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傳統思維逐漸在失效?(MFC特別推薦好文)
文|李靖
【李叫獸】我見到的「傳統思維」
「You must control it by surrendering controlling.」
"通過放棄控制,來獲得控制。"
「什麼是我見到的傳統思維?」
看到這個話題,很多人會覺得我要把傳統商業批判一番,以為我又是一個所謂「互聯網思維」的鼓吹者,要講什麼免費模式、平台思維、社群營銷和粉絲經濟了。
當然不是。
這篇文章只分析一個問題:為什麼一些典型在過去很成功的方式,現在效果正在下降,甚至這種現象蔓延整個管理、營銷、人力資源等多個領域。
什麼是這篇文章著重要分析的「傳統思維」呢?看下面這三個故事:
故事1:
某公司運營了公眾號,為了提高引流效率,領導要求小編每篇文章都要發產品廣告。
最終事與願違,粉絲流失、銷量更低。
故事2:
某公司為了提高員工的工作業績,規定嚴格的上班、加班時間,每天考察績效,必須每周提交創新想法。
結果事與願違,員工績效反而下降。
故事3:
某丈夫為了降低妻子出軌的風險,禁止妻子加其他男人為好友(ps.我真見過這樣做的),每次回家檢查妻子手機。
結果也事與願違,妻子反而更加喜歡別的男性。
上面三個故事的主人公角色分別是營銷負責人、人資負責人、丈夫,角色很不一樣,但你是不是感覺特別像同一個人,而且覺得這個人做法特別「傳統思維」?
同樣,上面3個故事的情節也是一樣:都是作出努力去追求某個目標(比如提高產品銷量、提升員工績效),但這些努力反而讓想達成的目標越來越遠(比如為了追求銷量而付出的努力,反而降低了銷量)。
這就像你走在街上,有隻可愛的小狗距離你3米遠,你想更加靠近它然後去追。結果它就跑到10米遠了,然後越追跑的越遠。
而這就是我這次要分析的「傳統思維」:通過對目標的控制,來達到目標。
如果你還仔細想一下,就會發現上述這些「控制」的方法在過去其實非常有效,很多人依靠這些方法成功了一次又一次。
比如在營銷上,強迫關注、渠道為王等曾經如此成功。
比如在管理上,嚴格管理、詳細控制曾經提高了一個又一個工廠的員工效率。
但這些「控制」方法,現在就好像沒有那麼有效了,反而是下面這3個新故事,看起來更加像這個時代的:
故事1:
某公司運營了微信公眾號,每天都發有趣的內容引發粉絲的支持,結果不斷有人關注他們的產品,銷量提升。
故事2:
某公司放棄對員工具體工作時間、每天績效等要求,讓他們對用戶負責,結果員工反而主動工作更長時間,也發現了更多創意。
故事3:
某丈夫信任自己的妻子,並且不斷給妻子一些小驚喜,結果妻子覺得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男人,不怎麼跟其他男人接觸。
上面3個故事的主人公角色也不一樣,但你同樣會感覺像同一個人:都是通過某種間接手段(比如有趣內容、對員工的信任激勵等)而達成了目標(比如增加銷量)。
你會感覺這3個故事更加像現代思維,更加像很多有創造力的互聯網公司創始人做出的事情,也更加像能夠在這個時代取得成功的方式。
就像走在路上遇到一個可愛的小狗,你並沒有去追小狗,而是做了一些間接行為讓小狗來追你。
到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變化呢?為什麼這些年不論是營銷、管理還是日常生活,越來越多地出現後面的情況,而「嚴格控制」、「大幹快上」要做的事情,反而變得不那麼成功?
