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如冰山,深而不可及 | 知名社會神經科學家約翰·卡喬波病逝

2018年3月5日,在與疾病的長期鬥爭中,知名社會神經科學家、芝加哥大學心理學、精神病學和行為神經科學教授約翰·卡喬波(John Cacioppo)去世。

卡喬波和Richard E. Petty在上世紀70年代合作發展了詳儘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ELM),在1992年和Gary Berntsen提出了「社會神經科學」 ,因對孤獨的系統性研究而聞名。

在社會神經科學領域,他致力於研究社會關係(social connections)的神經機制,探索社會影響和人際關係對情緒和認知的作用。他聚焦於驅動人類互動的神經、激素和遺傳學機制,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大腦、行為和健康。他最近研究社會隔離和孤獨對人類福祉的有害影響。

卡喬波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是孤獨與白細胞基因表達的關係,他和史蒂夫·科爾(Steve Cole)的研究指出,孤獨的人更容易出現炎症反應。他隨後的工作表明,孤獨能夠對人的感覺、行為和生理造成影響,甚至導致早逝。卡喬波還認為,社會合作能力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一大屬性。

紐約大學的社會神經科學家Jay Van Bavel在Twitter上發表數篇推文表達哀悼之情,「他是這個領域絕對的大牛,他的每一篇論文都是傑作,無論他是從經驗、方法論、理論還是哲學出發。」

卡喬波著有《人類天性和對社會關係的需求》(Human Nature and the Need for Social Connection)。

《衛報》曾經採訪了卡喬波對孤獨的研究經歷,以下是訪談節選。


你已經研究社會關係和孤獨超過二十年了,你是怎麼想出這個研究主題的?

90年代早期,我規划了一個新的領域——社會神經科學,研究社會物種的神經機制。社會物種的成員之間會形成穩定的關係,因而有了社會和文化。然而神經科學還沒有真正研究過他們。

神經科學家們強調研究個體的大腦和細胞,他們有抗拒過社會神經科學的某些方面嗎?

當我1992年提出這個概念時,我期望得到同行們的強烈反應,因此在最早的論文里,我提出並解釋了「社會神經科學並不是自相矛盾的說法」。一切都進展的還不錯,但我立刻認識到光有理論還不足夠,我需要有說服力的實證。

你選了孤獨作為研究方向?

其實我一開始感興趣的是社會關係。我的論點是我們由社會關係所定義,那麼當你缺乏社會關係時大腦里會有什麼樣的變化?我當時指出大腦是形成、觀察、培養和鞏固社會關係的器官,你有沒有社會關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感覺有。這是客觀孤立和感覺孤立之間最大的不同,很快我們就發現感覺孤立正是孤獨,而孤獨研究還未有人涉及。

有些人有著很龐大的社會關係,但是仍然感到孤獨。

是的,其實社會關係少一點更好。一個經典的案例是,億萬富翁看到所有人都想和他成為朋友,但是在他眼中沒有人是真情實意,因為他們被視作利益驅動者。

你在書中提到,在回答「你有多少知己」這個問題時,25%的美國人回答一個也沒有。如果知己就是優質關係的表現,一個知己足夠改變腦化學變化?

「足夠」這個說法總是太過輕率,但顯然一個好過於沒有。兩個也許好過一個。這個問題真正的答案取決於語境。舉例來說,當你處於戰爭中時,那麼一個好友就不夠,你的身邊需要一小群人。

知己可能會是心理醫生嗎?

不會。看心理醫生比沒有朋友好一些,但我們發現,避免孤獨的方式不是「獲得」(朋友)。不管經濟學家是怎麼說的,我們的天性並非如此。我們需要互助性保護。如果你只是接受別人的協助和保護,這難以滿足更深的歸屬感。去看心理治療師滿足了某些需求,但沒有滿足對豐富的互惠聯繫的需求。

你用一些數據表明孤獨是有傳染性的,這個結論怎麼得出來的?

