以為有一個作家和王小波在某些方面很相似,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家:王朔。可是王朔並沒有像王小波這樣受到追捧,是王朔真的不如王小波嗎?問題本身及以上觀點不接受反駁。

有人能從文學或者社會的角度出發,來談一談這件事情嗎?


不不不,喜愛文學的人並不普遍喜歡王小波,實際上王小波在非文學愛好中更受歡迎。文藝圈也並不普遍喜歡王小波,知乎文藝圈代表不了文藝圈,文藝圈更喜歡劉索拉、遲子建、方方、王安憶、殘雪、張翎、范小青、李碧華、葉廣芩、唐穎、林白、陳染、張欣、張煒、韓少功、莫言、劉恆、劉慶邦、劉震雲、余華、葉兆言、畢飛宇、蘇童、賈平凹、格非、馬原、史鐵生、王剛、鄧一光、陳應松、駱以軍、林奕華、黃碧雲……有人說文藝圈更喜歡外國貨,這個可以有,畢竟對於現當代文學來說,成體系的文藝理論大多數都是舶來品,80年代的「文學復興」也是從外國文學開始的。

不不不,恰恰相反,王小波在文學圈外比上述大部分人知名度都要高,知乎就可見一斑。

不不不,與其說王小波是非常優秀作家,不如說是非常有趣的作家,優秀的作家很多但有趣的作家就屈指可數了。王小波和莫言、余華等是無法相提並論的,這裡不是指水平的高低,而是風格氣質的差別性極大導致根本無法比較,也完全沒有必要比較。王小波是文學界的浪漫騎士、獨行俠,劍走偏鋒旁逸斜出,是一朵奇葩一股清流,不能把他和最知名的主流文學作家放一起,這對雙方都不公平。王小波不是純粹的文人,甚至不能用文學家來介紹王小波,對於很多粉絲來講王小波是啟蒙思想家。

不不不,王朔和王小波也無法比較,也談不上誰不如誰,雖然倆人文字都有那麼一丟丟痞,一點點油滑,但王小波顯然是雅痞,在看似不正經中透露出令人欣慰的正經,王朔則是更接地氣的痞,而且一痞到底用不容置疑排山倒海般的痞刺激你征服你。

王小波也並不比王朔更受歡迎,兩人受眾群體有重合,比如喜歡王朔的少年到了青年可能會喜歡王小波,但重合度不會很大。實際上王朔曾經受歡迎程度一度非常火爆,堪比十年前的周杰倫。

小小的建議,如果你要喜歡某個人那就去好好喜歡,不要拿他和任何人比,不僅是有些人根本就沒法和別人比,比如王小波,被比的人也會不高興。


這就像是說喜歡電影的人普遍喜歡《肖申克的救贖》一樣,屬於沒法兒接的話。不過大概能解釋這麼一種情形。

首先是的確有這麼一波人,聲稱喜歡文學,然後這波聲稱喜歡文學的人裡面,有人喜歡王小波。你能說他不喜歡文學嗎?他都已經決定喜歡文學了你還有什麼好說的。但是喜歡不喜歡文學,和是否聲稱喜歡文學,不見得有什麼必然關係。陳丹青不用說他喜歡畫畫,貢布里希也沒必要說自己喜歡文藝復興,周杰倫恐怕也沒怎麼說他喜歡唱歌。還有很多名氣不如這三個人,或者沒有這三個人流行,同時又散落四方而不是圍坐在題主周圍的人,他們也喜歡而不聲稱,或者聲稱了而你不知道。

於是題主你也不知道他喜歡不喜歡,乃至於他就算對自己喜歡的東西說了一些稍微有點喜歡深度的話,限於深度問題題主也不見得能聽懂,除非題主具備和他們對話的條件,那樣的話恐怕也就不用問這種問題了。

這就導致了一個「沉默著喜歡的大多數」的出現,而只有那些聒噪著的、並且能夠和題主對話的人出現在題主的面前,是在這樣的一群人裡面,出現了一些聲稱自己喜歡王小波的人,乃至於這樣的人在這群人裡面還為數不少,於是給題主造成了「(聲稱)自己喜歡文學的人普遍喜歡王小波」的表象。

