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零歲到兩歲: 嬰兒發育的腦科學 (一)

按:這一篇是我們夫婦的朋友的創作,發表在太太和幾個朋友一起做的微信公眾號上,這裡一併轉載過來和大家分享。

以下是原文轉載:

從零歲到兩歲: 嬰兒發育的腦科學 (一)

Original 2018-01-15 屠龍的胭脂井 愛說話的寶貝

自從我寫了關於自閉症兒童的文章之後,越來越多的家長要求講一講正常兒童大腦發育。 我感到這是一個非常合理的要求,因為只有了解了正常兒童應該進行的大腦發育的過程, 我們(1)才能更好的理解兒童腦發育疾病是怎麼產生的,更及時的發現和診斷,更早進行干預;(2)建立更好的,對兒童大腦最有利的發育環境。

我對此話題進行了一些粗淺的學習,發現了一個優秀的由 Dana foundation(註:美國著名的慈善機構,主要投入是兒童健康研究),NIH(註:美國健康學會,最大醫學研究相關的政府機構)和 AAAS(Science的出版商,世界最大的非盈利科學機構)組織的一個幼兒腦發育的演講。這次演講,請了兩位非常有名的嘉賓。

一位是 Pat Levitt 博士,洛杉磯兒童醫院腦發育研究源發育腦遺傳學主任,南加州大學神經科學研究生院系主任,南加州大學醫學院兒科教授。他主要研究方向是發育腦遺傳學和表觀遺傳學。他的主題演講是《早期大腦和兒童發育:核心故事》。

另一位是 Lisa H. Shulman 博士,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兒科教授,主要研究兒童自閉症。她的主題演講是《發育的里程碑:從出生到兩歲》。

這兩位兒科專家都說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乾貨。我就當個學生,整理了一些筆記,供大家參考。

一.Pat Levitt:早期大腦和兒童發育:核心故事

公眾對於兒童如何發育的理解,有很多「黑匣子」 般不可知的部分。似乎命運啊, 意願啊, 基因啊,環境啊,這些因素,放入了一個不可知的黑匣子,要麼就會產生出健康的成功的好孩子,要麼就是「不成功的有缺陷的孩子」。 更有甚者,會對兒童的發育產生一些誤解。這些誤解包括:

a. 兒童是海綿,可以自己吸收很多知識

b. 80%的大腦發育在三歲之前就完成了

c. 人生總有磕磕絆絆,孩子們總得學會堅強

d. 學習只包括認知和智力方面的學習

而 Levitt 博士認為,兒童腦發育,真正的核心故事是這樣的:

1. 兒童腦發育是一個繁榮社會的基石

2. 大腦發育需要很長時間,而且是自下而上的(也就是說,一種下層技能的成熟能保證上層技能的建立)

3. 基因和經歷共同築造大腦(基因是服務者,而經歷是反饋者)

4. 認知能力(智力),社交能力和感情發育是相互交織,密不可分的

5. 毒性的壓力能夠造成大腦架構性損傷

6. 對生活困難的韌性,不能靠拔苗助長,單純的把孩子置於困難。韌性是一種人格技能,需要長時間鍛煉和學習,並且是基因和經歷所共同塑造的

7. 對於很多的大腦功能來說,大腦的可塑性(也就是能夠改變的程度)是隨時間而逐漸下降的。但這也不是絕對的,不同功能下降的速度不一樣

總結來說:我們的基因和大腦的架構,會被正向的積極的早期經歷所深刻的影響。但是,負向的消極的因素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基因提供了硬體,但是早期的經歷是整個系統的軟體。

圖 1 展示了神經元(大腦的基本信息單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腦細胞」)在0-2 歲建立突觸(腦細胞之間的連接)的過程。可以看到,從出生到兩歲,神經元數量基本沒有變化(我們大腦出生時,就配備了基本所有神經元),只是建立了很多突觸(連接)。在這兩年中,大腦每秒就產生 700 個突觸連接。

圖 1 神經元建立突觸的過程。左 1(A): 新生兒大腦組織;左 2(B):1 個月嬰兒大腦組織;左 3(C):6 個月大腦組織;右 1(D):兩歲大腦組織

但這不是發育的全部故事,突觸也不是越多越好,實際上在2 歲以後,突觸要開始進行「修剪」這個過程。如圖 2 所示,剛出生的嬰兒沒有突觸,6 歲突觸數量達到高峰,到了青春期(14 歲),40%的突觸要被「修剪」掉。