這裡必須要說一下我認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一個變化:
隨著信息豐富、商品過剩、溝通增多等帶來的選擇豐富——在過去信息、商品稀缺的時代,我們更多是「被動選擇」(比如渠道上有什麼買什麼、選老公時同村有誰就嫁給誰);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萬物互聯,我們更多是「主動選擇」(比如我們買什麼取決於我們喜歡什麼)。
總之,我們從「被動選擇」時代,走到了「主動選擇」時代。
在「被動選擇」的時代,因為選擇有限、人相對固定、行為更加簡單、環境變化慢,所以最佳的策略就是使用傳統管理思想——詳細而嚴謹的控制。
比如規劃好工人的工作時間並派人盯著;
比如為了搶佔市場,封殺競爭對手的渠道從而讓消費者買不到。(類似於當年非常可樂最初的成功,是因為可口可樂渠道沒有下沉到鄉鎮。)
在這個時代,長期積累的資源而形成的控制力,幾乎可以保證並延續任何一個成功——大公司對消費者的控制力,保證了他們可以輕易殺死大部分小公司。
這個時代,甚至誕生了各種管理方法來提高人們的控制能力——比如傳統管理學(詳細控制企業的每個流程並計算回報成本等),比如波特五力(通過控制上下游來提高議價權)等等。
但是後來到了「主動選擇」的時代,嚴格的控制就變得沒有那麼有效了。
比如任何一個用戶都可以選擇關注或取消關注一個公眾號,從而導致你無法強塞給他們不喜歡的廣告從而達到提升銷量的效果。
比如通過電商任何長尾商品都可以被消費者買到,你就無法通過控制去封殺了。
比如當人與人溝通的選擇越來越多(各種社交軟體),你通過禁止妻子用微信來保持她的忠誠就越來越沒意義。
這就是我前面說的這種「傳統思維」越來越失效的原因:你的消費者、員工、伴侶、供應商、投資人等,都擁有了越來越多的選擇,所以通過控制來降低他們的可選項,從而讓你獲益的方式,越來越容易失效了。
那在所有人「主動選擇」的時代,到底怎麼做呢?
前段時間看一個電影《奇異博士》,裡面的主人公在修禪時遲遲無法計入狀態,越是嘗試控制自己身體,越是身體不由所控(就像你演講前,越想控制自己的緊張,反而越緊張),這個時候大師說了一句:
「You must control yourself by surrendering controlling.」
(你必須通過放棄對自己的控制,來控制自己。)
我當然不修禪,但我想這個邏輯特別適合用來解釋這個「主動選擇」的時代,你要收穫控制的關鍵:
一句話解釋:你需要通過放棄控制,來收穫控制。
比如發有趣內容的公眾號,放棄對消費者的控制(不強塞廣告),反而收穫了對他們的控制(主動支持)。
相反,你越是基於自己的目標出發來做一件事(比如阿里當年基於自己的社交戰略目標而不是市場需求來推「來往」),越是讓這個目標離你而去。
說起來比較玄乎,那具體傳統的「控制思維」到底應該如何改進?
這是我認為3個最重要的方面:
達到目標的手段:資源權力VS吸引激勵
行動規劃的方式:決心VS策略
最重要的資產:內部VS外部
1、達到目標的手段:資源權利 vs 吸引激勵
在被動選擇的時代,最經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大量的資源和權力去控制別人的行為,通過減少人們的選擇來達成目標。
比如自己是市場領導者,就控制渠道來封殺後面的人。
自己有很高的廣告預算,就用鋪天蓋地的廣告碾壓對手。
出了負面公關事件,就給媒體塞錢打聲招呼,把自己的事件刪掉、屏蔽。
自己是管理者,就利用手中的權力來控制員工的工作時間、過程。
這在過去非常有效。因為在被動選擇的時代,一切都相對固定。人們就像一堆水稻一樣,靜止在那裡等待你去裁剪、管理、控制。
但是在主動選擇時代,人們卻像跑動的個體,你無法把他們圈養在一個籃子里,必須通過吸引、激勵等方式讓他們主動過來。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過去是通過資源權力來控制人的行為,那麼現在則應該是通過吸引和激勵來控制人的內心。
控制內心,而非行為
幾乎所有的方面都在面臨著這種變化,這讓仍然篤信「控制論」,依賴「胡蘿蔔加大棒」的人非常不舒服。
例如下面的例子:
運營公眾號,傳統思維下利用資源和權力(胡蘿蔔加大棒),設置關注抽獎、送電影票等來獲得粉絲。但這隻獲得了關注的行為,並沒有獲得粉絲的內心——他們仍然不喜歡看這個公眾號。
同樣是負面公關,很多企業想利用資源和權力來否認、控制,結果反而失去了更多用戶。比如三星NOTE7的炸機門事件。
而另一些公司則通過一些心理技巧贏得大眾的理解,反而收穫了控制。比如網易之前出現了版權問題,發出的認錯信反而戳中了很多人的內心:
(圖:網易公關回復,詳細內容篇幅所限先不放上去啦)
同樣是在飲料市場想打敗可口可樂,當年的娃哈哈直接模仿可口可樂做了「非常可樂」,然後依靠自己的渠道優勢控制消費者(鄉鎮渠道買不到可口可樂),而不是讓他們真正愛上非常可樂,把非常可樂當做默認第一選擇。
結果後來可口可樂進行渠道下沉(也進入了鄉鎮等渠道),消費者有了主動選擇權,非常可樂立馬就不行了。
而當年的王老吉則是通過定位「怕上火」攻擊可樂這種碳酸飲料,讓消費者更想選擇涼茶(影響人的主動選擇),反而最終擊敗可口可樂——有一年王老吉(搞不清楚加多寶還是王老吉了),罐裝銷量超過可口可樂。
總之,過去我們總是希望通過資源和權力去限制別人的選擇,改變別人的行為,從而獲勝;而在主動選擇時代,則更應該影響別人的內心。
不光在商業,甚至很多生活上的方面都體現了這種思維的影子。
比如傳統思維下,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家長經常選擇直接把孩子關在家裡強迫學習(改變行為),而不是通過興趣培養等方式讓他們愛上學習(改變內心)。這樣一旦孩子上了大學擁有了獨立選擇(類似於當年喝非常可樂的鄉鎮消費者),自然不學習了。
再比如,前面說的老公為了讓妻子更忠誠,限制妻子見其他男人,而不是讓自己變得更有吸引力。
長輩對孩子催婚,強迫孩子相親,而不是想辦法讓孩子愛上結婚這件事。
很多公司對員工提各種苛刻要求來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塑造使命感讓他們愛上這個工作。
總之,這是我見的傳統思維的幾乎最重要特點:總是想通過限制別人(不論是消費者、員工還是孩子)的自由和選擇來控制別人,而不是放棄控制,利用心理學、營銷學等各種技巧讓他們本身開始喜歡這件事。
(PS.這一定能做到,反正李叫獸分享過很多類似方法了。)
2、行動規劃的方式:決心 vs 策略
正是因為在前面說的傳統「控制思維」的影響下,很多人希望通過控制來達成目標,這也導致了很多人做規劃的時候養成了這樣的習慣:拿目標和決心來替代策略。
大部分人在潛意識一直有這個觀點:好像如果我們為了目標付出更多的決心,就能實現目標。
(就像前面說的眼前一個小狗,很多人覺得好像自己主動去追這個小狗,就能拉近和小狗的距離)
比如格力要做手機的時候,提出一億銷量這樣的「戰略目標」,並且下達了很大的決心,但是並沒有提出在同質化競爭、規模效應明顯的手機市場,一個後來者到底怎麼樣才能顛覆前面的人。
比如昨天我發公眾號預告問大家眼中的「傳統思維」案例時,有個讀者這樣說:
「領導要求在文案中加更多的字,講更多的賣點,但消費者只能看我們一秒鐘。」
這也是典型的「拿目標和決心來替代策略」做法——我想讓消費者接受更多的賣點和信息,所以就放更多的內容進去,但實際上這方面的努力和決心,反而會降低最終目標的達成,因為消費者最終一個信息都沒接收到。
我們都渴望目標的達成,但是現實情況是,從自己目標出發做的事情,往往反而會降低目標的達成。
比如當年阿里想要進入社交領域,補全自己的商業地圖,從這個目標出發,投入大量資源做的「來往」卻慘遭失敗。因為這個產品本身並不是從市場機會出發(我發現了用戶需求的機會,競爭對手還沒做),也就自然得不到「主動選擇」的時代,用戶的真正支持。
這樣的例子不論是在商業還是生活上,簡直太多了:
比如一個平時賴床晚起的人,通過下定起床的決心和目標,來養成早起的習慣,基本上都失敗了(沒有制定讓自己早起的策略,比如跟人約好了不早起就發20元紅包)。
比如一個管理者為了提高業績,就是找勵志大師來發表演講,讓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業績翻倍會怎樣」、「我們一定能翻倍」,而不提出具體的策略(比如尋找差異化定位,擊敗競爭對手)。
還有大量的產品廣告,直接把自己的目標告訴消費者,以為消費者會產生這種感覺——為了讓消費者覺得自己很酷,就直接說「炫酷之選」,而不是做一些很酷的事情。
為了讓消費者覺得產品很奢華,就直接說出「輕奢」這樣的目標:
總之,傳統控制思維下,我們總是相信自己能夠控制一切,只要足夠的決心把目標說出來、提出來,這個目標就能實現。
而在現在這個時代,則更多是:你做了另外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你的目標順帶實現了。(比如以賺錢為目標的人往往賺不到錢,反而是做出與眾不同事情的人順便實現了賺錢的目標。)
3、最重要的資產:內部 vs 外部
想像一下,在城市的街道上有很多賣面的,你拿到了5萬塊錢去創業做面,怎麼做能夠超過其他人?