孤獨的傳染機制其實非常簡單。在一項研究中,我們觀察了人們的關係在每三、四年的變化。傳染過程隨著時間發生。比如說你和我是鄰居。我因為某些原因孤獨,而你是我的朋友。作為突然變得孤獨的人,我更可能用謹慎和防禦的態度對待你,將你視作潛在威脅(因為你有可能離開並增加我的痛苦),你意識到了這點,所以我們會有更消極的社交反應。過三到四年時間,我們不再可能是朋友了。對於你我來說,我們都少了一個知己。

所以關係應該對雙方都有益?

是的,而且不止如此。因為你與我互動的更少了,當你去工作時更有可能消極對待別人。孤獨就這樣傳染開來。

你在書中引用了一句悲傷的話「我能準確記得我們之間不再用眼神交流的年份……」為什麼我們有時候很痛苦地逃避關係呢?

我們的喜好總是會適得其反。孤獨如冰山,我們能意識到它的表面,但其中有大量系統性發生的東西潛藏在深處。

統計數據表明,目前美國獨居的人比1980年多出了30%。獨居的人不一定孤獨,但獨居已經成為社會的基本變化。這是否能幫助解釋問題?

沒錯,獨居人數在增長,部分是因為人口老齡化以及女人比男人長壽。獨居是否導致了孤獨尚不清楚。比如說,當人們搬到老年住宅時,他們更容易感覺到孤獨,因為即使他們自己居住,他們被剝離了對家庭、朋友和社區的感覺。

你將人類描述為「強制性群居」,並表示如果我們設計一個人類動物園,應該加上一條注釋「不要在房中獨處」。在多大的程度上這是一種普遍的特質?

我們發現孤獨是遺傳的。社會性被編寫在我們的大腦和DNA中,有著個體差異。就孤獨的遺傳性而言,隔絕帶給人的痛苦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很難被它困擾到,但也有人深受其擾,以至於變得有些反常。那些沒有受到影響的可能會是精神病態者。我有一個來自一位進化生物學家的例子,如果我讓你形容一下壞人的特質,你想到的三個詞是什麼?

無情,冷酷,精於算計。

那麼好人的三個特質呢?

友善,慷慨,富有同情。

好的。你的回答實際上跨越了年齡和文化。好人首要關注的是與他人的聯繫,而壞人只關心自己。沒有這種普遍的認同,我們不會成為社會物種。

但社會總是讓我們競爭,我們讚賞自我依賴和獨立的品質。

是的。但社會關係與反競爭無關。想一想奧林匹克運動會,這項基於競爭的偉大賽事能將人們團結在一起。合作同樣被視作一項普遍的好特質,但是華爾街銀行家們也在損害其餘所有人的利益下串通一氣。所以他們身上的品質不是好壞分明的。

你的研究表明孤獨是主要的公共健康問題,你是如何評估孤獨並說服政策制定者接受你的說法的?

首先,孤獨的普遍性是多少?孤獨的發生率在20%到40%,我們自己的研究顯示有26%的人屬於孤獨人群。也就是說,四個人中就有一個經常感到孤獨。

那如果長期感到孤獨,它對健康有什麼影響?將所有其他因素考慮在內時,長期孤獨將早逝的幾率增加到20%。這和肥胖的影響一樣,儘管肥胖不會讓你像孤獨那樣痛苦。

然後我們研究了是什麼讓你更加脆弱。在內分泌學、遺傳學層面,孤獨的人的大腦里發生了什麼?孤獨如何影響免疫和抵抗力,當大腦進入自我保護模式時,哪些基因關閉了,哪些激活了?首先,我們發現孤獨降低了有效睡眠。你的睡眠是碎片化的,而且你睡醒時總是很累。你孤獨時,累積的損害比不孤獨時更多。你不會馬上就患上心臟病或癌症,但是肯定會看到它對免疫系統的作用。

減緩或者治癒孤獨的最好方法是什麼?你有一項工作是針對剛剛回家的士兵……

是的。我的最初關注點不在治療,因為我的研究資金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他們一直在督促我們:你接下來準備怎麼做?所以我們關注剛回家的士兵,他們是長期最孤獨的人群之一,我們進行了所有可能的干預。

什麼方法最有效?

