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中,最好不要成為這3種老好人

今年三月份,《圓桌派》請了蔣方舟和徐靜蕾,引起了一輪熱議。

視頻中,徐靜蕾獨立、自信,新女性風範十足。

蔣方舟則自卑、局促,像個端茶倒水的小丫鬟一樣迎合著每個人的觀點,在嘉賓之間產生爭論時也顯得有點不知所措,只能用自黑、講段子方式取悅每個人以營造和諧氣氛。

觀眾紛紛表示對徐靜蕾不卑不亢的欣賞,和對蔣方舟唯唯諾諾的反感。

蔣方舟自己說,她從來都沒有和人吵過架,自己就是討好型人格的人:

我因為太希望別人喜歡自己了,而成了一個諂媚的人。

知乎上關於「如何改變討好型人格」的問題也有許多。他們發現這一問題的嚴重性,覺得離真正的自己越來越遠,希望能夠改變這一現狀。

其實這種情況,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常見。

希望爭取每個人的認可,害怕跟任何人發生對抗和衝突;

明知對方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也是自己不想承諾的,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無法拒絕,讓自己身心俱疲。

這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取悅症」。

美國心理學家哈麗雅特·布萊克在她撰寫的《取悅症》一書中,揭示了3類老好人癥狀,深陷其中的人,大都過得不快樂。

1認知型「好人」

郭冬臨曾在他的小品《有事您說話》里塑造了一個老好人形象:

為了幫同事買火車票,自己穿著棉襖扛著被褥去火車站排了整宿的隊。為了幫科長的忙,攬了自己不能攬的活,甚至自己貼錢進去。

他希望得到別人的普遍認可,相信討好能讓自己免遭他人的拒絕以及其它刻薄的對待。他覺得,這麼做是理所應當的。

其實,這就是認知型「好人」所擁有的思維定式:我需要並且必須爭取讓每一個人都喜歡我。

你堅持認為,他人的需求必須高於自己的需求,而你衡量自尊和定義自我的依據,就是你為他們做了多少

這一類型的老好人,會陷入沉重的自我虧待心態中,覺得自己一定要把別人擺在第一位。所以要改變它,首先要做的是扭轉自己的思維

扭轉思維可以分為3個部分,可以逐步進行:

① 不當好人也沒關係

要明白,當好人並不能完全保護你免受他人的虧待。

如果有人對你刻薄或不友好,不要討好他們或假裝沒事,這樣只會縱容他們。

世上不存在讓所有人都滿意的萬人迷,再受歡迎的天王巨星也有黑他的人,再有魅力的政治領袖也有反對者。

所以我們首先要明確,自己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和認同。

② 好人也可以說「不」

我們就算要努力得到別人認同,也可以說不。「他人的認同」和「我從來不拒絕他們」並沒有必然的推導關係

作為一個人,你的價值並不取決於你為別人做了什麼,在某些時候對某些人說「不」,這絕不會減少你的價值或者你在他人眼中的價值,相反可能會增加你的價值。

③ 把自己看得很重要

個人得到的認同,並不取決於他做的事情的數量,而是質量。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曾經拒絕了一個很有價值的採訪:

如果我說富有成效的秘密之一就是把所有的邀請,比如您的邀請,都扔進一個大大的廢紙簍的話,我希望您不要認為我太自以為是或者過於粗魯。

根據我的經驗,提高生產效率的方式是不要做任何幫助他人工作的事情,而是把所有時間都用於上帝讓你做的事情,並把它做好。

當我們把自己的事情看得比較重要時,對於應不應該幫助他人和幫多少,就拿捏得很清楚了。先要愛自己,才能愛別人。

2習慣型「好人」

對這一類型的人來說,對方的感激和好評往往都無暇顧及了,他們已經習慣了幫人做事,幾乎從來不說「不」,很少給他人派活兒,哪怕自己變得疲於應付。

《武林外傳》里的祝無雙,是個典型的習慣型好人,她在劇中的口頭禪「放著我來」就體現了這一點:

不管該她做不該她做的,她都會主動要求去做,甚至打架的時候也不例外。對其他人來說可能比較幸福,但她自己就受累了。

這類人的不拒絕、取悅已經成為習慣,會被迫犧牲自己的需求而照顧他人的需求。一旦不這樣做,自己都會受不了。

像無雙一樣,不拒絕別人的錯誤習慣是一個成癮的過程,其實這很像打麻將的過程。

很多人沉迷於打麻將,而打麻將的人總會期待下一把牌會好,而這一點恰恰是不確定的。如果確定每一局摸到的都是「三金倒」,那我們很快就會失去興趣,因為未來早已明確,沒有什麼好期待的了。

「不拒絕別人」的行為大抵相似:

我幫助了他但不一定會得到感激和回報,抱著「這次一定是好結果」的想法,一次次地重複下去。到最後,變成習慣了,也就不再關心結果了。

只要理解了這個成癮的原因,相信很快就能改變這個錯誤的習慣。

3情感逃避型「好人」

對這一類型的人來說,取悅症主要是由逃避令人害怕和不安的情感而導致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周星馳的《大內密探零零發》,周星馳與劉嘉玲飾演一對夫妻,影片最經典的對話之一就是他們的一次吵架:

妻子:你怎麼會知道我每次都躲在桌下面。

丈夫:你每次都躲在桌下面啊。我有什麼辦法能夠不知道你躲在桌下面呢。拜託你用點腦子想一想。再找幾個新的地方躲。好讓我有點新鮮感好吧。

妻子:可是我不躲在桌下面我怕你找不到我嘛。

丈夫:啊!!!!啊!!!!我真受不了你。拜託你不要這樣。我拜託你好不好老婆。你不要這個樣子。謝謝謝謝謝謝。

妻子:哎!我只是個血肉之軀。你每次都這樣罵我。我不知道哪一天我就忍不下去了。

丈夫:忍不下去那你走啊。

妻子:我去洗澡了。

丈夫:我叫你走啊。

妻子:哎。你會不會肚子餓啊?我下碗面給你吃。

妻子即便被丈夫罵的眼含淚水,仍強顏歡笑,像個沒事人一樣習慣性地逃避丈夫的「恐嚇」、彼此的矛盾,問著:「你餓不餓?」

然而事實上,這樣的逃避解決不了問題,甚至會讓自己的負面情緒越發嚴重。

這類型的人因為習慣性地逃避了自己難以應付的情感,所以也沒有機會去學習怎樣有效地處理衝突,或者怎樣恰當地應對憤怒

結果,他們就非常輕易地將控制權交了出去,交給了那些通過恐嚇和操縱來支配他們的人。

要克服這一點,首先我們要了解,長期避免衝突、居高臨下的同情不僅是脆弱、不穩固的人際關係的徵兆,而且還會嚴重損害人際關係的健康發展和保持。

比如生活中對自己孩子百般溺愛的家長,無論孩子提出什麼要求,只要孩子稍一威脅就無條件滿足,久而久之,一旦出現差錯,孩子就會反過來怪家長:「誰讓你當初這麼對我的?」

只能暫時奏效的取悅行為,時間一長,反而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後果。

不拒絕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你剩下能做的就是去面對它。克服自己對憤怒、衝突的恐懼,要明白人與人之間,一定程度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建設性的衝突對人際關係是健康、有益的。

雖然可能人們都會出現顯著的一個類型的特徵,但這三種類型,往往互相重疊,很多人同時是兩種,甚至三種俱全。

理解了我們為什麼會變成一個不會拒絕的爛好人之後,就需要對症下藥。針對自己的類型,從相應的方面入手,逐一擊破,就能徹底地擺脫「不懂拒絕」的困擾。

如果你那些令別人滿意的付出,從未讓你自己真正感到快樂幸福,那麼就要注意了,你可能也出現了「取悅症」的癥狀。

我們每個人,在愛別人之前,要先愛自己。

請不要讓你在他人眼中的「好」,讓你失去了自我。

參考書籍:哈麗雅特·布萊克《取悅症》

圖片:來源於網路

作者:何似,精讀主創。平凡生活中,有暗香盈袖。

推薦閱讀:

小三成功上位後,如何擊敗她?
你見過的最漂亮的打臉是怎樣的?
知道他是渣男為什麼還是很難過?
如何看待戀愛進入平淡期後,男人態度漸漸變得冷淡?
該如何與很強勢的女孩子相處?

TAG:人際交往 | 職場心理 | 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