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 《芣苢》——田間的詠唱

· 采采芣苢(fú yǐ),薄言采之。

·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 采采芣苢,薄言掇(duō)之。

· 采采芣苢,薄言捋(luō)之。

· 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

芣苢:草名,即車前草

掇(duō):拾取;摘取:~拾。~弄。

捋(luō): 用手輕輕摘取:~取。

袺(jié):用衣襟兜著。

方玉潤《詩經原始》說:「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綉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餘音裊裊,若遠若近,若斷若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則此詩可不必細繹而自得其妙焉.」這麼美的話語,概括了這一首詩的本來意思和風貌。

這是婦女在田間地頭採摘的時候,一起唱和的歌。

Ps:

芣苢一般解釋為車前草,這樣的理解源頭是毛亨,後世的注釋者就遵循這個觀點。認為車前草的作用是吃了之後可以讓人受胎生子,很多專家學者,包括程俊英先生都是這樣認為的。查很多詞典、字典也是這樣解釋的。

但是,我有幾點疑惑,基於求子,就這樣大規模的人一起去采車前子,還相互唱和,時間上不短,而場面很大,那麼我們就要問了。

第一:真的有這麼多婦女同時需要求子嗎?有這麼大的需求嗎?

第二:求子這個東西,不是相對有嚴肅和隱秘性的色彩嗎,為什麼要大張旗鼓的唱出來。而且,在詩歌里,感覺不到它的儀式感和它的訴求,而更像是一群人陶醉在採集和唱詠的過程中。

第三:車前,是一種草。車前子很小,像芝麻粒那麼大。為什麼採集的時候,要直接在上面捋它,這個很有難度,而且不太必要。另外它矮,一般不超過膝蓋,採集的時候需要彎著腰,彎著腰採摘,還要唱出來相互迎合,不會有這麼輕鬆的感覺。

總之「采車前草」這個解釋跟詩的情境和風格似乎有落差。

後來,有學者提出,這個芣苢,極可能是薏苡。就是那個傳說中美白祛濕的薏苡仁。那這就具有相對的合理性了。

如果它是薏苡,那它就比較高。真的有一邊站著輕鬆的唱,一邊手指翻飛的採的可能。並且捋它的種子就比較合理。而且,因為薏苡是糧食,這樣輕鬆寫意的詠唱,從容的採擷更自然些。

薏苡長在枝頭的時候是這樣的:

沒有脫殼的時候,是這樣的。

古時候用沒有脫殼的薏苡來穿帘子,光滑漂亮。所謂的「珠簾」是也。

「芣苢」是「薏苡」最早不是文學研究者提出來的, 而是研究農業的專家提出的。比如,1958年中華書局出的書:

《農業遺產研究集刊》第二冊。裡面宋湛慶有篇文章:《我國古老的作物———薏苡》。這篇文章重點介紹薏苡的植物學特性、分布、栽培歷史等,其中首先涉及芣苢和薏苡的關係,他主張芣苢應即薏苡。

又比如游修齡的論文:《質疑「芣苢」即「車前」———兼論「芣苢」是「薏苡」》,是發表在《中國農史》2008年第2期上的。

這樣的帘子是不是也挺美的?有光澤感吧?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它描寫的場景,其實就是女人們一起採集的時候,在田野里相互之間歡快的應答唱和。

公眾號:晚來小院風輕


推薦閱讀:

TAG:詩經書籍 | 中國古代文學 | 吟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