據此能否推導出(真正)喜歡文學的人普遍喜歡王小波呢?我看難的很。一是有「沉默著喜歡文學的大多數」的存在,而他們沒有參與投票。甚至不排除有不沉默地喜歡文學的大多數,他們發聲了而題主不具備與其對話的條件。他們也沒有投票。投票的只是不沉默、且能夠和題主產生對話的那一部分人,只是在這一部分人里產生了喜歡王小波的普遍性。

所以現在的問題可以說很顯然了。並不是喜歡文學者的問題,而恐怕是題主自身的問題。是你的觀察坐標決定了,你只能看到一些普遍喜歡王小波的文學愛好者的出現。杜甫所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可能你需要換一個觀察角度吧。

加油哦。

....................................

公眾號:凱鵝


題主說的這個情況不絕對,莫言獲諾獎是個關鍵轉折點,之前很多不專門研究文學的人,可能知道王小波,而不知道余華、蘇童、西川、歐陽江河等人,圈外王小波的知名度可能要高於圈內。

就像題主說的,各位作家可能各擅勝場,但各作家的書迷群體中,只有王小波的書迷優越感最強——這裡不是諷刺,而是就事論事,有所謂「王小波門下走狗」,沒聽說有「余華門下走狗」、「莫言門下走狗」這樣都已經產生了精神崇拜性質的粉絲群名稱。

題主說文藝圈,我想這裡面可能也有指文學之外的演藝圈的意思。王小波的寫作,和同時期的作家相比,確實有著很不同的知識譜系和文學傳承,所以會出現兩極的情況——看進去的人覺得非常喜愛,沒看進去的人認為其沒啥意思。

有些人是讀懂了王小波,或者說是從王小波身上看到了一些當代文學缺少了的東西,所以喜愛他。這麼說不是想「神化」他,體現了別人的不足,和真正填補了不足其實是兩回事。

而有些人是覺得「喜歡王小波」這件事本身能夠體現自己的與眾不同,這是一個標籤。有不少人是只知道他作品的書名,而不知道內容,偏愛書名勝過理解內容的。

這就和有很多人從沒用過安卓手機,就說蘋果手機相比之下多好多好,用蘋果的人有錢有內涵一樣。他們要的不是擁有某個東西的使用價值,而是擁有它的象徵價值。什麼是象徵價值?說的直白一點,紅酒是用來喝的,但一瓶不開封的名貴紅酒、甚至是名貴酒瓶擺在酒櫃里會讓人覺得高端大氣上檔次,喝是使用價值,裝x是象徵價值。


王小波是真的好的作家,真的好,一定會有人持續喜歡,這批人倒下了還有一批,只要是好東西。

喜好文學的人更容易接觸到他的作品,更容易理解,因為講白了文學也是具有門檻性的東西,審美、精神力都是重要的因素。

王朔沒有王小波好,王朔很暢銷,很懂得賺錢,明白營銷,活得長,寫的東西又比較平實易懂,文學門檻比王小波低一點,自然就刷下去一撥人了。但是愛文學的人本身不管什麼營銷不營銷,有名不有名的,就是喜歡看好的。

就像日本動漫大家都看,但其實今敏的動畫更好一點,看新海誠的人更多。(這個柏邦妮舉過例子)。

覺得王小波好不是沒有原因的。看不懂王小波的時候,覺得這人忒啰嗦,爆粗口,把書甩了,看不下去,沒有認同感,我之前十六歲的時候,正是青春期少年,專門把《黃金時代》當黃色小說看,同期還在看賈平凹的《廢都》、《挪威的森林》具有大量性描寫的書,但是看懂了的年紀,就知道好書就是好書,好書有其道理,如果看不懂,就不會覺得好。

