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女性不甘限於賢妻良母角色有什麼問題嗎?男性網友如何看?

本文原創並首發於【勞動者奮進號】

作者:阿蛋

近日,有一則關於女性的調查新聞刷遍各大網路平台,標題為《「95後」女性近八成不甘限於「賢妻良母」角色》。

【 新聞來源一:中新網 】

【 新聞來源二:微博@頭條新聞 】

刷屏的新聞看似是在傳達出現代女性(或者說職場女性)對家庭和事業的看法,但是筆者卻感受到其中透露著微妙的違和感。原因如下 ——

首先,對於此則新聞,個人存有以下疑問:

  • 最初的數據來源何在?這份「調查」是在什麼環境下發布並統計的?
  • 原始問題如何設置?相關選項有幾個?
  • 通過哪些渠道進行調查?
  • 樣本如何採集統計?
  • 總共參與人數有多少?
  • 人群分布特徵符合現實基本情況嗎?
  • 根據調查的原始統計是怎樣推導得出此結論的呢?

……

這些關於調查和數據本身的細節,我翻了好幾條相關新聞都沒找到對應的詳細數據報告,只提及源於「領英中國與歐萊雅中國」聯合發布的《2018女性形象認知與家庭事業觀調查》。敢問一句引用此調查數據及結論的媒體們到底有沒有看到過完整版呢?

其次,標題上用「不甘限於」這樣的說法,概念過於模糊。

就文字而言,「不甘」只反映受訪者內心意願,沒體現實際行動和真正選擇。有可能「不甘」且「不接受」,然後付諸行動去改變現狀的;也可能「不甘」卻「選擇接受」,依然服從於現實的;更有可能是「不甘」但因種種外在客觀情況而無力無法改變的……

說句大實話,大部分人對現實中的自己抱著「不甘」的事情估計多了去了。比方說,我「不甘」工資只有XX塊,我「不甘」沒學會開飛機,我「不甘」沒去過火星旅行……但這些「不甘」,與現實中的我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拿多少工資,掌握哪幾項技能,能不能實現童年夢想,全部都有必然關係嗎?

用「不甘限於」這種說法來設問和歸納的,是藏肚子里的壞。

就好比,你隨便問一個學生「願不願意考試得滿分?」 我想絕大多數是「願意」。

可換成問「假如你人生里只限於考試滿分,此外沒有別的成就和前途,無法發展任何興趣愛好,沒有朋友同伴,什麼好事都不會再出現,那你還願不願意?」,相信回答「願意」的人比例一定大大降低。

兩個問題的區別在哪裡?

在於前者你選了「願意」,還可以擁有更多未知的可能性,這個答案是無關乎其它其它利益的 —— 而後者在問題里已經暗藏了限制條件,是排他的,你選了「願意」,就意味人生里失去了更多發展空間,是關聯綁定其它利益的。

再次,「95後」這個年齡段的女性有此想法,有什麼好奇怪的嗎?

算起來,「95後」到今年最大的一批也才23歲,剛剛本科畢業開始工作,甚至更多人還是在讀學生,用「人生才剛剛開始」來形容一點兒也不過分,仍然是充滿青春激情與夢想,對人生滿懷憧憬期待,憋足了勁要努力奮鬥的年紀。

受過多年高等教育的現代女性越來越多,除了結婚生子,為妻為母的角色,她們可選擇的空間還有很多很多,在各行各業都可以找到發揮特長,學以致用的機會。試想想:

  • 二十來歲的你,人生有著無限可能,若不挑戰一下未知,你會否甘心就此定格後面大半輩子的生活方向呢?
  • 沒深刻接觸過社會,早早安於照顧家庭,把時間和精力投放到丈夫和孩子身上,那若干年後,你是否會後悔自己當初沒有冒過幾次險呢?
  • 再扯遠一些,現在一心甘願只做賢妻良母角色的,萬一遇人不淑,或遭遇意外變故之時,你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和勇氣,去面對風險,去重新投入社會選擇工作呢?

以上三個問題,只要你其中之一答案為「否」,就不會覺得「95後女性不甘限於賢妻良母角色」的結論有什麼好奇怪的了。

【 影視作品中經典的優秀女性角色並非單一刻板的 】

不得不說,某些媒體或機構每逢三八婦女節前後為了迎合選材,總是故意炮製熱點話題,並藉此給女性貼各種限定標籤,渲染各種男女對立、家庭工作對立、不同年齡段對立等等氛圍,利用文字遊戲攪動輿論爭議來博取流量。然而類似舉動,表面上是表達女性訴求,實則除了不斷誤導大眾對現代女性的印象和評價以外,沒貢獻任何好處。比如本文提到的這則調查新聞里提煉出來的觀點。

說到底,刻意鼓吹女性必須守著傳統三從四德當賢妻良母的,和片麵塑造新女性應該不顧家庭斬斷六親化身工作狂的,都不過是進一步壓迫女性在社會上的可選擇空間的陷阱而已。

最後,我們不妨把性別換轉一下,看看男性網友們會怎麼選?

假如把問題簡單改一下性別再提出 —— 「對於自己的人生,你是否甘心限於做好老公好爸爸?

選項有:

A. 是

B. 否

C. 不接受此問題,以上兩項均不選

請問大家會如何作答呢?


本文原創並首發於【勞動者奮進號】

未經授權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轉載


推薦閱讀:

TAG:女性主義 | 職場女性 | 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