在傳統以管理和控制為主的思維下,做法是這樣的:
進貨——到底如何拿到更低的價格,如何跟供應商談判;
生產——如何控制整個的生產過程,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拿到做出更優質的麵條;
定價——便宜點賣的多,但可能賺不到錢;定高價利潤高,但可能銷量低,如何算出最平衡的定價……
這是過去大部分企業的做法——更多看向企業內部,想著如何控制,如何提高效率,如何降低成本,這是因為他們假設,企業最重要的資產在企業內部(現金、廠房、原材料)。
實際上,上面的賣面的例子就來自於我之前最受益的一本講管理會計的書——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的《實學》,在這種「控制論」的思想下,要想賣面獲勝,主要來自於內部的控制。
但如果我們換個思路,就會發現不一樣了:如果企業最重要的資產不在企業內部的大樓里,而在外部(比如消費者的認知)呢?
如果在消費者的認知和需求里尋找機會,同樣是賣面,可能就不一樣了。
比如我一個朋友王辣辣也做類似於《實學》裡面講的賣面生意,但更重要的做法關注的是「外部」——發布去泰國賣酸辣粉的夢想,然後獲得很多文青的支持,最終的效果遠遠超過任何一個內部效率優化(比如壓低供應價格)的極限。
而這就是「主動選擇」時代,重要的變化:
過去的「被動選擇」時代,企業最重要的資源肯定是在企業內部(比如渠道資源、資金等),只要通過各種手段控制消費者就能成功(比如擠掉競爭對手的貨架)。
但是在別人可以「主動選擇」的時代,企業最重要的資產就慢慢轉移到了外部——在成千上萬種選擇中,消費者是否有主動選擇你的意願?你佔據了用戶的什麼認知?
當你把企業的最重要的資產,從內部(產品利潤、渠道、資金等)轉移到企業外部(用戶的認知),就會發現好多機會都變得不一樣。
比如我公司為了方便開會,有一台CVtouch(可以理解為有白板功能的顯示屏),這個產品過去的各種策略都更低估了用戶認知這個資產的價值。
他們生產了產品後,銷售員直接銷售產品,然後一次交易獲得收入,接著再找另一家公司繼續銷售產品。
但卻沒有利用這個產品本身帶來的認知價值——比如產品每天放在我們公司,很多人會看到,如果不用的時候直接在屏幕上推薦信息流(比如創業資訊),甚至推薦附近的外賣(因為連接了wifi,所以有位置信息),變成每個公司必備的生產力工具和信息入口,就可能產生更大的商業價值。
總之,在主動選擇的時代,很多時候更重要的價值不在企業內部,而在外部(用戶認知帶來的價值)。
結語
傳統思維有很多種,而且很多非常有價值。但我這次就聚焦分析一種我見過最多次的,最與這個「別人主動選擇為主」的時代格格不入的傳統思維:
想要通過控制來獲得控制。(比如通過控制渠道、減少選擇來控制消費者;通過控制妻子來獲得忠誠。)
但當所有人都有主動選擇的機會時,這種控制反而可能讓目標離你而去。
而你要做的,往往就是:通過放棄控制,來獲得控制。
不是利用資源和權力去控制行為,而是吸引和激勵;
不是制定宏大的目標然後決心實現,而是做另一件事順便實現目標;
不是看向內部的資源,而是看向外部——你是否影響了別人的主動選擇和認知。
說明:
1,本文就事論事,僅僅講「強調控制」的思維為什麼不如過去有效了,而非支持互聯網思維之類的(實際上,很多互聯網新公司也有上述的思維)。請勿上綱上線,把我拉到兩個陣營中間,並且說我否認傳統行業,這是兩回事。
2,本文僅僅說這種「強調控制」的思維為什麼在下降,並不是說在所有情況下沒有用了。實際上,它仍然能夠解決很多問題。
MFC金屬板材成形平台
1. 官網:
金屬板材成形之家-MFC金屬板材成形雜誌/金屬成形商務諮詢(北京)有限公司-專註於中國衝壓和鈑金行業的專業服務機構2. 今日頭條:金屬板材成形之家
3. 微信訂閱號:MFC-home 金屬板材成形之家
4. 群友通訊錄:「MFC金屬板材成形雜誌」1.6萬人通訊錄
5.千聊優課:MFC-衝壓聯盟名家直播間
推薦閱讀:
※如何用《孫子兵法》,將你的大腦升級為八核?(四)
※推薦你十部"燒腦"電影,瞧瞧自己會不會斷片兒
※哲學小徑第五站:語言在哲學研究中的局限性
※因為努力 還是天賦(2)
※貧窮不可怕,貧窮的思維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