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杉本博司的作品裡,我卻發現了最讓霍金感動的東西

有人曾問霍金:

這世界最讓你感動的是什麼?

霍金認真思考後回答:

是「遙遠的相似性」。

「遙遠的相似性」聽起來抽象且難以理解,

在杉本博司的作品裡,

我卻看到了,能讓霍金感動的東西。

在我們印象中,

杉本博司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攝影大師」,

他的作品怎麼看都有點...奇...奇...怪...怪...


他拍劇院,卻留下一片空白

他拍建築,卻拍得極其模糊

(真不是我找的圖虛)

他拍大海,卻拍得千篇一律

看到這你可能會想:

「咦,這就是傳說中的大師作品嗎?

「焦距都沒對準...」

「海景構圖的照片我也拍過,我怎麼沒成大師」

「這和遙遠的相似性有什麼關係呢?」

( ??? )

我們通常認為「創作的成果」

就代表了藝術家的作品本身

但對於觀念藝術家來說

作品不止是創作成果

「創作思路」「創作過程」「觀眾的感悟」

更是作品的一部分

說到當代藝術,還要從杜尚的《泉》說起

1917年一個藝術展本著「包容」的原則

決定接受所有投稿的作品

(? ̄▽ ̄)?「藝術家們快來投稿哦」

評委之一的杜尚買了一個小便池,

給小便池簽了名,命名為《泉》

匿名參展以諷刺當時的藝術圈

卻被藝術展評委會拒絕了

<(`^′)>「商店裡買的小便池怎麼能稱得上是藝術呢」

( 瞬間打了「包容」的臉 )

萬萬沒想到,它成為了

藝術史上最大的革命

( ???°_°??? )

小便池本身不是作品

「購買小便池—簽名命名—參展

—被評委會拒絕—大眾的議論」

這一系列行為才是他的作品

他成為了當代藝術的鼻祖,影響了無數的藝術家

杉本博司便是其中之一

杉本博司曾說

自己受「杜尚」和「極簡主義」影響最大

杜尚—>作品背後的觀念與行為)—>觀念

極簡—>對世界萬物的簡化與提取)—>表現

那麼是什麼能讓他的「觀念」與「表現」

能夠連接起來?

我發現,那就是讓霍金最感動的東西:

在浩瀚宇宙中,在漫長時空中的

「 遙 遠 的 相 似 性 」


來看看杉本博司的作品:

《 劇 場 》

1978 年拍攝於紐約無線電城音樂廳

1993 年拍攝於沃克劇院

1993 年拍攝於聯合城市汽車城

「 時空的相似性 」

看著《劇場》,我想像到了這樣的畫面

在不同時間,世界各地的影院里

人群緩緩入場,等待電影開始

電影開始後,人們紛紛逃離現實

進入了聲色光影的世界

而時間,在空間里一層一層疊加著

人和相機在看電影

而時間看得到一切

彩虹的顏色累積起來是一片白光

那麼,意識累積到最後也是一片空白嗎?

據說人離開這個世界時

一生的畫面會回閃過眼前

人的一生在歷史長河裡,浩瀚宇宙里

也僅僅是一片白光嗎?

不同的電影院里

極盡繁華的聲色光影,熙熙攘攘的人群

在時間面前,不過蒼白一片

縱使人生百態

渺小如人類終究還是逃不出宇宙的規律

在《劇場》上

我看到了時空的相似性

人類的曝光時間

就只有這麼一次


《 建 築 》

1998 年拍攝於薩伏依別墅

2009 年拍攝於光之教堂

這一次,杉本博司把相機焦距放在無限遠

拍攝了世界各地的多個知名建築

「 精神的相似性 」

優秀建築的誕生不止需要建築師

還需要考慮甲方,規劃,造價等等因素

「對於一流的建築家存在的最好證明

便是他能去抵抗多大程度的與現實的妥協」

從另一角度來說

「建築物其實就是建築的墓地」

我們在畫素描時,常常喜歡眯著眼睛

因為眯著眼才能看到被畫對象的明暗關係

(= ̄ω ̄=)

如果眯著眼看「建築的墓地」呢?

