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東南亞第一大國,印尼為什麼嚴重缺乏存在感?
在全球國家和地區中,印度尼西亞無疑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存在。領土在赤道兩側,在地理位置上同屬於南、北半球,橫跨亞洲和大洋洲。同時,它是由1.7萬多個島嶼組成的國家,被稱作「千島之國」。毫無疑問,其海岸線長度非常驚人,高達5.47萬KM,僅次於加拿大,海洋面積也高達316.6萬平方千米。而其陸地面積也有190.4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15位。其人口已超過2.5億,排名世界第四。再則,印尼控制著馬六甲海峽,這也給其填上了濃墨重彩之筆。這些數據表明,印尼猶如一個小巨人般存在。
雖然,印尼是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不過,2016年印尼的GDP總量才8619億美元,居世界第16位,被其體量差不多的印度甩在身後。也就是說,印尼並沒有與其體量相匹配的經濟實力。而在國際政治上,也顯得暗淡無數。
從現實來看,印尼也只不過是一個二流國家。那麼為什麼印尼空有大的體量,卻不能最大限度的將其轉換為現實國力?雲石君將從其內部地緣結構進行分析。
作為「千島之國」,在海洋文明時代,印尼可以靠海吃海,漫長的海岸線及眾多的港口利於發展外貿經濟。不過,這也是一把雙刃劍,群島太多,無疑會破壞地緣結構的完整性。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海上交通也有相對改善和提高,但是海洋的隔離作用依舊不小。印尼島嶼眾多,水運運輸相對發達。不過,公路、鐵路及空運也只是集中在主要的島嶼上。印尼的公路全長34萬千米,但質量都不高,高速公路總里程才1000千米左右。總體上,印尼的基礎措施相對滯後,制約了經濟增長和投資環境的改善。再加上有數目太過龐大的島嶼,因交通聯繫的不便,自然會制約各個島嶼間的經濟整合,反而各板塊會形成自成一體的局面。
島嶼眾多帶來的交通不便,不利於經濟整合。而眾多島嶼太過分散又是制約經濟發展的另一大因素。
印尼的國家地理結構呈帶狀分布,東西國土間直線距離長達5000餘公里,跨越了三個時區。在眾多島嶼中,以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蘇拉威西、巴布亞五大島嶼為主,除東部的蘇門答臘與爪哇之間海域狹窄外,其餘諸島均散落於海上,彼此間距離均在數百公里,巴布亞島與最近的蘇拉威西島之間的距離則在1000公里以上。
主島除了爪哇和蘇門答臘相距不遠,可以通過跨海大橋,用公路、鐵路將它們連接在一起,而其它太過分散的島嶼因海上距離遙遠就只能通過航空和海運方式交流。
航空和海運有自己的優勢,但劣勢也很明顯。航空雖便捷,但成本高,不適合低廉價值貨物運輸;海運成本低廉,且裝載量較大,但速度慢,且貨物上下船的裝卸程序複雜,不適合做小批量運輸。因交通運輸所致,印尼很要在全國範圍內打造一個完整高效的內部經濟圈,難度也十分大。
再則,國土帶狀分布也制約了經濟發展。印尼國土邊緣地區與中部核心地帶的距離,以點發散到帶狀兩側,距離自然很長。即便是在公路、鐵路相連接的情況下,從蘇門答臘西北部向爪哇運輸貨物的距離也夠嚇人的。這種兩點距離太長,導致的最直接的後果便是運輸成本的提升,進而限制了各地區的經濟交流。我們可以想像一下,要是在一個塊狀國土的國家,邊遠地區到中心地帶的距離,對比之下,就可以知道印尼這種帶狀土分布的先天不足。
以上主要是從印尼島嶼眾多、太過分散,以及帶狀分布的國土來分析其對經濟發展的制約。而就從印尼陸地的地緣結構來說,也是不容樂觀的。
核心主島除爪哇島外,其餘四島便被山林密布所包圍,尤其是巴布亞島,其內陸幾乎全是高山雨林。
印尼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7.8%,木材是不缺的了,但是也得有將這些轉換為工業價值的供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平原地區。印尼以山地地貌為主,為數不多的平原零散分布在成千上萬的島嶼上。沒有成片的地底平原,要想大規模發展工農業談何容易。就算在許多島嶼上發展了工農業,但始終難以形成大規模產業鏈,進而產生大規模的經濟效益。爪哇島雖然有相對較多的低地平原,不過,僅13萬平方公里而已,要依靠這麼一丁點的規模產業來拉動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並進入現代化,如同痴人說夢。
最後,印尼濕熱多雨的氣候也制約了其工業發展。
印尼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全年無明顯的四季。高溫多雨或利於農作物生長,但卻影響了現代工業製造。雖然,現代社會,腦力勞動者可以藉助空凋等調節舒適的室內溫度,使其可以在舒適的環境里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生產效率。但是,印尼畢竟是人口大國,而且農牧林漁業佔GDP的15%,就算工業佔GDP的46%,但是其中能實現在室內舒適環境下工作的人也只是一部分,體力勞動者還是佔了大部分。體力勞動者面臨的是室外高溫濕熱的環境,想想沒走幾步路,全身都裹著一層黏黏的汗液,實在是不爽。而對室內勞動者來言,製冷設備的成本也很高,再加上印尼的電力資源並非很充裕,這樣的情況下,企業為了減少成本也會控制用電,而國家為了電力的持續性也會調控。另外,長期的雨水天氣會會影響貨物運輸,室外勞動活動的開展,甚至小到人們的上下班通勤。這些原因導致的對印尼的影響,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工業產品因高生產成本的而提高其出售價格,進而制約了工業製造的能力。
在地緣結構和氣候條件的雙重製約下,印尼就算有再大的體量,也不能最大限度的將其轉化為地緣經濟實力,經濟上也很難擠入到一流國家,甚至是二流國家。
島嶼雖眾多,但卻使得地緣結構上支離破碎,反應在經濟上是彼此相對獨立,而在政治上,便促使了分離主義的抬頭。
就算工業文明能拉近群島的距離,不過也是有一個度的。當下,工業文明將印尼群島整合為一個國家,但太過分散的地域環境也難以消除各島間的地緣隔離。
這就會導致印尼內部會存在各方政治勢力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矛盾不斷,從而加重印尼的政治內耗。而帶狀的國土及各自獨立的地緣結構,在受到外部威脅時難以形成國家聚合力。如果,一旦國家經濟崩潰,或有外部大國勢力進入,將會有矛盾升級到國家分裂的地步。
那麼,從長遠看,印尼要怎樣做才能維繫國家的統一,並實現國家實力的突破呢?
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74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推薦閱讀:
※打開王子發來的超大zip文件,公主立刻動身去了這個國家……|印度尼西亞小眾旅行攻略
※有一種藍叫Gili Trawan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