圖 2 神經元突觸數量。左:新生兒;中:6 歲;右:14 歲。突觸數量變化現實大腦在進行修剪

神經元修剪的過程,嚴重地被幼兒的經歷所影響。修剪會保留幼兒在早期經歷中「有用的利於生存」的部分。而修剪掉其他部分。圖 3 展示了一個著名的實驗。將16 天大的小鼠分成兩組: 一組和母鼠正常生活,另一組只給聽一種頻率聲音。到了 50 天大的時候,正常發育的小鼠(能聽到所有頻率的聲音的),聽力皮層產生了清晰的頻率圖譜(圖 3 中間)。而被放到單一頻率中的小鼠,聽力皮層被修剪得只剩能聽這一個頻率(圖 3右側)。也就是說,如果不給它世界上所有的聲音聽,幼鼠的大腦就認為那些聲音不是必需的,就會把代表這些頻率的突觸修剪掉。

圖 3 幼年經歷對小鼠聽力皮層的影響。左 1 (A):16 天的小鼠,聽力皮層不能分辨所有的頻率;中(B): 50 天正常發育的小鼠,正常環境下發育的小鼠,聽力皮層對所有頻率能產生清晰的圖譜;右(C): 50 天的非正常發育小鼠,小鼠只能聽到一個頻率聲音,隨後聽力皮層失去分別其他頻率的能力

人類幼兒大腦的發育也是這樣的規律,幼年經歷有很強的「塑造大腦」的作用。Pollok & Kistler(2002)發現,長期被打罵和虐待的幼兒,只對恐懼,悲傷這樣的情緒敏感,對快樂等情緒不再敏感了。原因是,在被虐待的環境中,只有懂得恐懼,才能幫助他們生存下去而快樂的腦迴路是不利於生存的(表現得高興可能會遭受打罵),長此以往,快樂的腦迴路在突觸修剪的過程中,就被修剪掉了

對於這點,Levitt 博士又提出,情緒正常發育,對幼兒智力發育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很簡單,圖 4 中的腦區(前葉皮層,杏仁核,海馬體等)既是調節「恐懼和焦慮」的區域,也是學習新事物的區域。也就是說掌管恐懼的區域和掌管學習的區域是完全一樣的。一旦這些區域被恐懼所佔據,就只能處理恐懼信息,嚴重影響兒童學習。

圖 4. 恐懼焦慮調節的腦區,這些腦區也掌管新事物學習

實際上,根據 CDC (美國疾病防治中心)統計,幼兒被虐待和忽視帶來的焦慮,總體導致了美國80%的幼兒大腦發育傷害疾病。這是因為幼兒一旦被忽視虐待,心裡會產生被遺棄的焦慮(這是生存所必需的),於是產生大量的壓力荷爾蒙,加快心跳和腎上腺素,長期的壓力反應,會嚴重影響大腦突觸建立和修剪。

另外,Levitt 博士還指出,兒童的各種技能是「自下而上」建立的。只有打下堅實的初步技能,才能產生靈巧的高級技能。圖5 顯示了兒童技能出現和發育的順序。最先出現的技能是「感覺」:視覺,聲音,觸覺。然後是「運動和語言」。最後是「高級神經認知」。

圖 5. 兒童認知能力發展順序: 感覺,運動和語言,高級認知功能

也就是說,在幼年時候給兒童綜合的豐富的感覺刺激(音樂,撫摸,抱在膝蓋上,講故事,看圖片),可以幫助她形成良好的運動和語言能力。而良好的運動和語言能力,能進一步幫她形成良好的高級認知能力(高級智力,解決問題能力)

總結:幼兒大腦並不是一張白紙,也不是在 3 歲就結束髮育了,更不是被動的海綿自己能夠接收知識。他們需要成年人悉心的照顧,也需要成年人提供健康豐富安全的環境,先培育一些基礎技能(視覺,聽覺,觸覺),再培養運動和語言,之後才能產生高級認知。感情發育是極其重要的,這些對認知都有巨大幫助。只有對情緒發育正確的兒童,才能對生活困難有正確的韌性,因為韌性不是平白無故得到的,而是一種人格技能。


推薦閱讀:

TAG:發育 | 嬰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