我們研究了四種主要的治療方法。第一個是社會參與。將孤獨的人群聚集在一起沒有用,因為這種做法混淆了孤獨和獨處。

第二個是社交技能:基於人們孤獨是因為不善交際的觀點。事實上,這種觀點也是錯誤的。幾乎所有人都有良好的社交技能,但是當你經歷孤獨時,你開始越來越關注自身,你的大腦進入自我保護狀態。你未必知道發生了什麼,但是你開始像離群的動物一樣處於群體邊緣。如果你感覺自己很脆弱,你不再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因此失去了社交技能。

第三個方法是社會支持。這意味著孤獨的人有了周圍人的支持,就會被「治癒」。這不是答案,因為走出孤獨需要互惠關係而非單向關係。如果只是支持的話,人們在醫院不會孤獨,因為周圍都是支持他們的人。但是我們知道,住院的人經常感到孤獨。

在最後的方法中,我們觀察孤獨的人如何看待他人,幫助他們理解大腦進入自我保護狀態時會發生什麼。這種方法似乎有用,儘管我們只應用了幾次。

你們是怎麼做的?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重新訓練士兵們與他人相互交流:如何解讀話語、眼神和姿勢。然後我們教他們什麼是錯的,我們告訴他們用客觀法探索交流的不同方式。

因為長期孤獨的人處於保護模式,只關注自己的痛苦和焦慮,他們更不擅長發現社交中的種種跡象?

是的。這會導致他們遭到更多排斥。軍隊里這種現象尤為普遍,在那裡關係是至關重要的。軍隊有一種文化可以是支持性的,但如果你虛弱的話,會被認為無法承擔壓力,人們有意或無意地疏離你。遭到排斥的人最終會變得脆弱、抑鬱、孤獨,有時還會想自殺。

關於孤獨我們談論了很多,那麼孤獨的相反面是什麼?

這個問題很有趣。正如我之前說的,我最初的興趣是社會關係,不是社交孤立,我用了很多詞語來解釋它,但都不太精確。因為每個詞似乎都只能用來描述某種特定的社會關係,不能涵蓋所有。最終,我開始用「常態」(normal)一詞。

用過時的說法 「友善」作為孤獨的反面怎麼樣?它從根本上體現出你的觀點:親切和歸屬是健康關係的象徵。

行,也不行。我認為友善是解決孤獨的良好開始。但是答案並不是快樂或者待人友好,因為長期孤獨的人需要的不僅是這些。事實上,我認為孤獨有些像疼痛、飢餓和口渴,這三者也沒有相反的描述,除非你用不痛、不餓和不渴來形容。孤獨也是如此。它保護我們的社會身體(social body)。長期孤獨是有害的,但是短期的孤獨可以是積極且必要的,因為它突出了對社會關係的需求。

神經現實是公益的科普翻譯小組,致力於譯介神經科學、認知科學和精神病學等領域內的深度文章和前沿研究,並關注生物、醫學、哲學、技術和社會的發展。關注我們的公眾號neureality第一時間閱讀深度譯文,了解譯者招募詳情點擊這裡。

編譯:EONhttps://www.psychologicalscience.org/publications/observer/obsonline/john-cacioppo-1951-2018.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T._Cacioppo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6/feb/28/loneliness-is-like-an-iceberg-john-cacioppo-social-neuroscience-interview

推薦閱讀:

「認真臉」長胖怎麼會是你的錯呢!
我們要聽到個聲音有多難? ——聽覺場景分析
這家以色列公司想在人腦中植入晶元,用以改善中風和脊髓損傷
【重磅】快速、高解析度的全腦成像新技術

TAG:神經科學 | 孤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