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逛博物館,邊看文創產品流行設計風潮

本文所需閱讀時間:5分鐘

於2017年6月29日開幕的大英博物館百物展,開展首日4小時的長龍隊伍刷屏了所有人的朋友圈。

為配合此次展覽,上海博物館引進並開發了近160多款文創產品,到目前為止,銷售總額已超過300萬元。而近日被多家媒體爭相報道的北京故宮系列文創產品,和早先被大家爭相搶購的台北故宮紀念品,都一次次把文創產品推到眾人的視野中,給予文化產業中的人們更多的思考與啟示。

大英博物館開創藝術衍生品的理念,起源於上世紀80年代「新博物館學運動」的背景下。與其說這是一次對歐美博物館運營體系的改革,不如說是博物館在缺乏政府資金支持(政府資助只佔博物館收入的30%)背景下的一次自我救贖。除卻社會人士和企業的不定期捐贈外,高冷的博物館不得不自謀出路,為了生存放下身段,回歸到以人為本的原點,以大量珍貴文物資源為基礎,結合人們的生活,聯合設計公司共同開發出與人們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藝術衍生品,打造出一個個生動的「藏品IP」。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形成了獨有且相當成熟的文創產品運營經驗,讓文物和藝術通過輕鬆易懂的方式在現代人中間流行起來。

以這隻橡皮小黃鴨為例,承載著英國人童年在浴缸中嬉戲的美好回憶,可謂是當地一種流行文化的ICON。大英博物館將其拿來,結合館內知名館藏,推出了一系列小黃鴨紀念品。呆萌的小黃鴨時而頭戴印第安人的羽毛頭飾、時而裝扮成古羅馬戰士、時而又成了獅身人面像……博物館中包羅萬象的藏品,都能在它身上找到投射,一經投放,受歡迎程度自然不言而喻。

當然,除了文創類的產品,為了滿足參觀者收藏珍品的慾望,在版權允許的情況下,博物館也開發了一批藏品的衍生產品,比如知名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的《神奈川衝浪里》,通過出人意料的構圖,描繪出千姿百態的浪濤,表現人與自然的抗爭,充滿哲理和深刻寓意的畫作深受人們的喜愛。畫作被製作成了T-shirt、靠墊、扇子等一系列衍生品後,人們有機會將滿含寓意的作品帶入到日常的生活中,鼓舞人的心智,同樣是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典範。

大英博物館負責創意產品開發的工作人員約翰·羅伯特表示,「我們遵循的原則是,避免因為新潮設計而使衍生品帶有廉價的消費質感、喪失文化的本性品格。」

再看大都會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又是另一番設計思路。他們選取名畫中的花卉、婦女佩帶的手飾,或已有的古董飾品,結合現代的製作工藝、3D列印技術,進行再創作,製作成全新的飾品。這些再創作的產品,不僅構思巧妙,製作也很精良,深受來訪參觀者的喜愛,掀起了購買熱潮。

而國內,台北博物館的紀念品被人們津津樂道,它巧妙以年輕消費群對新奇、有趣事物的喜好為切入點,設計出不少具有話題性的紀念品,深受90後們的喜愛。同時又立足於藏品本身的衍生,提煉出歷史文化元素,應用於日常生活用品中,設計出極富韻味的文創產品,深受人們的喜愛。

當然,這次大英博物館百物展中,除了來自英國、德國、美國的數百種有趣好玩的紀念品外,上海博物館也做了不少突破,結合黑科技,原創了不少作品,一上市便被搶購一空。

文創產品伴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早在20多年前便已有雛形,只是當時的產品仍然停留在「旅遊紀念品」的初級階段。製作粗糙,更無設計可言。而隨著誠品書店進入人們的視野,以及越來越多的國人跨出國門,國外成熟的運作、設計模式給予我們很多啟發,同時推動了國內產業的發展。

從以上的案例不難發現文創產品的設計模式:

  1. 將當地標誌性IP與藏品IP,雙P相結合,強強聯手(小黃鴨)。
  2. 採用整體應用、局部應用或者元素提煉的方式,將藏品與日常生活用品相結合進行設計。(《神奈川衝浪里》、大都會博物館的飾品、台北故宮博物館的餐具)
  3. 選擇具有話題性的元素,或者採用當今先進的科技手段,設計更為貼合年輕人喜好的有趣產品。(台北故宮博物館的膠帶、大英博物館百物展的文創產品)。

隨著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比例逐步升高,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隨著對文化、藝術類產品需求的增長。文創類產品經歷了10多年的蟄伏,或將成為新一輪的熱點,你準備好了么?

推薦閱讀:

這些博物館,夠我挑一輩子的禮物了
還有什麼來得及上車的情人節禮物?
【小禮】當生活有了創意情懷
原來元宵節猜燈謎是為了吸引未嫁的美眉...

TAG:文創 | 新零售 | 創意禮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