看懂了的時候,覺得王小波應是我們廣大青年人的精神領袖,他懂得太多、太深,但是他非常謙虛。他的思想首先給了我很大的啟迪和衝擊。他的書有一種自由精神,這種自由精神鼓勵人去衝破自己的思想枷鎖,追求更為深遠的東西。他以己觀人,認為人是需要有趣、性和智慧的,但是有一部分堅定反對有趣、性和智慧,這讓他覺得絕望。

你去看《紅拂夜奔》、《萬壽寺》、《黃金時代》、《尋找無雙》,裡面的女子,紅拂、紅線、無雙、陳清揚,莫不是具有自由之精神的,但是打壓她們的呢?辱罵她們是蕩婦、破鞋、小賤人,這就是自由和反自由的一個關係,但是王小波厲害的地方在於,他能把故事寫的極為有趣,讀書讀幾段就要笑出來。他的小說,我專門用Kindle標註搞笑的地方,《三十而立》尤其笑的我直不起來腰,但是如果看不懂就覺得他在故弄玄虛。

他的小說不僅有趣,而且他自己也不斷在探索文體,就像《萬壽寺》。同時第一次給我一種「小說還能這樣寫」感覺的,就是《紅拂夜奔》。

同樣他的雜文令人讀來羞愧難當,比如極為著名的《沉默的大多數》,許多句子讀來面紅耳赤,須得對自己進行一些精神上的審視。可是我高中的時候就完全讀不懂,覺得乾癟癟的,讀到一半放棄,整個看完也不知所云。到後來重讀,已經能夠看懂了,我是非常激動的。王小波死於1997.4.11日,我剛出生一天他就死了...距今已經21周年,但是他許久之間所說的,依舊適用於現在的人、現在的社會。看他寫的東西,我一邊哈哈大笑,也有讀來啞然無聲,或有些淚意的,比如《紅佛夜奔》,我第一次讀完就落淚了。

許多人不覺得王小波好,甚至之前看到一個小說裡面寫主角交往過一個矯情的女文青,啥事兒不懂,睡前讓他讀王小波。現在想來,用「偽文青」和王小波聯合在一起諷刺,這人可能沒有讀過王小波。

就像許多人沒有看過紅樓夢,覺得林黛玉很討厭。之前看過一個問題,80%的中國男人都願意娶薛寶釵,因為覺得林黛玉很作。我相信這80%的男人基本沒看過紅樓夢,即便比如說江蘇省考生被迫看紅樓夢的一部分,也看不懂。真實的林黛玉,曹公是很偏愛她的,把最美的貌給她,最好的才給她,薛蟠看了都酥了,省親試題給寶玉小抄,這種極美極智慧的姑娘,大部分男人不喜歡?薛蟠這種都酥了呀!且她的有趣和口才是大觀園裡出了名的,沒有姑娘勝過她,一句「太作」....真的是不懂。

又像我一個在美國留學的朋友說伙食不好,去美國本地人家裡吃飯,本地人有個日本老婆做的日料又精緻又美味,且平時溫良淑柔,美國人還是喜歡吃點速食垃圾,漢堡薯條的,和妻子感情也就很一般,我朋友直呼「唉,就是不懂就是不懂啊」

因為不懂所以覺得不好罷了,而不是真的不好。


感覺王小波話題這塊有點矯枉過正了,起初是一群人迷王小波,他與劉慈欣、金庸、東野圭吾是文學話題下四根柱子。後來大家更願意了解些新東西,普遍沒那麼迷了,喜歡王小波就好像成了丟人的事。

王小波也沒那麼差吧,高票列舉許多人名,真能拿出來說能碾壓王的又有幾個呢,無非是說文學的邊界很大,不要僅執迷於某位作者。

話說回來,不管王小波、莫言還是方方,就我所見,他們對於一個初學者在文學上的作用更多情況下只是一個引路。這種意義上來講,喜歡郭敬明也沒關係,包括我自己在更愚鈍的時候也是從郭敬明一路摸索讀下去。重要的是要從他們身上走出來,認識更高級別的存在,不要做情懷黨。