我們便能看到建築最初所被設想的體塊關係

透過在相機無限遠的焦距里

看到墳墓上似乎刻著

即將消逝的建築的靈魂

(0,+∞)

在《建築》上

我看到了精神的相似性

建築物其實是

理想與現實之間相妥協的產物


《 海 景 》

1993 年拍攝于波登海

1996 年拍攝於北大西洋

1997 年拍攝於熱海

從 1980 年到 2000 的幾十年里,杉本博司在全世界各個角落,拍攝了大量的海景照片

完美的曝光與暗房顯影,使這簡單的拍攝最終在呈現上變得不同尋常,海面上的灰階極其豐富,觀看時內心只剩下一片寧靜。

這些海景拍攝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他卻故意等風浪雲都散去,構圖簡單且完全一致。讓觀者根本無法辨別拍攝時間的先後與地點,這是為什麼呢?

「 時空的相似性 」

這都起源於他在 1980 年的一次思考:

「今人看到的一切是否與史前人類一樣?」

千百年來,唯一沒變的只有大海

人的生命孕育於母胎的羊水之中

萬物的生命則起源於海洋

海洋,像是一個久遠的夢境

也可能是人類最初的記憶

世界在瞬息萬變

每過一秒,我們所看到的

與前一秒都不是一個相同的世界

萬物都不是之前的那個萬物

只有海洋是同一個畫面

大海像是時間的使者

它也許是地球最初與最終的景象

它會見證人類一切文明的誕生,繁衍與滅亡

時間改變了萬物,卻沒有改變海景

人在大海面前就如同在時間面前一樣的渺小

攝影師通常用相機捕捉瞬間

他卻用相機來探尋永恆

在《海景》上

我看到了時空的相似性

我以為真正的美麗

是可以通過時間考驗的東西


《 閃 電 原 野 》

1996 年拍攝於杉本博司工作室

看到這張照片,你是不是也和小哈一樣,以為這是杉本博司在雷雨天守株待兔所拍攝到的天空中的閃電?

然而,這組照片並沒有用相機!是用充電後的金屬球對著水中的相機底片放電完成的。

「 材料的相似性 」

紐約的空氣非常乾燥,工作室屢屢出現靜電

杉本博司想了許多方式都無法去除靜電

「既然無法戰勝,那就化敵為友吧」

他萌生了用放電場來進行創作的想法

這可謂史無先例

雖然創作方式不同,但和用相機拍照一樣

都是在處理水,光,和空氣

而它們,也剛好都是世間恆久不變的元素

「 生命的相似性 」

放電場捕捉了放電那一剎那巨大的生命力,光電,河流,樹木,血管,受精卵,山脈,這些構成世界的不同元素,竟有著相似的形狀,都流淌著生命力無限的能量。

陸地上的水如何流向大海,血液如何從心臟流向指尖?對於看似不相干的問題,大自然卻給出了相似的模版。

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電

更像是看到了生命迸發出的火花

那種力量讓人戰慄

「 自我的相似性 」

大自然是藝術與科學最好的老師

一棵樹,一條河自有它的哲學與規律

數學家將樹,樹枝,葉脈,一步步的放大

竟發現結構彼此相似

從而誕生了「分形幾何」

在杉本博司的放電場里

我們也能發現這個自相似的系統

不斷放大閃電的局部

可能會在發現前人未曾見到過的圖案

我們的出生是否也如某個分叉般隨機偶然?

從浩瀚廣闊的宇宙到微塵,從人類到原子

原來都可以用數學結構來描述

在《閃電》上

我看到了材料,生命,自我的相似性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萬物


「 遙 遠 的 相 似 性 」

極簡主義在杉本博司這裡,

不止是形式上的極簡,不是空白

而是對世界的提煉

提煉後的畫面純粹,單純

更容易讓觀者發現「遙遠的相似性」

空曠的畫面反而營造出了無盡的思考空間

讓我們在數學,哲學,藝術,時間,空間上

都發現了不同尺度的「遙遠的相似性」

因此,「少」轉變為了「多」

不是普遍意義的攝影師

不是普通的平面作品

杉本博司,他用攝影簡化了時空

這或許是「極簡主義」和「觀念藝術」

所結合的最高境界

設計的極致是藝術

藝術的極致是哲學

不同的人,在不同時空看到了我的這篇漫畫,

這是否也是一種帶有「遙遠相似性」的浪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插畫及文章由 @張小哈 原創,更多內容可以去我的知乎專欄:

知乎專欄-啊哈時刻(在設計里邂逅美好,找到屬於你的啊哈時刻)


推薦閱讀:

在零下四十度的環境里釣魚,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2017.01.27 今日日曆
雪域佛音 · 庫拉崗日邊境穿行記(二)
如何利用iPhone拍出好照片?

TAG:藝術 | 杉本博司 | 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