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便宜葡萄酒都賣給誰了
VCE真是一個「偉大」的創舉,用一個合理合法的手段試探了葡萄酒的下限。也讓一些原本曖昧不清的進口酒變得趾高氣揚起來。
不見得懂酒的就賣的了酒,也不見得會賣酒就得懂酒。就好比那麼多服裝店,沒人告訴你這個衣服是哪裡的棉花,是哪個年份採摘的,當年的風雨收成如何,種棉花的農民是家傳幾代。賣衣服的小妞真這樣跟你講,不知道你是不是會按耐不住脾氣要罵她。顯而易見的,對於服裝這種商品,大家從出生時候就開始消費了,用不著那麼客氣。
所以,有很多並不懂酒的就進來了。懂不懂酒無所謂,懂生意就行。搞電腦的,搞證券的,搞地產的,搞飲料的,搞茶葉的,搞裝修的,搞明星的,啊不是,就是明星,各行各業的劈腿,各門各路的跨界。這是好事啊,五六十個民族五十六多花,工農人民子弟兵,全國上下大團結。資本的本性就是要流動要吞噬要興風作浪要搞事情。先進來,做著做著不就懂了嗎。
進口酒的暴利印象大概是五年之前就已經造成了。現在看來,暴利嗎,還不如蘋果的利潤高呢。水果的那個蘋果,批發到零售的價格最少有一倍的差價,要再進商超,這個利潤還要大,但是沒幾個人像羨慕葡萄酒一樣羨慕賣水果的。
跨過這個低低的小門檻,都想著渾水好摸魚。低價高賣,反正懂的人少。大量的低端酒有了大量的需求,僅僅是因為大眾消費飲不起價高質高的酒嗎。如果VCE能賣一百,那誰還捨得大區AOC賣一百呢。
從現實的市場行情來說,是賣家與買家共同營造了這個消費的大環境。經銷商賣太低了,划算不來,消費者也覺得便宜了有問題。華強北產的手機賣八千?原裝蘋果手機賣八百?誰敢買?蘋果手機粗略成本是很低,除去品牌溢價的問題,他要真賣一千,市場佔有率反倒會下降。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蘋果擁躉的標籤和歸屬就喪失了,我本來是用這個商品來定位自己,來區隔他人的,你搞那麼便宜,我很失落很受傷的。
每個行業都有壁壘,沒有壁壘怎麼掙錢呢,商家不掙錢,商業還叫商業嗎?價格高低,無非就是中間環節的多寡。同樣的一款酒,電商可能會更低的價格表述。商超的價格要翻一倍。看起來是很貴,如果你當時是急需,只有商超能滿足。那就是多花的錢買了自己的時間。
稍微有經驗積累和時間閱歷的老經銷商應該會捨棄掉VCE和其他一些不明不白的餐酒,反倒是新跨入行的一些新經銷商,之前對葡萄酒並沒有深入研究,只是為了生意,而特別追捧這些低端產品。賣的貴,自己的利潤大;賣的低,顯得自己優勢大。賣的便宜這其實並不是你的優勢,這些便宜的酒本來就應該賣得很便宜才對。
做葡萄酒有兩條線索,一個是文化,一個是商業。沒有商業支撐的文化是耍流氓,沒有文化輔助的商業是矮挫土。得學習啊,得用心鑽研呢,勸勸那些腳踏好幾隻船做著好多亂七八糟生意的,不是發發朋友圈就可以了。
推薦閱讀:
※Leroy全系列詳解,這家可以媲美康帝的頂級勃艮第酒庄都有哪些好酒?
※甜型葡萄酒有哪些種類?
※放開可憐的火雞,我們可以聊聊土耳其
※來梅多克,為葡萄酒奔跑42公里
※勃艮第產區圖