比起同時代的人,王小波作品明顯更契合現代讀者思想。唯一不能忍受的是無知;遺忘等於不存在;陰莖和眼耳口鼻一樣只是普通器官,性慾等同食慾;很多人讀書時會比較迷戀這些觀點。

我覺得高中或者大學時是比較適合讀王小波的年紀,他可能會在某些地方啟蒙到你。再者他的小說形式也算親民,稍微難一點的,要麼人和書兩條線(《白銀時代》),要麼人和歷史兩條線(《萬壽寺》),總歸還好解讀。

我對他唯一的意見是過於嬉皮笑臉。他正經的時候還是有點感人的,比如《舅舅情人》里寫年輕的愛

『那女孩說,她體會到的愛和她很不同。從前她在終南山下,有一回到山裡去,時值仲夏,悶熱而無雨,她走到一個山谷里,頭上的樹葉就如陰天一樣嚴絲合縫,身邊是高與人齊的綠草,樹榦和岩石上長滿青苔。在一片綠蔭中她走過一個水塘,淺綠色的浮萍遮滿了水面,幾乎看不到黑色的水面。

  女孩說,山谷里的空氣也絕不流動,好像綠色的油,令人窒息,在一片濃綠之中,她看到一點白色,那是一具雪白的骸骨端坐在深草之中。那時她大受震撼,在一片寂靜中撫摸自己的肢體,只覺得滑潤而冰涼,於是她體會到最純粹的恐怖,就如王安的老婆被鐵鏈鎖住脖子時。然後她又感到愛從恐懼中生化出來,就如綠草中的骸骨一樣雪白,像秋後的白樺樹榦,又滑又涼。』

但是這種段落出現頻率非常之少,俗稱帥不過三秒,接著又一臉嘻哈。像王朔早些年寫過一本《千萬別把我當人》,頗有點魔幻遺風,後來寫到一個巫婆祈神,光毫無意義的念詞就寫了一頁紙,我就覺得他們真的太喜歡玩了。有害整體性的玩。

好吧說了這麼多其實不知道在說啥,大體就是如果把作者比喻成衣服的話,不妨多換幾件穿,慢慢把眼睛養貴了。


推薦閱讀:

《愛你就像愛生命》王小波、李銀河
你喜歡王小波的原因?
似水流年、燦爛人生、芳華
如何評價王小波?
為什麼王小波如此重要?

TAG:閱讀 | 文藝 | 文藝青年 | 文學 | 王小波 |

標籤:

故宮為什麼沒有冰種翡翠?

礦坑是由淺至深向地幔或地心方向掘進的啊!明末清初時期翡翠礦才掘進至淺表層,那邊有什麼就上貢或交易什麼,但並不代表時至本日已發掘至深坑裡的東西會和兩百年前的一個鳥樣……

故宮為什麼沒有冰種翡翠

為啥云云淺近的知識,在此這麼多的掌柜或所謂專家、大家們卻都不明白呢?並且還盛情思舔著大臉滿嘴臆造地忽悠寬大吃瓜群眾們?

老坑便是一個笑話,認真用鐵鍬鋤頭開挖的本地人沒文化沒知識,難道收購交易靠翡翠買賣養家生存的一眾掌柜或頭條貨號者們的智商也與那些體力勞動者雷同?這真是個笑話!

故宮為什麼沒有冰種翡翠

別的,不但僅是翡翠,鑽石以及和田籽料的開挖也是同樣地由地表向地心方向掘進的啦!以是比年(五六十年)才出現的啥冰種乃至玻璃種,在明清時期還沒開挖出來呢!還躲在深深的地下孕育著和等待鐵鍬鋤頭的到訪,沒曾想天下變革得真快,出現了發掘機這類憨貨?

故宮為什麼沒有冰種翡翠


推薦閱讀:

和田玉以玉質為王|什麼是潤度?
從事玉石生意是怎樣一種體驗?
玉的魂魄- 2:神聖的顏色
新手買和田玉應該看點啥
和田玉中的籽料「家族」!

TAG:玉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