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比較(一)

袁行霈版《中國文學史》

游國恩版《中國文學史》

游版《中國文學史》與袁版《中國文學史》比較?

1.編寫指導思想

(1)袁行霈《文學史》強調「本書倡導文學本位,並將文學置於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實地描述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歷程,作了一些具有創新性的考證和論述。……具有鮮明的開放性、前瞻性、以及較大的信息量」。

袁版強調把文學當成文學來研究,必須注意文學自身的特性,注意文學的審美價值。採用多元化的視角闡釋文學現象,並表現文學史的「當代性」

(2)游國恩《文學史》在開篇序言《說明》中強調「本書的編者力圖遵循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原則來敘述和探究我國文學歷史發展的過程及其規律」。

意識形態性過濃,書中對文學現象的分析常常可看到「封建社會」、「統治階級」「人民」等字眼,「階級分析」色彩過濃。特彆強調文學的「人民性」、「現實性」「實踐性」,強調文學的社會作用,文學的「載道」精神。體現強烈的儒家入世思想和社會責任感。

游版《文學史》特別重視「民間文學」:每一編每個文學分期之後都附有「民間歌謠」。

對梁陳「宮體詩」的批評:因其內容空虛,缺乏「載道」精神,被貶過分。若從文學本身角度來講,宮體詩對詩歌藝術形式,特別是唐朝律詩的形成,未嘗沒有貢獻;

評杜甫:他是我國歷史上政治性最強的偉大詩人,當然,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實踐也是分不開的。

2.編寫人員與分工

(1)袁本《文學史》「全書主編、各編主編和撰稿人共30位,分別來自19所高等院校。……廣泛吸引學術造詣高的、富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共同參與。……集中大家的智慧」。是一部集大成著作,體現了當代的學術成果。也因出自眾人之手,各編與各章難免存在著差異與不均衡。但總體方向是一致的,瑕不掩瑜。

(2)游本《文學史》由游國恩、王起、蕭滌非、季鎮淮、費振剛五位教授主編。加上其他相關人員一共只有十幾位。參與編寫的作者少,專題性、歸納性、概念性不強。行文重在敘述介紹,學術考證較少。代表的是五六十年代的學術成果。

3.體例結構上

A. 游本《文學史》每一個文學大分期結束之後都有一個歷史回顧。首尾結合,有助於加深學生對前面所學知識的記憶。袁本在每個分期之後,則直接進入下一分期的學習。

B. 袁本《文學史》增加了《文學史年表》一項,有助於學生理清整個文學史脈絡,掌握文學史中的大事件,更好地體會文學的歷史流變性、繼承性。

4.內容上

袁本每一編的《緒論》部分都是分為一個大章幾個小節來講,相比游本位於每編之前的《概說》部分,篇幅都更長,內容更加詳細與學術化。

袁本規模更龐大,內容更詳細,分了很多小標題,結構更加「標題化」,這就表明了撰文更專業、分工更細緻、研究更深入。比如:游本《古代神話》只用了一小節;而袁本《上古神話》則單列一章四節。

5.文本注釋

游本注釋少,一般採用「腳註」,位於頁面底部;袁本注釋則使用「章節附註」,放於文本末位。並且袁本注釋更加詳細,更頻繁,學術性更強。

6.閱讀書目的選擇

書本最後的「閱讀書目」,袁本書目更廣、更多,時代性更強。某些入選書目更多體現了今人的學術、校書成果。如游本袁珂《山海經校注》是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而袁本則在此基礎上增加了1985年巴蜀書社影印的《山海經箋疏》。

總結:袁本優於游本。不管是對非專業還是專業學生或古代文學愛好者。


推薦閱讀:

國學,一種積澱千年的身心升華法
【給孩子說故事】知恥近乎勇,皇甫(fǔ)謐(mì)迷途知返
為什麼學業、事業總是不見成績,很努力卻總是事與願違?
讀《老子》4
中國「三聖」之:道聖老子

TAG:中國文學史 | 中國古代文學 | 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